股资源-股票学习站-学炒股-股票课程-炒股教程-分析选股指标-入门基础知识

 找回密码
 注册昵称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发新帖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门口的野蛮人:史上最强悍的资本收购 Barbarians at the Sate

 
    [-----复制链接-----]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1040
楼主
2020-4-15 02:39:06
【资料名称】:门口的野蛮人:史上最强悍的资本收购    
【资料描述】:

  编辑推荐
  多边厮杀,令人瞠日结舌;环环相扣,令人叹为观止,像小说一样精彩的商业与资本世界!
  《纽约时报》畅销书,《财富》必读书,《福布斯》具影响力商业书……
  华尔街商战纪实经典20周年全新译本面世,深度接触资本世界,金融大鳄、国际巨头悉数登场--KKR、DBL、美林、高盛、雷曼、拉扎德、所罗门兄弟、第一波士顿、贝尔斯登、大通曼哈顿、花旗、摩根士丹利、巴菲特、米尔肯、纳贝斯克、菲利普·莫里斯、美国运通、百事可乐、宝洁、卡夫、麦肯锡……有史以来推荐的商界与金融界实战经典案例第一个对资本。
  20周年纪念版,揭露商业与金融世界的潜规则!
  内容简介
  《门口的野蛮人 史上强悍的资本收购(20周年纪念版)》再现了华尔街历史上著名的公司争夺战——对美国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争夺战。四个竞标方参与了竞争,KKR公司终以250亿美元取得胜利,获得了公司的控制权。书中提供了高水平公司金融操作的具体细节,全面展示了企业的管理者如何取得和掌握公司的控制权。这是一部精彩的华尔街商战纪实巨著,是每一个公司管理者和对华尔街金融感兴趣的专业人士的必读之书。
  《门口的野蛮人 史上强悍的资本收购(20周年纪念版)》适合中高端读者,爱好外版投资书的读者
  作者简介
  布赖恩·伯勒(BryanBurrough),曾任《华尔街日报》匹兹堡纽约站的记者,现任《名利场》杂志特约记者,已经著有五部作品。
  约翰·希利亚尔(JohnHelyar),曾在《华尔街日报》、《财富》和ESPN供职,现为彭博新闻社专栏作家,著有运动类畅销书LordsoftheRealmTheRealHistoryofbaseball。
  张振华,曾供职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和联想集团财务部,现任职于一家国际外汇零售企业。
  目录
  门口的野蛮人:史上最强悍的资本收购
  推荐序 一个开门揖盗的结局
  译者序
  作者的话
  前言
  收购各方
  管理层团队
  KKR团队
  第三方团队
  特别委员会
  序幕
  第1章 从标牌到纳贝斯克
  第2章 从纳贝斯克到雷诺兹
  第3章 千金散尽还复来
  第4章 股价大恐慌
  第5章 KKR的崛起
  第6章 约翰逊的决定
  第7章 野蛮人准备行动
  第8章 两队人马
  第9章 向垃圾债券宣战
  第10章 第一次谈判
  第11章 厉兵秣马
  第12章 第二次谈判
  第13章 事情失去了控制
  第14章 第一轮投标
  第15章 半路杀出程咬金
  第16章 第二轮投标
  第17章 胜利迟迟不到
  第18章 兵临城下
  尾声
  后记
  媒体评论
  ★《门口的野蛮人》是值得企业家和银行家阅读的书。想要进入企业界和银行界的年轻人也应该读这本书。警惕门口的野蛮人。贪婪意味着毁灭,脚踏实地干实业才是正路。
  ——刘妹威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如果你想深入地触摸华尔街的脉搏。它作为一个必读的课本当之无愧。
  ——房西苑著名投融资专家,著有畅销书《资本的游戏》
  ★由于这个案子几乎汇集了所有的华尔街大投行(如所罗门兄弟、摩根士丹利、高盛等公司),所以这场收购战够经典的。书中给人印象深的是贪得无厌的公司管理层。如果让他们MBO的话,读者会很不痛快。其实,这本书也可以作为席卷中国大地的MBO热潮的教科书,让人们真正清楚认识到MBO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发生,尤其是它需要透明公正。这就是引来竞争团队竞价交易。
  ——张志雄《投资理财经典55本》
  前言
  本书是基于1988年10月及11月作者在《华尔街日报》上对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争夺战的报道完成的。《华尔街日报》为新闻从业者设定的真实、准确和出色的标准,也是我们挖掘这些公众事件背后故事的初衷。
  本书中95%的材料来自于1989年1月到10月我们在纽约、亚特兰大、华盛顿、温斯顿-塞勒姆、康涅狄格州和佛罗里达州等地进行的100多场采访。由于工作原因,我们在《华尔街日报》的时候结识了不少人,因此能够长期采访这场收购中的每一个主要人物以及一些次要人物。只有少数几个人谢绝了我们的采访。
  我们首先采访的人是那些胜算概率较小的竞标者,如第一波士顿的马赫,还有在纽约办公室和私人飞机上接受了我们采访的弗斯特曼先生。在KKR公司,我们先集体采访了克拉维斯、罗伯茨和雷切尔,之后又对他们每人分别进行了超过20个小时的采访。在一场火灾之后不久,KKR就搬到了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之前在纽约的办公室,所以大部分的采访都是在那里完成的。克拉维斯本人就接受了六次录音采访;除有一次外,其他几次都是在原来约翰逊办公室的前厅里进行的。约翰逊是后一个同意接受我们采访的。他的这种情绪我们能够理解,毕竟他经受过公众的猛烈抨击,不想再招来什么是非,但后他还是接受了我们一对一的采访,前后总共长达36个小时。我们在他亚特兰大的办公室里完成了几个全天候的采访。约翰逊在那里抽着小雪茄烟,穿着运动衫,也没打领带。此外我们一个漫长的夜晚采访是在他纽约的公寓里进行的。当时,约翰逊穿着一条灰色、印着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标志的球裤,和我们一边吃着比萨、一边喝着啤酒。
  由于被采访者的配合,我们尽可能地还原了当时的对话。出于需要,这里有时可能会涉及一个被称为“选择性记忆”的概念。正如肯?奥莱在《华尔街上的贪婪和荣耀》一书中指出:“没有一个记者能够准确无误地再现过去发生的事情。记忆有时会捉弄被采访者,特别是当这些事情的结果变得明朗的时候。报道者为避免差错会核对各个线索,但读者和作者都有必要认识到其中的局限性。”
  我们完全同意这种说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记述那些关键性的会议时,我们通常有机会采访当时每一位与会者。一般情况下,这些会议都有八九个参与者。如果他们的回忆出现重大出入的话,我们都会在行文或脚注中标明。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读者希望从这本书中找到杠杆收购对美国经济影响的论断的话,他们将感到失望。我们认为杠杆收购对一些公司很适用,而对另一些公司则不然。对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来说,大家要知道这场杠杆收购是时代的产物。很多情况下,它的成功与否不是3年、4年、5年甚至7年之后就能见分晓的。本书记录的只是这场杠杆收购的诞生,而在我们写作的时候,新生的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还不满一岁。这个婴儿现在看起来很健康,但要对它的终命运做出评判还为时尚早。
  在此,我们要感谢《华尔街日报》的主编诺曼?普尔斯丁,因为他批准我们专心于本书的写作。我们对Harper&Row出版社的编辑理查德?科特表示感谢。他的慧眼和自始至终的鼓励帮助我们出版了第一本书;此外还有他的助手斯科特?特兰内拉。罗兰?尚利将我们的书介绍给了出版社。我们的代理安德鲁?威利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脾气暴躁,他的同事德博拉?卡尔为本书提供了无微不至的帮助。《华尔街日报》的史蒂夫?斯沃茨在叙事写作方面给我们提出了大量的宝贵意见。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和这场收购的许多参与者也为本书提供了照片。此外,我们还要感谢1988年担任《华尔街日报》亚特兰大分社主管的约翰?休先生。他不但同意约翰?希利亚尔调查研究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而且在1989年担任《南岗哨》杂志编辑时,又批准约翰?希利亚尔先完成本书再继续开展本职工作。
  除此之外,这本书的出版也离不开我们妻子默默无闻的支持。贝丝?莫里斯身兼二职。作为《华尔街日报》的员工,她是第一批“发现”约翰逊的人,而且她还按照年代将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的事件整理成写作资料。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约翰?希利亚尔因为采访出差或写稿原因长时间不能陪伴在她身边,她也毫无怨言。同样,玛拉?布罗夫是本书初稿的第一位读者和文字编辑,并且不断地为本书的写作提供支持,表现出了极大的耐心。本书的成功离不开她们的建议和指导。
  精彩书摘
  罗斯的哲学是:“我们要举行一场盛宴,一场纷繁复杂的宴会。”
  ——亚当斯,雷诺兹-纳贝斯克集团心理咨询专家
  约翰逊感觉有人在跟踪他。他猜想一定是老吝啬鬼亨利?韦格尔雇的私家侦探。无论约翰逊每天走到哪儿,那人都如影随形。后,约翰逊终于忍无可忍,只好向一个有黑社会背景的朋友求助,希望甩掉这条烦人的尾巴,这个朋友答应下来。没过几天,那个人果然消失了。这个朋友告诉约翰逊:“你放心,这个家伙现在无论去哪里,都得拄着拐杖了。”
  1976年的春天,标牌食品公司的情况正在变糟。狂暴的公司主席老韦格尔正想方设法地排挤公司的二把手约翰逊。这个头发不修边幅的加拿大小伙子在曼哈顿结识了一些明星朋友,如弗兰克?吉福德和唐?梅瑞迪斯。韦格尔一边派人审计约翰逊庞大的经费开支,一边私下里搜集关于约翰逊的花边新闻。
  约翰逊的拥护者也不甘示弱,开始游说公司的高管们,并积极揭发公司里的腐败现象。山雨欲来风满楼,一时间政变的传言席卷了位于麦迪逊大街的公司总部。
  斗争开始趋于公开化,约翰逊和韦格尔终于互相攻击起来。一个深受欢迎的主管意外身亡;董事会弄得四分五裂。在5月中旬的董事会上,两人终于摊牌了。韦格尔抢先来到会议室,准备将搜集到的关于约翰逊的丑事都抖出来。约翰逊紧随其后,准备随时反击。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约翰逊的“快乐伙伴”[1]们在中央公园焦急地等待着胜利的消息。会议室里已经刀光剑影。但在公司内部斗争中,没有人能打败约翰逊,每次笑到后的都是他。
  在1988年秋季之前,约翰逊的生活就是一场商业探险。通过这场探险,他不但给自己谋取了权力,同时也积极向旧的商业体制发出挑战。
  在旧的商业制度下,大公司笨拙而迟缓。世界500强公司被一群称为“公司人”[2]的经理人把持着。年轻的经理人从公司底层慢慢往上爬,将他们的所有都奉献给了公司;而高级经理人看管着公司的资产,安于现状。
  约翰逊是个出了名的“非公司人”。他敢于打破传统,裁撤冗员,使管理层惶惶不安。他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成长起来的非公司人的典型代表。他们是一群以交易为导向、以利润为中心的职业经理人。他们自称为公司的股东而不是公司的传统服务。同时,他们也忠于自我。
  在这些非公司人当中,约翰逊的风头足。他做大的生意,有大的嘴、赚多的钱。他成了商业界中的代表。后来他将“喧嚣的80年代”推向了顶峰,通过一场世纪的交易瓦解了美国一家规模大但又脆弱的公司。
  这位标志着新商业纪元到来的人物出生在1931年,当时老一辈还过着大萧条里水深火热的日子。弗雷德里克?罗斯?约翰逊出生在中下阶级家庭,在大萧条时代的温尼伯市长大,是家中的独生子。大家都称他为罗斯,而不是弗雷德,因为弗雷德是他父亲的名字。沉默寡言的老约翰逊是个五金销售员,偶尔也做点木工活。他的母亲卡罗琳身材玲珑娇小,平日爱打桥牌,是家里的一把手。虽然那个年代已婚妇女很少出来工作,但卡罗琳却出来当了簿记员。小约翰逊对数字的敏感和能言善辩深受母亲的影响,他的创业精神则是当时的大环境造就的。约翰逊一家虽然不算穷,但直到约翰逊8岁那年,他们才拥有了自己的房子。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上一篇:东京大学高效记忆法 [日] 吉永贤一 王霞 娜仁图雅 译
下一篇:从一无所有到财务自由:销售进阶指南(套装共5册)
回复

举报

QQ|

GMT+8, 2024-11-11 07:1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