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资源-股票学习站-学炒股-股票课程-炒股教程-分析选股指标-入门基础知识

 找回密码
 注册昵称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逻辑 把脉大转型中的中国经济 高清电子书

 
    [-----复制链接-----]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1018
楼主
2020-4-15 03:50:17
【资料名称】: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逻辑
【资料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经济增速下滑是必然的?
  宏观政策的当务之急是减税?
  政府拿走的比我们的可支配收入还多?
  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失效?
  继续刺激将导致中国经济长期萧条?
  要回答这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宏观经济问题,就必须真正理解中国经济增长背后的真实逻辑。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韦森教授是宏观经济研究领域非常活跃的一位学者。近年来,韦森教授将他对中国经济的观察和研究形诸笔墨,撰写了大量观点鲜明的文章。本书是相关文章和访谈报道的结集,按照时间顺序编排,分成上、中、下三篇,分别对应中国经济的现状、应该采取的宏观政策以及背后的理论依据。
  自2012年开始,中国的实际和潜在GDP增速都在下降。如何看待中国经济近40年高速增长之后的下行?韦森教授认为,从世界经济的发展规律来看,中国经济增速的逐步下行是一个自然趋势,不必也没有办法强行改变。为了维持GDP的增速而盲目投资,只会使问题更加严重,并终将中国经济推向大萧条。
  在这种形势下,重要的宏观政策就是减税富民,减轻企业负担。中国政府有减税空间,考虑到中国企业税负之重在世界上名列前茅,应该总量减税,而不是结构性减税。宏观政策的*要务是救企业。
  中国经济过去四十年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不断推进的市场化改革,以及华人所具有的强烈的企业家精神。处于当前大转型阶段的中国,未来的增长动力应该是发展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业,这是被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所证明的。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当代中国已经进行了近40年的市场化改革,中国经济到今天为止从整体上来说基本上已市场化了,但是,中国的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还远远没有结束。故本书所论,虽然看起来是研究和评论当下中国经济运行的现实和理论问题,实际上也是在反思未来中国应该走的社会发展道路。
  作者简介
  韦森,著名经济学家,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1995年获悉尼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现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经济思想及经济史研究所所长。
  韦森教授是制度经济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属于经济学家中的改革派、市场派,他旗帜鲜明地支持“减税富民”、“市场主导”和“法治民主”等观点。
  韦森教授向来秉笔直书,直指问题核心,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改革和政策建议,是少有的朝野双方都欢迎的经济学家。他曾被《南风窗》读者评为2016年十大年度人物之一,《南风窗》以“行动派的经济学家”为题报道了他近几年在推动中国的《预算法》修订、政府减税和宏观政策制定方面所做的努力和贡献。
  目录
  自序
  上篇 现实的中国经济
  1 世界经济衰退与中国经济
  2 以减税富民来启动内需
  3 大转型中的中国经济
  4 把脉当下中国经济
  5 中国经济增速渐进下移
  6 经济周期与良序的市场经济制度
  7 中国经济的现状与未来
  8 中国经济的不可能三角
  中篇 合宜的宏观政策选择
  9 中国需要总量减税
  10 减税当被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11 政府拿走的比我们可支配收入还多
  12 通胀与通缩之谜
  13 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要务
  14 人民币汇率当由市场供求决定
  15 去杠杆、保增速与防风险
  下篇 中国经济增长的理论解释
  16 市场经济运行的制度基础
  17 探究经济增长的深层原因
  18 经济增长的内在机理与未来道路
  19 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原因再反思
  20 经济增长的经济学与非经济学解释
  21 中国经济运行的真实逻辑
  媒体评论
  怎样理解中国经济卅余年来的强劲增长和近期阶梯式减速的深层原因,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热点问题。在众多的名家解读中,韦森教授的《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逻辑》可谓独树一帜。他把中国的经济发展置于世界历史的大背景下,不仅分析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格局,还研究了近现代经济发展史。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他对现阶段中国经济存在的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刻剖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既然1978年以来中国从一个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转型才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根本原因,只要不改变这一前进的大方向,从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来看,当前中国经济的增速放缓并不值得忧虑和恐慌。重要的是采取正确的政策,特别是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法治的现代市场经济国家建设,那么,各种困难和障碍将会迎刃而解。
  ——吴敬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任何相信在有限世界里可以实现无穷无尽的指数型增长的,要么是疯子,要么是经济学家。”
  ——【美】肯尼斯·E.鲍尔丁
  韦森从来不删自己博客、财经网站上的回帖与留言,在民粹主义情绪肆意泛滥的网络世界里,他那些有理有据、“润物无声”的长文,得到了多数读者的认可。
  他宣讲常识的方式,似乎也摆脱了中国自由派学者的普遍困境——一方面是来自大众的敌意和猜忌,另一方面是政府方面的疏远和冷漠。
  ——《南方人物周刊》
  韦森不爱说经济学界的“流行话”,不爱说枉顾常识的“漂亮话”,而只说对改革真正要紧,却被很多人忽略的话。更重要的是,他还是个“行动派”。
  ——《南风窗》
  前言
  自序
  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已经历了近40年的快速恢复和增长。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官方数字,中国的名义GDP总量已从1978年的3 678.7亿元人民币(按当时外汇比价为2 138.8亿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685 506.0亿元(110 082.3亿美元),中国的人均名义GDP也从1978年的222美元上升到2015年的8 028美元。无论以何种统计口径计算,也无论与近当代历史上世界各国各时期经济增长速度相比,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4年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以来中国经济都保持了高速增长。
  然而,自2012年开始,中国的实际和潜在GDP增速都在下降。如何看待和面对中国近40年经济高速增长之后的下行?在经济增速下移的大趋势中,中国政府应当采取什么样的宏观政策?这些既是现实问题,实际上也是理论问题。这部文集汇集了我自2009年以来在媒体上发表的一些文章和长篇访谈,主要是我个人对中国经济的整体看法。一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看法和判断,已经被近几年中国经济的实际发展所证实;一些个人对宏观经济政策的设想(如降低中国的宏观税负),实际上也是中国政府已经实行和正在准备做的事情。为了减少前后重复,部分文章作了适当删节,标题也有相应改动。
  按照这几年发表文章的时间顺序和中国经济的现实发展,本书分成上中下三篇。上篇汇集了我自2009年以来在国内外媒体上发表的关于中国经济当下格局和长期增长前景的判断。根据对世界经济史的一点认知和对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一点观察,我在2012年上半年就提出,中国经济增速正在从一个高速增长时期下降到一个中高速乃至中速增长时期。1978年以来的市场化改革后,中国经济在整体上迅速完成了这一轮科技革命发展阶段中的工业革命过程,在当下世界经济的格局中,中国经济的增速下行应该是一个自然趋势。根据这一判断,我在过去几年的一些媒体采访和讲演中,对自己觉得合宜的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谈了一些看法。这方面的文章被汇集在中篇中。而这些想法,都是我作为一个经济学研究者对中国的现实经济运行做的一些评论,与每年中国政府实际的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譬如减税,自2010年初在《理论学刊》上发表《减税富民: 大规模产能过剩条件下启动内需之本》一文以来,我已经在媒体上连续呼吁七八年了,但直到2016年7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做出降低中国的宏观税负的决议之前,减税一直没有成为中国政府的一个宏观政策选项,乃至到目前为止,各级政府如何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降低中国宏观税负的大政方针,仍然是个未知数。政府采取什么宏观经济政策,当有政府出于每年的经济形势和各方面的综合考虑,但这并不能影响我们作为一个经济学人讲出自己认为是对的和合宜的宏观经济政策。
  精彩书摘
  以减税富民来启动内需
  在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上,有一个显见的事实: 经过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在中国经济体内部出现了自1998年以来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生产能力过剩。譬如,2007年,中国的钢产量已经达到4.89亿吨,比日本、美国、俄罗斯和印度的总和还多,已经占世界钢产量的40%。中国的水泥产量在2007年也达到13.5亿吨,占世界水泥生产总量的大约一半。中国煤炭产量在2008年也高达25.23亿吨,亦占全世界煤炭产量约60亿吨的42%以上。尽管2007年中国仍然进口优质钢材和煤炭,但许多研究均表明,中国目前的低质量粗钢材和大部分地区煤炭生产能力已经过剩。这几年经济高速增长,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水泥。但整个房地产和基础设施方面一出现不景气,巨大的水泥生产能力过剩也很快地昭显出来了。除了这些关系到国计民生和整个宏观经济基础的产业外,中国制造业绝大多数行业在过去十多年的高速增长中也基本上出现了生产能力过剩,包括化工、家电、纺织、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行业。譬如,目前中国汽车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已经高达年产量1 200万辆,但据估计目前每年大致只能销售800万—850万辆。在过去内需疲软的情况下,中国第一和第二产业的大规模生产能力过剩,为多年来持续和强劲的外贸出口增长所缓解。然而,在目前全世界经济放缓和美国、欧盟与日本等发达国家陷入经济衰退的国际环境中,中国制造业大范围、大规模的生产能力过剩问题极其明显地凸现出来。在此格局中,大规模的生产能力过剩渐渐失去了向外“泄洪”的出口,未来中国经济能否保持一个相对高的速率继续增长,或者能否保持宏观经济增速不至于急剧下滑,关键就在于如何“向内”启动内需来“消化”了。
  中国大规模生产能力过剩条件下如何才能启动内需从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来看,内需(即“国内需求”)有三个要素,因而要启动内需,也要从三个方面分别有所动作:第一,政府财政购买和政府投资;第二,企业投资;第三,家庭消费。这三个方面,无疑都与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密不可分。
  首先,2008年11月上旬,中央政府决策层推出高达四万亿元的刺激经济计划,各级地方政府又在加码配套加入这项刺激经济增长的宏大计划。根据对已公布投资计划的24个省市的合算,全国投资计划总额已经接近18万亿元。然而,问题是: 这4万亿乃至18万亿元资金从何而来?又有多少能付诸实施?如果绝大部分投入基本建设或按发改委的意向投向钢铁、汽车、造船、石化、轻工等9大“支柱产业”,又能在长期中拉动多少内需?在目前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经济增长的贡献因素中又会挤出多少民间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归根到底,这巨额的政府刺激经济的投资计划,有多少来自政府的财政预算?如果这样来追问,我们就会发现,在2009年以及今后数年中,政府投资方面能真正促动内需的,实际上在于在2009年以及今后数年中能有多少预算赤字,其他方面均是虚的。然而,一个令人不解的现象是: 2009年上半年,尽管中国企业运营的国际国内环境极其险恶,尽管有四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仍然出现了5 073亿元的财政盈余!到9月,财政盈余竟然扩大到6 316亿元。到10月,全国财政收入58 363.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4 087.99亿元,增长7.5%,国内消费税同比则增长83.8%;全国财政支出49 886.04亿元,政府财政盈余竟然增加到8 478亿元!从2009年1—10月中国政府的实际财政收支执行情况来看,很难说在世界衰退的国际大环境中决策层采取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实际上我们采取的反而是紧缩性的宏观财政政策。
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逻辑 PDF
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逻辑 EPUB
中国经济增长的真实逻辑 AZW3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上一篇:在耶鲁精进:成为专才之前;先成为通才 王烁 kindle电子书
下一篇:商业101:实战经验分享 吉姆·索贝克(Jim Sobeck)
回复

举报

QQ|

GMT+8, 2024-9-20 22:5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