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式未来函数在线检测 ※※
开启辅助访问
※※ 公式未来函数在线检测 ※※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注册昵称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昵称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股资源
最近更新
自助开通
9,9终身区
金币课程区
搜课吧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一次读完20部修身处世经典 伯灵 著 一次读完经典系列
[-----复制链接-----]
股票学习站
股票学习站
当前离线
积分
11040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1040
楼主
2020-4-15 03:21:49
仅赞助9,9。开通终身会员,超多精品课程,精准指标任你下载。错过此站,后悔一生!!
【资料名称】:一次读完20部修身处世经典
【资料描述】:
041501025518.jpg
下载附件
041501025518.jpg
2020-4-15 03:21 上传
编辑推荐
《一次读完20部修身处世经典》是一本好书是一个由优美语言与闪光思想所构成的独特的世界,选择一本好书,不仅可以品味一时,更可以受益一生。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每个时代都会有一批在各个领域创作出惊世之作的伟人,他们所留下的一份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既没有时空界限,也没有地域之分,像星斗辉煌于当时,也像阳光灿烂于今天。在人类历史上,这是为数不多的一群人,但也是值得关注、值得崇拜、值得追随的一批人。他们用真理的力量统治我们的头脑,而不是用武力奴役我们。正是他们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他们所留下的杰作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供我们一代一代分享下去。这些人,我们称之为大师,这些伟大的作品,我们称之为经典。
内容简介
《一次读完20部修身处世经典》作者伯灵,从古圣先贤孔子的“修身”以处世到世人的“嚼得菜根成白事”,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孜孜以求为人处世之道,那些被誉为处世修身典范的经典著作中所蕴含的道理,被希望获得成功捷径的人奉为“真经”,至今应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有时,一本适时的好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或者成为他的指路明灯,确定他终生的理想。如果你想从阅读中获得值得你永远铭记于心的知识,你就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去研读那些无疑是富有天分的作家的作品,不断从他们那里取得养料。
——塞涅卡
阅读所有的优秀名著就像与过去时代那些最高尚的人物进行交谈,而且是一种经过精心准备的谈话。这些伟人在谈话中向我们展示的都是他们思想中的精华。
——莫洛亚
我们读书之前应谨记“绝不滥读”的原则。不滥读有方法可循,就是不论何时儿为人多数读者所欢迎的书,切勿贸然拿来读,不如用宝贵的时间专读伟人的已有定评的名著,只有这些书才是开卷有益的。
——叔本华
目录
第1部 《道德经》老子(中国·先秦生卒年不详)第2部 《圣经》基督教经典
第3部 《论语》孔子(中国·春秋公元前551-前479)第4部 《孟子》孟子(中国·战国约公元前372-前289)第5部 《沉思录》马可·奥勒留·安东尼(古罗马121-180)第6部 《荀子》荀子(中国·战国约公元前330-前230)第7部 《庄子》庄子(中国·战国约公元前369-前286)第8部 《道德箴言录》拉罗什福科(法国1613-1680)第9部 《颜氏家训》颜之推(中国·南北朝531-591)第10部 《人生论》弗兰西斯·培根(英国1561-1626)第11部 《家范》司马光(中国·北宋1019-1086)第12部 《智慧书》巴尔塔沙·葛拉西安(西班牙1601-1658)第13部 《世范》袁采(中国·南宋?-1195)
第14部 《富兰克林自传》本杰明唁兰克林(美国1706-1790)第15部 《小窗幽记》陈继儒(中国·明代1558-1639)第16部 《蒙田随笔》蒙田(法国1533-1592)
第17部 《菜根谭》洪应明(中国·明代生卒年不详)第18部 《曾国藩家书》曾国藩(中国清代1811-1872)第19部 《人性的弱点》戴尔·卡耐基(美国1888-1955)第20部 《傅雷家书》傅雷(中国1908-1966)
精彩书摘
第1部 《道德经》 老子 (中国·先秦 生卒年不详)先秦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不仅是先秦诸子的启蒙者,也是中国文化大智大慧、大本大源的象征。他在世界上较早提出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千百年来为世人提供了观察社会、思索人生的独特视角,他的思想是构筑中华文化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和组成部分。老子又是现实生活中一位特立独行的奇人,为人处世卓尔不群,在当时和后人的心目中包裹着浓厚的神秘色彩。虽然历史已跨越两千多年,但老子的思想和精神由于早已融入中国式的生存和生活活动里而至今犹有极强的穿透力。
老子堪与孔子比肩,同被世界公认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智者和哲人。这位饱览史书、才智过人的哲人,识穷宇宙,道贯天地,立万世之典范,创道家学派一脉,泽被千年,影响深远。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汉代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清代的“康乾盛世”都与老子的思想影响有关。他教人随任自然、顺应大势,谦恭、知足、徐缓、柔弱、自守和不妄为,这些伟大的思想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早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老子所撰述的《道德经》一书,是中国文化的大宝藏,是中国思想史上一次灿烂的日出。它包罗百代,广博精微,短短5000多字,以“道”为核心,建构了上自帝王御世,下至隐士修身,蕴涵无比丰富的哲理体系,成为后世道学的圭臬和国人立身处世的规则所在。
两千多年以来,《道德经》大而用之于治理国家大事,小而用之于个人立身处世,所用之处无不产生深刻的影响,无数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乃至普通百姓,纷纷从好《道德经》中汲取智慧。老子的智慧经过两千多年的洗礼,依然光彩熠熠,至今仍对世人有着非同一般的深刻影响和启迪。
内容精要
周末王室发生内乱,景王崩,王子朝发动叛乱,从守藏室中带走了大批周朝的典籍逃奔到楚国。此事波及到老子,老子于是辞去守藏室史官之职,离开周都,准备从此隐居。行至函谷关时,关令尹喜知道他将隐去,请其著书,于是老子留下了他唯一的著作——《道德经》。
《道德经》又名《老子》,共81章,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共5000多字。取上部第一字“道”与下部第一字“德”,合为《道德经》。这部经典虽然只有几千言,但是作为先秦诸子中重要的学术著作之一,它涉及了哲学、政治、军事、文化、艺术,以及伦理道德、修身养性等,可以说无所不有。老子从极其超脱的高度审视世态人生,提出了一套独特的思想体系。他的思想不仅奠定了道家人生哲学的基础,而且对中国人的为人处世和行为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道”是《道德经》一书的核心内容和思想基石。《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主宰,宇宙万物都是从“道”演化而来的。在老子看来,修道即修德,凡是善于建立功德的人,必须以人为本,从修养自身做起。在社会人生领域,人们通常主张有所作为,普遍赞同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老子对此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有些事情不是可以勉强去“为”的。勉强去做,就会遭受挫折。老子十分推崇无为的原则,《道德经》的核心思想是“无为”,“无为”是修道修德的最高境界。世上的事往往就是这样:当你只是为获得而去获得,成功总是那么遥远;一旦你超越了功利的目的,顺其自然而为,成功或许马上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老子无为而为的人生观就具有这方面的意蕴,为人处世目的性不要太强,不要太功利,不要勉强,不要刻意而为,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强作妄为,不要为成功而追求成功,否则欲速则不达。
达到“无为”的前提,就是无欲。人作为一种生命存在,总会表现出一定的欲望。老子主张“少私寡欲”,反对纵欲。在他看来,欲望有其限度,一旦超过了,就有百害而无一益。老子发现事物向其对立面转化、物极必反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人生领域也不例外。他反复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在老子看来,既然物极必反,人的追求超过了一定限度,才会发生不利于自身存在的转化;那么,限制自己的行为,使自己的追求不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会发生那种不利于自身存在的转化。在老子看来,能知足知止,就不会与他人发生矛盾,发生争斗,因而也就不会遭人暗算,产生怨尤。知足知止是老子为自我保护而提出的重要人生原则,这一人生原则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千百年来,许多人将“知足不辱”、“知足常乐”、“知止不殆”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老子认为人类最大的祸害是人的私心欲望,修道的关键在于去掉人的私心欲望,去掉了私心欲望,人就可以获得身心健康、获得幸福。在红尘滚滚、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怎样才能做到无欲呢?老子给世人提供的减少私心欲望的方法是“守静”。老子将守静制动的思想作为人生原则,包含着极高的人生价值。根据老子的看法,为人守静,处世从容,则能举重若轻,化险为夷;遇事急躁,轻举妄动,则很难有好的结果。临事不慌,处乱不惊,镇静自若,以逸待劳,静观其变,又常常能够胜人一筹。“宁静致远”,静定生慧,静能给人带来无穷的创意和智慧。正因如此,千百年来许多人把《道德经》中守静制动的思想奉为人生的座右铭。
人在社会中生活,要面对许多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问题。老子在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关系问题上赞同无私利他,但又不忘利己。根据老子的法,一个人只要无私,为他人着想,他就能够扩张自己的利益;而且他越能无私利他,获得的利益便越多。因此老子认为,为人处世应当宽宏大量,能容人,能原谅人,能包涵人。
老子生活在诸侯争霸的时代,对于争斗的残酷现实和灾难性后果,有着深切的体验。他希望社会停止纷争,主张为人应宽容,把“不争”作为为人处世的重要原则。就个人而言,所谓“不争”是指不与人争地位、争功名、争利益,不与人发生正面冲突。老子认为“不争”是一种高尚的德行。他十分赞赏水谦下、居下的品性。水表面上看是最柔弱的东西,随遇而变,遇圆则圆,遇方则方,但却能穿石销金,无孔不入,无坚不摧。他确信柔弱蕴藏着巨大的力量,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人们在刚强与柔弱之间,往往看重刚强的力量,习惯于求强、图强、逞强,甚至以强凌弱,老子却告诉人们:柔弱并不是懦弱,柔弱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比刚强更大的力量。
柔弱处世是老子的高明之处,在他看来,谦恭卑下,先人后已是居上、领先的有效手段。退是为了更好地进。在老子心目中,谦下不先具有积极的功效。它可以引起别人的好感和佩服,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帮助,而对自己有益。相反,如果一个人热衷于自我表现、自以为是、自我夸耀、自高自大,就会引起人们的反感,不能为人所尊重,自己也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也就是“谦受益,满招损”的意思。
老子表面上看是现实人生的冷眼旁观者,骨子里却是一位热爱人生的智者。他十分关注人的命运,特别注重生存的方法和策略。他不仅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就个人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进行思考,提出了丰富的明哲保身思想,而且还就人在社会中如何取胜、如何实现自己的利益和目的进行探讨,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人生进取观。人在社会中生活,总要有所追求。老子并不反对人基于自然需要的追求,但他要求人们知足知止。在老子看来,名利是身外之物,人的生命价值远在名与利之上,什么样的名声和财物也没有人的生命宝贵、重要。为获得名利而伤害自己的生命是舍本逐末,得不偿失的。老子把个人的生命看得比天下还贵重,人的生命是第一宝贵的。因此在仕途多舛、命运不济的情况下,应该放弃功名利禄,隐身保命。
从“重身轻物”、“知足知止”的观点出发,老子进而要求那些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功成不居,功成身退。老子并不主张人锋芒毕露,勇于自我表现。他觉得锋芒毕露对人没有益处,应该韬光养晦,善于隐藏自己,不让人知道自己的实力和底细,以防不测。老子主张韬光养晦、“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但并不是崇拜愚昧和笨拙,单纯要人愚昧、笨拙,而是要有才干和大德的人懂得匿才藏德.不露锋芒,善于隐蔽自己。在老子看来,树木长得卷曲不合规矩,就会免除砍伐之祸;在社会中,人能隐忍自己,生命就会得到保全。当一个人建立事业、功成名就之后。如果不能及时引退,而要自恃其功,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那就是不懂得知足知识,将会招致灾祸,危及生命。老子从保身的角度提出功成身退的思想,要求人在取得成就、建立功勋之后,见好就收,急流勇退。这是一种十分理智的人生忠告,后世的国人十分服膺这一忠告,范蠡、张良功成身退的故事,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老子的思想经受了历史的考验,作为人们修身处世的普遍原则,可用于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道德经》是人类传筝文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到中国访问时,有人向他介绍《道德经》中几段文字后,他极为惊叹,认为两千多年前能有这么深邃的思想,简直不可思议。在美国作家麦克·哈特著的《人类百位名人排座次》一书中,老子被列为第75位,在地球上出现过的数百亿人中,老子以短短五千言而进入百位名人之列,足见《道德经》在人类历史上影响之巨大。在西方,《道德经》各种译本至少有40多种。在德国,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曾在电视上呼吁每个德国家庭买一本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多年以来,世界各国众多的有识之士都从《道德经》里面吸取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完善了他们的思想,升华了他们的品格。
从老子思想中领悟做人
经典导读
行走在21世纪的现代人是幸运的,因为能享受丰富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行走在21世纪的现代人又是疲惫的,因为我们始终面临竞争,渴望不断超越,无法停止的脚步和思维使我们精神紧张、心情沉重。为了“不虚此行”,我们锋芒毕露,张扬自我;我们冲锋陷阵,伤痕累累……直到有一天,聆听了老子一番教诲之后,我蓦地清醒:原来生活还可以这样过……法宝之一:以柔克刚
老子是世上最伟大的警句制造者之一。他的《道德经》一书充满新鲜、深邃、使人难忘的话语,是人们认识宇宙和人生的道德教科书。书中老子教导世人要柔弱,“柔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如,莫能行。见小日明,守柔则强”。老子还用水做例子来证明它:“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的确,天下还有比水更柔弱的吗?还有比水更随和而没有个性的事物吗?随物赋形,何其温柔,何其卑弱,但攻坚攻强,舍水取谁?
由此看人,合乎大道德行的人,他们的行为像水一样,没什么竞争,随方就圆,因此谁也打不败他们。
在现代社会里,要想处理好各种关系,圆满完成各项任务,首要的就是不可太张扬、太强悍、太自以为是:相反,有水一样的柔情、水一样的细腻,水一样的韧劲,反而能更好、更顺利地完成任务。
给自己一层温柔的外壳,既亲近了他人,又保护了自己,两全其美。这就是做人的法则之一。
法宝之二:以退为进
恺撒要做世界第一人,可是老子却说:“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的话不无道理,“先”意味着锋芒毕露,意味着爱出风头,“先”也将招来失败和非议。
可以说,老子的慧眼早就看透了这一切,“不敢为天下先”,是从险恶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滋生的充满毒素的智慧,“不敢”是老子的法宝,是老子的经验,他不是让我们卑微而苟且地活着,更不是让我们丧失所有的道德和良心无知下贱地活着,他只是看到了世事阴险,人情淡薄,得志者又往往是小人。在这种情况之下,不如退一退,领略海阔天空。老子的哲学,是夹缝中求生存的技术,是在盘根错节的社会中游刃有余的智慧,是当时专制社会中唯一能保护自己肉体存在的法宝。
幸运的是,我们生活的社会给了我们很大的自由度,时代需要我们领先。但是,任何时代都需要谨慎的人,需要清醒的人,如果贸然往前冲,难免会碰壁。因此,做事前都要作好全盘考虑,协调好各方力量,才有信心、有把握去做好每一件事。司以说。今天的“退”不是简单的放弃、落后,不是不思进取,打退堂鼓,而是一种理智,一种成熟,一种含蓄,一种修养。能“退”才能“进”,甘心“退”才会“领天下先”。
退一退,也是给予别人尊重,能体现一个现代人广阔的胸襟,博得更多人的信赖,这就是做人法则之二。
法则之三:以“傻”为乐
老子说过:愚者有福了,因为他们是世上最快乐的人。他的弟子庄子继续着老子“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名言而说:弃智;柳宗元称他比邻的山为“愚山”,称附近的水流为“愚溪”;郑板桥也说过一句名言:难得糊涂——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而近代的文学家林语堂也为此作诗一首:愚者有智慧,缓者有雅致,钝者有机巧,隐者有益处。由此可见,最有智慧的人也是最会装傻的人。
老子恪守自己的信念,博学深思的他只是著书立说,不参与朝政,不做官,与世无争,甘于清贫,以此为乐。那么,老子果真“傻”吗?其实,他是把自己所有的心思放在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从中自得其乐,所以显得与众不同,与俗世格格不入了。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
回复
上一篇:
50部必知的电影经典 推介·导读 彩版 王恩泽 著
下一篇:
知识分子与国家观念的变化(人文讲谈录2)雷颐 刘瑜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
GMT+8, 2024-11-13 16:3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