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式未来函数在线检测 ※※
开启辅助访问
※※ 公式未来函数在线检测 ※※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注册昵称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昵称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股资源
最近更新
自助开通
9,9终身区
金币课程区
搜课吧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福报:星云大师的人生财富课 开释人生,点亮福报之源
[-----复制链接-----]
股票学习站
股票学习站
当前离线
积分
11042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1042
楼主
2020-4-15 03:22:10
仅赞助9,9。开通终身会员,超多精品课程,精准指标任你下载。错过此站,后悔一生!!
【资料名称】:福报:星云大师的人生财富课
【资料描述】:
041501035558.jpg
下载附件
041501035558.jpg
2020-4-15 03:22 上传
编辑推荐
星云大师开释人生,点亮福报之源
《宽心》生活,《舍得》经营,《厚道》为人
结善缘,修福田,实现财富人生
内容简介
《福报:星云大师的人生财富课》是一本教大家如何修得福报的心灵励志书。在书中,星云大师通过一个个富有哲理的小故事,告诉大家应该怎样通过结善缘,修福田来实现财富人生。在星云大师看来,财富并不只限于金钱,还包括好的人缘、生活的智慧、勤劳、慈悲等,大师结合自己多年的人生经历,启发大家,怎样才会与福报、财富结缘,让自己的人生圆满、富足。
作者简介
星云大师,1927年出生于江苏江都,12岁剃度出家,21岁时出任南京华藏寺住持,授记为临济宗第48代传人。1949年赴台湾,1967年创建佛光山,广设道场和佛教学院,培育佛教人才,主张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业,“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著有《觉悟的生活》《宽心》《舍得》《厚道》《包容的智慧》《迷悟之间》《人间万事》《当代人心思潮》等。
目录
代序 世间财富知多少
第一辑
生命中的拥有
在佛教看来,世间并没有穷人。有时间的人,用时间去帮助别人,他不就是时间的富者吗?他善于言辞,用语言来赞美、鼓励别人,他不就是一个语言的富者吗?他用微笑、欢喜、礼敬待人,他不就是一个内心充实的富者吗?他用力气帮助别人、服务他人,这不也是有力的富者吗?所以,贪心不足的人永远是贫穷的,乐于助人的人则永远都是富有的。
人生真正值得追求的财富
人生最大的财富
世间并没有穷人
罚他做个大富翁
淡有淡的味道
生活的品味
贫与富不过是一种价值认同
比金钱更重要的是心香一瓣
都不是你的,又都是你的
利和同均
“我”一辈子的成就
第二辑
可贵的无形
现在是地球村的时代,国与国之间关系密切,甚至全体人类都是“同体共生”的生命共同体,世界上富人太多,穷人不会放过你;穷人太多,富人的日子也不见得好过。所以贫富要均衡,国家政治要为贫苦大众争取福利,让大家都能富足安乐地生存在地球上,而不只是富人发财就好。
民生的命脉
“拼”经济
经济凭什么复苏
财富战争
谈钱不俗
最究竟的财富
第三辑
智慧之财
人生世间,不能不工作赚钱。要工作赚钱,才能生活。有的人用劳力赚钱,有的人用时间计薪;有的人出卖身体谋取所需,有的人靠语言赚钱营生。不管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无论以何种方法赚取生活所需,重要的是要合乎正当性。正当的财富,就是要将本求利,勤劳赚取,无论是农牧收成,还是经商贸易、企业经营、投资生息所得等,都是佛教所认可的经济营生。
“高级”赚钱术
钱要让它自然来
可靠的经商之道
善财七法
最佳投资
克难
钱品
我们的财神爷
才与财
有钱是福报
君子爱财
说薪水
第四辑
财富锦囊
河水要流动,才能涓涓长流;空气要流动,才能生意盎然。我们的财物既然取之于大众,必也用之于大众,才合乎自然之道。一心想要“拥有”,不如提倡“用有”。像冯散财于民,让孟尝君拥有人心,只算是懂得“用有”的初步,更高一层应如爱迪生将发明创造所得的专利用于为众生谋福,松下幸之助将企业所有盈余用于教育文化上,让社会蒙利。这是“用有”,不是“拥有”。
怎样用钱
财务十分法
人生的预算多少合适
理财十事
开源节流
家里的“摇钱树”
关于私房钱的烦恼
从拥有到用有
钱,用了才是自己的
布施之道
第五辑
另类的财富
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万事万物都是财富,我们的耳朵听到的万事万物都是财富。我们的嘴巴能说好话、赞美人、讲道理,这是财富;我们的双手能劳动服务、创造财富,双手也是财富;我们的头脑能够思考,也是财富。但我们最大的财富,还是心。心如同储存财富的银行,是一片净土世界,里面有着慈悲、欢喜、思想。心宽大如世界,包容万物。
金钱不是万能
世间的财富不止一种
真正的财富
财富不一定从外而来
大家都是“富贵”人
学会管理自己就是财富
人间到处是财富
心中安稳才是救济
男人光赚钱还不够
给人吃饭
慈悲行之永恒
最彻底的慈善事业
出家人要钱做什么
创造财富靠的是内心
人间的义工
第六辑
喜舍人生
生命在哪里?在家庭里面,生命没有了;在吃饭穿衣里面,生命也没有了;在看电视、自我娱乐里面,生命就没有了。大家要记得,即使是一点的生命,都是我们的本钱,各位要好好利用。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服务、在于工作、在于走出去。
学会“给”
爱的扩大
人生的四个“客人”
“人我调换”的智慧
欲望流
有生就有死
不变随缘
多福多寿
福寿的缺陷
生命在哪里
抢“救”地球就是救自己
人间万事
代后记 财富的二三事
精彩书摘
生活的品味
有一个人在河边钓鱼,他钓了非常多的鱼,但每钓上一条鱼就拿尺量一量。只要比尺宽的鱼,他都丢回河里。
旁观人见了不解地问:“别人都希望钓到大鱼,你为什么将大鱼都丢回河里呢?”
这人不慌不忙地说:“因为我家的锅只有尺这么宽,太大的鱼装不下。”
不让无穷的欲念攫取己心,“够用就好”也是不错的生活态度。
摘引自《 哲理故事三百篇 》
人,每天都要生活,生活最起码的需求就是衣食住行等资生日用。但是,同样的物质生活,每个人的需求不一,有的人吃要吃山珍海味,住要住高楼大厦,穿要穿绫罗绸缎,出门非进口轿车不坐。有的人则是粗茶淡饭、布衣粗服,生活却过得欢喜自在,所以一个人的物质生活应该享有多少才能快乐,并没有一定的标准。
佛教对于日常生活的资用之道,并没有要求每一个信徒一定要苦修,当吃,要吃得饱;当穿,要穿得暖。只是除了生活所需,在饮食、服饰、日用等各方面,不应该过分奢侈浪费。因为物质容易引起人的欲望,让我们生起贪恋的心。物质是有穷尽的,欲望是无穷尽的,一旦被物质引诱,则苦海越陷越深。所以,佛教的学道者一向生活朴素淡泊,平时所拥有的衣物合计不过二斤半重,游方僧侣随身携带杨柳枝、澡豆、水瓶、坐具、锡杖、香炉、滤水囊等“头陀十八物”及“三衣钵具”,就可云游天下。
钵是出家人的食器,又名“应量器”,也就是饮食要知节量,勿生过分贪欲之心。如《 释氏要览 》中说:“《 梵摩难国王经 》云:‘夫欲食,譬如人身病服药,趣令其愈,不得贪着。’”《 杂阿含经 》说:“人当自系念,每食知节量,是则诸受薄,安消而保寿。”《 佛遗教经 》说:“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
此外,进食时,心存五观,更是一种健康饮食的方法。即: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 摘自《 敕修百丈清规 》 )。
在物质上不贪心执著,精神生活自能升华扩大。佛陀日食麻麦充饥、大迦叶尊者居住冢间、鸟窠禅师巢居树上、大梅法常荷衣松食、六祖大师吃肉边菜、游方僧方便吃三净肉等。他们山崖水边,日中一食,衣钵以外别无长物,而其解脱自在的心胸,你能说他是一个穷者吗?
佛教虽然不太重视资用生活,但世间还是要借物质来呈现庄严。一座寺庙里,大雄宝殿如果不是巍峨堂皇,怎么会有人来参拜?佛像如果不庄严宏伟,怎么会有人尊敬?西方极乐世界,因为黄金铺地,七宝楼阁,富丽堂皇,所以才能接引众生,欣然往生其国。
淡泊物质,是自我要求,但不能用此标准来要求别人。佛门虽然讲究个人的生活要简单朴素,但对大众则建广单,接纳十方大众挂单。正如杜甫所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佛教虽然呵斥物欲,反对过分沉迷于物质享受,但在普通社会里,适度地拥有物质文明的享受是合乎道德的。不过对于一些实践苦行的人,希望借着淡泊物欲来磨炼自己的意志,也是为人所称道的。例如,丛林里的生活,师父往生了,衣单用物又再传给弟子,一件衣服即可传递数代,就是我自己几年的丛林生活也莫不如此。假如我们对物质有远离的看法,就能不受物役,就能不为形累。所以《 金刚经 》叫人不可住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境界上。因为五欲六尘中缺陷很多、苦恼很多,一旦身陷其中,则不容易超脱,所以《 大宝积经 》云:“财宝色欲及王位,无常迅速须臾顷;智者于斯不欣乐,勤求上妙佛菩提。”《 华严经 》也说:“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如果我们能淡泊物欲、勤求法乐,能够欢喜柔和忍辱、拥有慈悲喜舍,这才是吾人生活之道。
社会上一般人的生活,物质占去了主要的部分。试想生活里的衣食住行、行住坐卧,哪一项能少得了物质?哪一项能不与物质发生关联?因为生活缺少不了物质,所以人类就甘愿做物质的奴隶。其实,人生不必只追求享乐、富有。我们也不要做金钱的奴隶,应该增加生活的情趣、提高生活的品味。例如住家环境的整洁美化,有助于生活质量的提升,因此,每日勤于打扫庭院,把家里整理得窗明几净、舒适,院中亦可莳花植草,以增进生活意趣。乃至偶尔与三五好友到郊外游山玩水,也会提升生活的品位。尤其能把自我融入工作或大自然之中,如花朵般给人欢喜,如山水般给人欣赏,如桥梁般供人沟通,如树荫般让人乘凉,如甘泉般解人饥渴。能够自我创造生命的价值,这才是吾人所应该追求的生活品位。
总之,人要生活,猪、马、牛、羊也要生活,即使昆虫、动物,都需要生活。但是,生活的品味,各有不同。现代人追求时尚的品牌服饰、流行的妆容,甚至时兴瘦身、美容等“改造”的功夫。其实真正的美丽是一种从内在自然流露出来的威仪、庄严、安详、自在,所以《 法句譬喻经 》说:“慧而无恚,是谓端正。”能够用心改造一下自己的个性、习惯、观念、人际关系,把不好的改好,把不善的改善,把不正的改正,把不美的改美,这才是人生最基本的生活质量。因此,人间佛教的生活观,主张生活必须佛法化,也就是除了金钱、爱情以外,在生活里还要增加一些慈悲、结缘、惜福、感恩的观念,甚至于明理、忍辱的佛法,生活里有了佛法,比拥有金钱、爱情更为充实。
人大都是为钱而生活,但钱是无限的,所以够用就好。人生要有计划,不要一味为钱而赚钱。印度人将人的一生安排为——二十岁以前是读书充实期。
四十岁以前是事业服务期。
六十岁以前是游学传道期。
八十岁以前是修行法乐期。
为了教育子女而没有时间学佛。关于这个问题,我的意见是,身为主妇要以教育子女为先,学佛要在不影响家庭的前提下为之,甚至学佛要增加家庭的和乐与幸福!
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如快乐、技能、学问、智慧、般若、寂静……人生要追求的东西太多了。
命运应该不是定型的,只要自己努力向上,命运会为你效劳。
■ 贫与富不过是一种价值认同
很久以前有一位商人,带着两袋大蒜,一路跋涉到了阿拉伯地区,便把所带的蒜全部给了当地人,那里的人从没见过大蒜,更想不到世界上还有味道这么好的东西,因此他们用当地最热情的方式款待了这位商人,临别时还送给他两袋金子作为酬谢。
那位商人回来后把他的经历告诉了他的朋友,听到这件事后,他的朋友不禁为之心动,他想:“大葱的味道不是也很好吗!”于是,他就带着满满两袋大葱来到了那个地方,也把带来的大葱全部分给了当地人,那里的人同样没见过大葱,他们觉得大葱的味道比大蒜的味道更好。当地人更加盛情款待了这个商人,在为商人送行时,这里的人一致认为,用金子远不能表达他们对远道而来的客人的感激之情,经过再三商讨,决定赠给这位朋友他们最喜爱的东西——两袋大蒜。
摘引自《 小故事 大启示 》
我初入丛林古寺参学时,发现有些人以穿褴褛衣衫为标榜,有些人以吃馊饭剩菜为修行,有些人装穷卖傻,扬言金钱名利是毒蛇猛兽,故以贫穷为清高。有一天,我听到一位在客堂服务的知客师大实法师痛切地说道:“贫穷!贫穷!大家都崇尚贫穷,极乐净土的七宝楼阁、黄金铺地的庄严世界,由谁来完成呢?实际上,贫穷就是罪恶啊!”
这番剀切的指陈,如雷击顶般穿过我的耳际,我开始反复思考。当年,战祸连绵,国势维艰,民间建设固然百废待兴,寺院经济更是萧条不振。贫穷,已是举国普遍的现象。那时,家师志开上人担任栖霞山寺监院,他不但从不喊穷,也不叫苦,反而从开源节流上着手,设置果菜农场,实践自耕自食;创建炭窑纸坊,提倡劳动生产,对于寺内经济的自给自足可以说贡献至大!而栖霞律学院、私立宗仰中学也因此而能办成。我们每日勤苦作务,以稀粥、杂粮、豆渣果腹,却将豆腐菜肴留起来供给信徒施主。仔细想来,这不就是以行动告诉大家:真正的贫穷是坐以待毙,是心内能源的枯竭堕落?佛教要有钱才能办事业,要有钱才能和大众结缘。我恍然大悟:贫穷,怎么不是罪恶的渊薮呢?
回想起来,我之所以能够很快地契悟“贫穷就是罪恶”的道理,与我童年的经历有着莫大的关系。记得小时家境清寒,我曾经沿街叫卖,贴补家计,也曾经以牧牛、拾荒维生,我从不因为贫穷而感到自卑,因为我自觉有能力去帮助父母分忧解难,是一件很光荣的事。为了取悦经年卧病的母亲,我还常常为她讲述一些七言俚语故事,古人寒窗苦读、忠孝节义的事迹,却也因此而深深地印入我小小的心灵,成为我日后行事的准绳。从小我就体悟到:贫与富,对个人而言,只不过是自己心理上的价值认同而已,但如果国家社会大众贫穷冻馁,将会引发无穷的罪恶问题。
十二岁,我剃发出家后,在佛教里,我发现了更宽广的世界。原来寰宇之大,不仅是天地君亲师而已,我们所生长的地球是三千大千世界中的一个小宇宙,除了此生此世以外,我们已经在娑婆世界轮回流转不止千生万世了。六道众生也无非是我们过去生中的父母亲朋,诸佛菩萨的旷劫精进更是令人叹为观止……多少个傍晚,余晖斜映,彩霞满天,我在焦山的江边踱步,默念着经典上“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句子,细细地体会“心包太虚,量周沙界”的真理,感到自己在无限的时空里,真是渺小又富有。
尽管丛林物质生活十分缺乏,平日还要接受师长们无理的要求、无情的打骂,我却没有丝毫怨尤。我反而感谢老师们引导我进入真理的领域,我感恩常住给我一个安身的道场,我感激十方信施滋润我的色身,我感念芸芸众生供给我生活所需。虽然大殿里的佛祖没有和我讲过一句话,为我剃度的恩师也未曾给予我好言安慰,我仍然感激佛陀摄我以正法,家师赐我以慧命。每于晨昏自想,自己何功何德,而能承受种种供养?于是,我发愤读书,勤于作务,我立誓要将全副身心奉献尘刹,也因此,我在参学期间,过得分外法喜。我深深觉得,我们不必要求形相上的物质,也毋庸企盼别人施与温情,只要我们懂得知足、感恩、奉献、结缘,一切的荣华富贵都在自己的方寸之间。
离开祖庭白塔山大觉寺,来到华藏寺担任监寺时,我才二十二岁。那时,国难方殷,财政瓦解,经济崩溃,民不聊生,往往扛了一大袋钞票出去,才换回一瓶油、一包盐。一日三餐,我们都以粥糊口,还要费尽气力与保守的旧僧周旋。虽是贫乏至极,我们并不感到灰心,因为我们以佛教的兴衰为己任,所以我们每天都活得很充实,而我们所共同拥有的理想与抱负,就是心中那不灭的能源,它鼓舞着我们为法忘躯,为教牺牲,在所不惜。
1949年,我赤手空拳从大陆来到台湾,可以说是一贫如洗。我的一双木屐穿了两年,连底都见地了。身上仅有的一件短褂,也缝缝补补地穿了三年。同参道友纷纷出去赶法会,做佛事,回来又是钱,又是礼品,大家围成一团,彼此炫耀自己的收获,热闹非凡。我却连拥有一支笔、一张纸都万分困难。有些信徒怜悯我贫穷,劝我放弃撰文投稿,随着寺众去赶经忏,做法会,但我未曾动心,因为我时时刻刻都觉得天地万物与我同在,身外的财富虽然短缺,我更应该开拓心中的能源。清晨时分,当我独自拖着板车,到几公里外的市集去买菜时,天上的孤星残月、路旁的花草树木,都成为我的法侣道友;当我在庭院洒扫扒粪时,我默默祈祷芸芸众生皆能扫除烦恼尘垢;当我到寺外帮忙收租时,我感谢山河大地供我驰骋遨游;当我看护病人、掩埋死尸时,无常的信息使我警惕自己,要在佛道上精进不懈。我感到自己非常的富裕,因为宇宙的森罗万象都是我心中的禅悦法喜,而写作发表则是为了让别人分享自己所体验到的无上法乐。
虽然我很能随缘度日,但我并非是一个因循茍且、得过且过的人。当因缘成熟时,我毅然告别最初挂单的寺院,开始为我的志向——振兴佛教,努力奋斗。于是我昼夜六时接引佛子,栉风沐雨,弘法利生。回想我当时身无长物,却能为佛教开展出一片新的契机,其理无他,只在于我不忍见佛教贫穷若此,所以我发愿要力争上游,为佛教和众生创造美好而富有的世界。我在此奉劝天下的年轻人,自己可以不积聚外财,但不能不开发心内的智慧宝藏。自己可以无财无势,但不能不立志为国家、社会开创富强安乐。
多年来,我虽然忙于说法度众,但从未离开佛教文化的工作岗位。后来,我以著述所得,也蒙信徒赞助,购买了一栋精巧的普门精舍,住在里面,读书写作倒也逍遥自在,然而为了能为佛教多贡献心力,我还是将房子卖了,买下佛光山,创办佛学院,为佛教育英才。虽然我耗财费力,不曾拥有什么,但是我享有一切努力的成果。为了创建佛光山,虽然我负债累累,却从不感到贫穷,因为我时时心甘情愿地将身心献予十方尘刹。
四十年前,佛光山原是一片竹林密布的荒山,当时,有人曾经怪我,为什么好好的都市不住,却要到穷乡僻壤来拓地垦荒?但一股信心支持着我弘法兴学。多年来,我们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披荆斩棘,与洪水搏斗,与悍民周旋,终于开辟出佛光山这座道场来。天下无难事,一切的空无贫乏不是阻力,信心、诚心、耐力、毅力,就是最宝贵的财富。等待、拖延、犹豫、无恒,才是贫穷的根源。庄严富丽的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秉持四十八愿,于无量阿僧祇劫中完成的,我们要在人间建设富裕安详的净土,当然也不能坐等诸佛菩萨的加持现身,而应该效法他们的慈心悲愿,认真地去创造自己的未来。
起初决意创办佛学院时,我身无分文,但我以为,信心就是我的财富。因此,我力排众议,着手办学,果然,一间间佛学院就这样办起来了。当上山来的信徒日增时,为了安顿他们的心灵,我计划建设佛殿。那时,我手无寸银,然而自念,社会大众就是我的财富,于是,靠着“十方来,十方去”的理念,一座座的殿堂也建立起来了。后来,朝山礼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由于不忍看到他们食宿不便,我又打算兴建朝山会馆。虽然掌管财务的杨慈满居士一再向我报告,已经借贷无门,我还是择善固执,因为我确信,我的人格信用和信徒的发心净财就是财富啊!现在,不是又增加了一栋栋的殿堂、一间间别分院来为信众服务吗?贫穷不是借口,只要我们心中有佛法、有慈悲、有智慧、有愿力、有社会、有信徒,“真空”就能生出“妙有”来。
我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你没有读过师范学校,怎么会办教育呢?你也没有学过建筑,怎么会建房子呢?”不错,我既没有读过师范,也没有学过建筑,但过去当我还在佛教学院求学时,我就想过,将来如果我办教育,我要如何计划教学,我要如何实践理想?我从大陆来到台湾,又弘法到国外,我走过很多地方,见过很多房子,每去一处,我都很留意当地建筑的结构、样式、格局、环境,并且设身处地地思量,如果我是工程师,应该如何设计这栋房子?应该如何规划这块土地?由于平日的用心,一旦机缘成熟,不论筹办学校,还是创建道场,一切构想早已成竹在胸,自能水到渠成。如果你问我有什么秘诀,我只能说,自己比别人会利用零碎时间,多留心万事万物而已。天地万物,一切现成,只看我们有没有巧思慧心,将宇宙万物化为自己的财富罢了。而心里贫穷的人,只知不劳而获,向外贪求现成,结果越贪越穷。几曾见过贪婪悭吝的人能发财呢?能“舍”才能“得”啊!
几十年来,我陆陆续续地看到,年幼的一些同道在生活艰难的压力下,纷纷另做打算,有些人则被金钱名利埋葬,失去了自己的方向。惋惜之余,我不禁为自己感到庆幸,当年在困苦的环境下,如果我自怜自艾,不能在心内挖掘宝藏,成为自己的动力。或者短视近利,只贪图眼前现实的利益,又怎能坚守佛教的信念与心中的抱负呢?直到现在,我一直认为,物质上的空无,正是生命历程中的试金石。
然而,这个社会上有些人却矫枉过正,歌颂贫穷,诅咒富有。事实上,有许多人是因为勤奋努力而得到应有的财富。如果社会上一味地贬抑富有,只怕长此以往,蔚为风气,徒然造成社会进步的阻力罢了。
金钱固然是烦恼祸患的根源,但净财也是学佛修道的资粮,是弘法事业的基础。人间的佛陀其实正是富贵人生的提倡者,他固然以毒蛇来比喻黄金,但也主张赚取净财,拥有适当的物质生活。在《 六方礼经 》中,他指导善生如何运用金钱。在《 弥陀经 》《 药师经 》等宝典中,他描绘诸佛的净土都是黄金铺地、七宝楼阁,可见佛教并不排斥清净的富有。
秉持着佛陀的遗教,我倡导“储财于信徒”的理念,对于十方的供养,我取之有道,我不敢受太大的信施,而要求信众在不自苦、不自恼的情况下量力布施,因为我觉得正信佛法的弟子要重视自己的家庭以及事业的需要。我也兴建现代化的各种硬设备,使佛教弟子们都能在清净舒适的环境里修行学道,事半功倍。我认为对于财富珍宝,乃至其他五欲,能做到不贪不拒,才是佛陀所说的“中道”生活。
我曾经游走于中国的大江南北,参访过各个名山古刹。多年来的阅历,使我深深感慨,佛教界和任何团体一样,财产不在患寡,而患不均。对于钱财的处理运用,不在有无多少,而在概念的正不正确,以及会不会用钱。有钱而不会用钱,和贫穷一样匮乏。所以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
有钱,要为佛教和社会用了,不可储存。很多人看到佛光山一栋栋金碧辉煌的建筑,但很少有人知道佛光山经常无隔宿之粮,甚至一直举债度日。我最高兴的倒不是将十方信施净财用于建设道场,我最欢喜的事是将钱财培养了人才。一千多个僧众,他们弘教说法,长于解除信徒疑难;他们住持道场,善于行政法务;他们在世界各地参学,通晓各国语言;他们把佛教带向人间化、现代化、生活化、国际化,这是对信徒布施净财的最大回馈。此外,他们还编印《 佛教大藏经 》《 佛学辞典 》,发行杂志书刊,兴办养老育幼、施诊医疗等种种公益慈善事业,就更不在话下了。
社会上有一些不明真相的人,他们无视于佛光山对佛教发展以及社会教化的贡献,批评佛光山商业化,指佛光山很有钱。其实,佛光山不是很有钱,而是很会用钱,今年的钱用出去了,明年乃至后年的钱也用出去了。在日日难过日日过的生活下,我们将每一分净财都用在培养人才、弘法利生的佛教事业上。佛光山不矫情,视金钱为罪恶,也不滥用金钱,积聚金钱,使金钱成为罪恶的渊薮。我们的信念是要借着佛教的力量,把苦难的娑婆世界建设成富乐的人间净土。
有人曾对我说:“真可惜你出家了!要不然你会和王永庆一样有钱。”王永庆先生是杰出的大企业家,他的财富,我怎能比?所以,对于这些话,我始终不以为意,但是我们出家人,出家无家,只要我们安于八正道、六波罗蜜,无住而住,正可以处处无家,处处为家。三千大千世界,宇宙万物都在我的心中。我富有三千,王永庆先生又怎能与我相比?出家无子,只要我们拥有天下父母心,天下人都是我们的儿女。出家无财,只要我们运用般若智慧,秉持慈心悲愿,到处都是自家的宝藏。因此,我深深感谢有这份福德因缘得以出家为僧。
1993年年初,我返乡探亲,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赠我一偈,其中的一句是:“富有三千界,贵为人天师。”这可说是我出家七十多年以来,心境上自我期许的写照了!
在佛门,有些人总认为贫穷才是有道行,谈“钱”就认为很粗俗。除非一个人不做事,要做事就离不开钱,金钱是学道资粮,是很现实的一个问题。如何将信众布施的善财、净财、圣财,好好用在佛化事业上,才是值得关心的事。
……
前言/序言
世间财富知多少
一个出家人讲财富,好像太社会化,太世俗化。我想,佛教的名相不容易懂,我还是用通俗一点的方式来说,人需要财富,财富与般若有着重要的关系。
父母生养我们之后,我们的眼睛,就是我们的财富。我们的眼睛所看到的世间万事万物,也都是财富,都与我们有点关系。天气寒冷,我们可以晒太阳;心里烦闷,可以游山玩水;花红柳绿,哪一样东西不能增加我们的希望?所以我觉得,有了眼睛,人就有了财富。
耳朵也是我们的财富,听老师讲话,听朋友诉说,听父母教诲,听世界上美好的声音,这一切也是我们的财富。
嘴巴也是我们的财富,我们说好话,会有功德;我们赞美人,人家欢喜;我们可以讲出很多道理,与大家分享,所以嘴巴也是财富。
双手也是我们的财富,双手万能,可以做很多研究、劳动、服务,也可以替我们赚不少财富。甚至我们的头脑,也是我们的财富。
最大的财富在哪里?不是在银行里,也不是在世间的任何一个地方。财富最多的地方是在我们的心里。心好像一个工厂,只要我们的“工厂”不坏、“工人”不罢工,它就是一个有财富的银行,就是一个清净的净土世界,就是我们的宝藏。我们开山、采矿,获取金银财宝,那些都是有形、有限的财富。在我们内心的财富,是慈悲、欢喜、思想,是无形、无限的。心宽大,心中有世界,心有多大,就能包容多少财富。
因此,财富处处求,不一定只向钱看。钱,只是财富中的一种。金钱也不一定是绝对好的东西,好像拳头,假如我用拳头打人,他可以到派出所告我,我就犯罪了;假如我用拳头替你捶背,你觉得很舒服,还会连声道谢。因此,同样是财富,我们可以把有罪过的、不清净的财富变成善财、净财。其实,把财富扩大开来看,在金钱之外,对我们来说,平安、安全就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一个婴儿,从母亲怀胎十月到呱呱坠地,他第一需要的就是安全。冷了会哭,肚子饿了会哭,这都是在告诉我们,他需要安全。所以我们各位年轻的朋友,你们要保重自己,健康应该是我们的财富,我们的人格、道德也是我们的财富。我们有了这许多财富,我们的亲人、父母、老师,都会为我们欢喜。我们有智慧、学问,这就是财富;我们勤劳,勤能致富,黄金随着流水流下来,也要起早把它捞起来。葡萄架下面埋了黄金,你也要去开垦才能拥有财富。所以我觉得财富到处都有,就看我们是用智慧、慈悲,还是劳动去寻找自己需要的财富。
财富不一定就指钱。很多财富,我想最好是享有比拥有更好。比方说,你有钱,你建大楼。我穷,我没有钱,我建不起大楼,但下雨的时候,我可以到你建的大楼下躲雨;你有钱,你建百货公司,你开商店,我建不起百货公司,不过我可以来买东西;有人捐钱建学校,我可以来听讲演;你建公园,我可以到公园散步;你有钱买电视,我可以站在旁边看一看。虽然公园不是我的,大楼不是我的,电视机不是我的,但是我不一定要占有,我可以享有。桌上的这盆花,多么美丽,是我们种的吗?是我们栽的吗?不是,是别人种的,别人栽的,是别人的花,但是我们可以欣赏它的美。
“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世间的一切,都是属于人世间的财富。
说到财富,我们把它扩大开来说,有前世的财富、今生的财富,还有来世的财富。
有许多青年朋友、学生,很会读书,那是天才,不需要怎么努力学就会了。什么叫天才?意味着他在过去一生中,就有这种基因,就有这种成分,他把过去余下的财富带来了,所以今生有智慧,有好的因缘。前世的财富到今生,今生的财富到未来,意思是说,我们的财富用不尽。我们的财富,等于银行的存款,要慢慢地用。有人说,一个好人,他非常善良,但是很贫穷,为什么老天爷不保护这种好人呢?或者说一个坏人,无恶不作,欺世盗名,但是他发大财,老天爷怎么不惩罚他呢?或者说,怎么没有因果呢?怎么没有报应呢?不是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吗?这明明就不太公平。
要知道,这就是因果报应。你的银行里没有存款,不能说你很善良,银行的经理就要支钱给你用,这个不可以。你无恶不作,你是坏人,不过你在银行里的存款很多,法令也没有办法说不允许你用自己的钱。所以,这就是因果,如是因才招感如是果。你要想有钱,你必须勤劳,你必须会经营,你必须讲究情义,你必须具备很多能力、学问,才能慢慢赚到财富。如果你没有这许多能力,光是说我有好心,我有道德,这是不够的,一切都是因缘所生。一朵花之所以盛开,不能只有土壤,也不能只有种子,必须把种子种到土壤里,加上水分、阳光、空气、肥料等很多因缘,花才会慢慢地成长。
因果中的“缘分”很重要,所以你光是有好心,没有缘也不行。因此要结很多的好缘,才会有好的结果,这就是所谓的“广结善缘”。
因果是人生的法则,是管理自己良心道德的一个标准,一个警觉,我们不要错乱了因果。什么是错乱因果?比方说这个人死了,你说:“看他修身养性,对宗教那么虔诚,可是他的命运不好,佛祖都不保护他。”不能这么说的,你不能要求宗教做保险业务。你要想身体好,就必须要营养均衡,注意保健,多做运动,这才是身体好的因果。你不能说我念佛、拜佛,身体就会好,这是错乱因果。
你要发财,也不能说求神、拜神,神明就会帮助你发财,这也是错乱因果。神明又不是你的经纪人,他怎么能帮助你发财?这是不当的祈求。
人生在世,许多事情都需要管理,好像学校有学校的管理,图书馆有图书馆的管理,财富也要有财富的管理。有财富是福报,会用财富才是智慧。
管理财富比较容易,因为财富不会讲话,随你所用,不管用得对不对,结果好不好,钱财都不会讲话。管理事情也容易,桌子、椅子、图书也很好管理,因为它们也不会讲话。管人就比较麻烦,因为人有意见、有看法,你要合乎他的需要。其实只要你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服务、给人利益,他会比较容易接受你的管理。
管理当中,最不容易管理的是自己的心。有时候我们常听到有人说:“唉,你不听我的话。”但是我们自己有听自己的话吗?最不听话的,其实就是自己。学会管理自己就是财富,这也是一套观念。我们从过去世到今生、来世,未来是有财富的。有财富的人生是保持正确的观念,保持生活的基本水平,太多的财富、暴利,用不了,你也不需要。
孔子有一个弟子叫颜回,他很贫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见贫穷也不一定能打倒一个人。印度有一位特蕾莎修女,她有一句名言:“我一生以贫穷为荣耀。”可见有人还以贫穷为享受。
过去说人为财死,财富也不一定就那么可怕,财富要会应用,应用才是有智能的。财富怎么来?有因缘,财富自然会来,你不要特意去找它,它自然会来找你的。怎样储蓄未来的财富?你说一句好话,你做一件善事,一个好的念头,这些都会储存起来,未来你可以把它拿出来使用。
问题是现阶段的财富是什么?我觉得享受不一定是财富,银行的存款很多,穿得好、吃得好、有多少架势,也不一定是财富。我想很多时候,没有架势,很淡泊,很正派,那就是人生的财富。
讲到人生的财富,今生应该拥有多少钱才是富足的?陈光标先生高调行善,网络上有很多人批评他,说他不对,说他高调行善是为了好名才去做好事。不过这个也不值得批评,大家想想,我们要批评他,我们自己呢?我们没有行善,他好名行善,他还比我们好一点,我们不够资格批评他,所以批评他就是不公平。
现在我们的人生说要拥有财富,除了金钱之外,要有好的因缘。人缘就是我们的财富,所以要“给人接受”,像现在的年轻人常常怪国家、社会对不起他们,就业的机会太少,失业就怪国家、怪社会、怪别人,我觉得这样也不公平,应该要想想自己。比如说:“我的条件准备好了没有?我的本领准备好了没有?”条件不好,本领不够,人家自然不接受。
我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在学校的,现在大概最重要的,是研究自己将来怎样才能被人接受,让人家要你。我学有所长,人家当然要我;我非常勤劳,人家当然要我;我诚实忠心,人家也会要我;我做事一丝不苟、很认真,人家也会要我;我很正派,人家会要我。总之,人家说十八般武艺,你都自我健全起来,这就是你的财富。你自己有财富,人家才会接受你。比方我们看到有钱的人,到哪里都受人家尊重。没有钱财、贫穷,到哪里都很落寞。当然,我不一定要千千万万,假如我们本身有智慧、有能力、有品德,给人接受,这些都是我们的财富。所以财富除了金钱以外,我们要能往别的方面去看。
财富,有有形的财富,还有无形的财富。有形的财富,例如我要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就是物质,等到物质的财富你都拥有了,你不会满足,你还需要有精神的财富。所谓精神的财富,就是我要读书,我要爱情,我要精神愉快,我要欢喜,我要快乐。当精神的财富也有了,你还是不满足,你还会要求更高的艺术生活。所谓的艺术生活,像我要音乐,我要绘画,我要花,我要美感,有了艺术的时候,生活的质量和价值也会提升。
艺术的生活实现了,你就满足了吗?不满足,人会要求比艺术更高的、更能超越现有的生活。例如,我要比你更好一点,比你更高一点,比你更美一点。
人就是慢慢地要求更高的生命价值。人生的价值与财富如何成比例呢?
过去有一位出家的师父,他有一个弟子,常常问他一个问题:“人生的价值是多少?”
师父从不回答这个问题,为什么?因为太泛论了,人生的价值要怎么说?每个人都不一样。正因为师父从不回答,于是徒弟就常常问。终于有一天,师父拿了一块石头,跟徒弟说:“徒弟啊,你把这块石头拿到大马路旁,凡是有人路过,你就说,这块晶莹剔透的石头,卖给你们,有人要买吗?多少钱?让人出个价就好,不要真的卖了。”
徒弟拿着漂亮的石头,走到大马路旁,跟过往的人说:“来看哦,你看这石头好漂亮,卖给你们,出个价吧。”
有一个人看一看,说:“五块钱。”徒弟说五块钱太少了,不卖。
旁边又有一个人说:“十块。”不卖。“二十块”“三十块”“四十块”“五十块”,都不卖。没有人再出价了。
徒弟把石头拿回来跟师父说:“师父,不得了,今天在路上,这一块石头,人家出到五十块。”师父只是点头,没有说什么。
第二天,师父又跟徒弟说:“这一块石头,你再拿到百货公司去卖,看人家出多少钱,不能卖,知道价码就好了。”
徒弟到百货公司,看到的都是衣着摩登的男女。徒弟说:“先生们、女士们,你们看看这一块晶莹剔透,像钻石一样的石头,你们出个价,卖给你们。”
有人一看:“哟,是不错,一百块。”不卖。“两百块”“三百块”“五百块”“两千块”,还是不卖。
徒弟回来告诉师父:“师父,不得了!竟然有人出到两千块买这块石头。”
师父还是没有说什么。
过了几天,这个地方举行珠宝博览会,就像广东最有名的广交会一样,各地人士都聚集到这个地方买珠宝。师父又跟徒弟说:“徒弟,把这块石头拿到珠宝博览会去卖卖看,看人家出价多少钱,当然也不是真的要卖啊。”
徒弟来到珠宝博览会,看到的都是高贵的先生女士们,他就说:“先生们、女士们,你看这块跟钻石一样的宝石,谁买了它,会有好运的啊,来出个价钱吧。”
大家走近来看。有人看了以后说:“两千块。”不卖。“五千”“一万”“十万”“二十万”“五十万”“一百万!”还是不卖。
徒弟把石头拿回去,惊讶地说:“哇!师父!真是不得了!有人出到一百万啊!”
师父这时候说了:“徒弟啊,你常问我,人生的价值在哪里?人生的价值是多少?这块石头,在我们的大路旁,值五块、五十块钱。同样是这块石头,到了百货公司,值两千块。到了珠宝博览会,在专家的眼光里,它值一百万。同样的石头,在不同的地方,价值就有所不同。”
我们现在有好的福德因缘,所以我们要衡量自己,在社会上要怎么生活?对于自己要如何要求?我们要知道自己不是一根木头,一块顽石,可以让他人任意出价,而是一粒钻石,值一二百万的。
我们从有形、有限的物质财富,谈到无形、无限的财富。
我们每一个人,不都是两只眼睛,一张脸,两只手?可为什么有的人就能给人家带来快乐?不论到什么地方,都月薪几万,年薪几十万、几百万。但有的人,却要苦苦地要求一个职业,年薪可能才几千块。所以说,我们要让人家感觉到我们的价值、我们的条件,在佛教里就是说我们的“缘”值多少。这个缘,不必去要求神明,要求佛祖,凡事要求自己,好与不好,都不是哪一个外力能赏赐给我们的,都是我们自己招感的。佛教讲业力,业也不一定不好,你造业,可以造善业,不一定造恶业的。
善的业,像我在台湾提倡的“三好运动”,身、口、意叫做三业,这三业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成为业力,因此,我们的身体要做好事,口头要说好话,心里要存好念,身口意都存有善业,我们自己就会慢慢培养善业。人生如一块田地,我怎样播种,播什么种,就收获什么东西。你想要什么样的收成,就必须怎么样栽种。财富也是一样,我们也要播撒“种子”。
我们从现世的财富,讲到未来的财富。从私有的财富,讲到公有的财富。财富不是我个人拥有的,例如你说你有钱买房子,但是如果人家没有建房子,你到哪里买呢?你有钱可以购物,但是如果没有商店,你能买什么?我要买汽车,没有汽车行怎么行?因此,财富是大家共有的。
要爱护我们的敌人,有对手才会有自己,等于有一面镜子,有一个竞争力,不要以为财富通通都要给我,这是不行的,要分给大家。
今天在这里跟各位讲财富,我自己深深地体会到,像我,一个出家人,一个和尚,基本上是没有钱的,再说,我也不需要钱。但事实上,不是说我没有办法,没有钱不代表没有办法,我在世界上建了几百座寺庙,建寺庙都是从买土地开始,再慢慢建房子。钱从哪里来?我有时候自己也搞不清楚,我没偷,也没有抢,所以我也不用管。但我也办了好多所大学,办报纸,办电台,为什么?我要让我的教团贫穷,因为贫穷,大家才肯努力,富有容易使人堕落。
过去,有一个富翁建了大楼以后要请客,便请所有瓦匠、木匠、工人坐在正厅最主要的席位,然后让他的子孙们通通在下面吃饭。有人就说,这样不当,他们都是公子小姐,今天大楼落成,应该让他们坐在正厅上首才对。这位老主人说:“不是的,我感谢这许多工人帮我建大楼,所以他们应该坐在正厅吃饭。我那许多子孙,将来他们都是替我卖这栋大楼的,他们没有资格坐在上面,他们坐在下面就好。”
这位老主人看事看得远,也懂得饮水思源,这番话实在没有错。建楼的人有功劳啊,卖楼的人怎么能很好地享受呢?我就想到,在这个世界上,不要看一时。我在做校长的时候,一些前辈、学长常常耻笑我,说这个不好,那个不好,我也从来不生气。我就想,你们笑我,说我没有办法,没有出息,问题是现在就能决定吗?我还小啊。我现在不行,再过二十年,我们再来看。只要我有志气,只要我用功,只要我努力向上,我必然有办法。
中华文化固然很好,但是不好的地方也很多,尤其残杀、不和、斗争,每一次战争就死伤不知多少人。像2011年日本大地震,造成海啸、核能外泄等危机,然而天灾还是有限的,人祸是无限的。我们中国过去的人祸、死伤,对社会造成的伤害太大。因此现在提出社会和谐,实在是为中华文化树立千秋万世的标杆。和谐也不一定是大家都在一起,大家都一样,而是读书的读书,教书的教书,经商的经商,士农工商各有分工。等于眼睛管看,耳朵管听,嘴巴说话,各司其用。人世间异中求同,同中求异,不一定都要一样。眼睛、鼻子、嘴巴和谐,人就长得俊美;肠胃和谐,就是健康;我们穿的衣服颜色不同,和谐就很美;唱歌跳舞,跳法、姿势不同,和谐就很好看。
财富不是我拥有,而别人没有,应该要分配和谐。我们帮助穷人,让穷富平均,看到别人富有,我就欢喜,看到别人有因缘,我也欢喜,我们应该给社会、国家一些因缘。所以今后,我们说我是学生,我是年轻人,青年是未来国家的栋梁,要把自己的心力、为国为民的热忱,奋起飞扬,表现出来,为了中国,让中国在世界上成为最富强的国家,这是一定有希望的。
我们每个人说要有财富,简单来说,一定要勤劳,不勤劳,也要有慈悲,要结缘。你没有缘分,煮熟的鸭子都会飞走;我有因缘,我不去求,鸟语花香,自然我会听到声音,我会闻到香味,春花秋月,我自然感受得到。你有缘分,世界都是你的。没有缘分,就算财富流到你的面前,都会擦身而过。
慈悲、正直、勤劳、努力,说来说去都是要说“正派”,人生要正派,要有信誉,要有道德。希望大家不要光看有形的财富,还要看到无形的财富;不要只看到人家的财富,还要想到自己心里有无限的财富;你不要只看到一时的财富,更要看到我们未来的财富;你也不一定要拥有多少财富,而要能享有无限的财富。
福报:星云大师的人生财富课 开释人生,点亮福报之源EPUB
福报:星云大师的人生财富课 开释人生,点亮福报之源AZW3
福报:星云大师的人生财富课 开释人生,点亮福报之源MOBI
福报:星云大师的人生财富课 开释人生,点亮福报之源PDF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
回复
上一篇:
1分钟物理:“中科院物理所”趣味科普专栏 未读·探索家
下一篇:
《鲤·写作课》张悦然 31位关键小说家以文学之名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
GMT+8, 2024-11-25 14:5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