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资源-股票学习站-学炒股-股票课程-炒股教程-分析选股指标-入门基础知识

 找回密码
 注册昵称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发新帖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法)居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胡小跃

 
    [-----复制链接-----]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1040
楼主
2020-4-15 03:51:49
【资料名称】:乌合之众(法文原版中译本)(果麦经典)    
【资料描述】:

  编辑推荐
  勒庞可能是世界上蔑视群体的人,同时也是了解群体的人。
  他在1895年完成的《乌合之众》以预言家般的洞察力,几乎成功描述了此后一百多年间所有震荡世界的重大事件。包括两次世界大战和众多的民主革命或群众运动。
  有人指责勒庞关于群体与领袖的理论曾被希特勒、墨索里尼等独裁政权所用。但戴高乐、丘吉尔、罗斯福也从中悟到了不少道理。时至今日,任何个人或者团体,出于任何目的希望了解群体心理和行为模式,《乌合之众》仍然是优选经典。
  内容简介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法文原版·2015新中译本)》是群体心理学的奠基之作。深刻影响了弗洛伊德、荣格、托克维尔等学者,和罗斯福、丘吉尔、戴高乐等政治人物。2010年,法国《世界报》与弗拉马里翁出版社联合推出了"改变世界的20本书",其中就有《乌合之众》。
  勒庞认为,在群体之中,个体的人性就会湮没,独立的思考能力也会丧失,群体的精神会取代个体的精神。他首次阐明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些重要问题,研究了群体特征和种族特征的不同之处,指出了群众运动的性质,分析了领袖与群众、民主与独裁的关系,书中的许多观点都20世纪的历史里得到了验证。懂得群体心理学,"就像拥有一道强光,照亮了许多历史现象与经济现象。没有它,那些现象就很难看清"。时至今日,《乌合之众》依然具有强烈的当代感。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法文原版·2015新中译本)》原名《Psychologie des foules》(群体心理学),英文版改作《A Study of the Popular Mind》(大众心理研究),并 加了一个主书名(The Crowd),中文版大多将其译为《乌合之众》。
  本版依据回声图书馆(The Echo library)法文版译出。
  作者简介
  居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创始人 ,被后人誉为"群体社会的马基雅维利"。勒庞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写下了一系列心理学著作,如《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等,其中以《乌合之众》(Psychologie des foules)为著名。已被翻译为近20种语言。
  胡小跃,法语译审,中国翻译家协会专家会员,全国法国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主要译著有《孤独与沉思》《六个道德故事》《巴黎的忧郁》等。2002年被法国文化部授予"文艺骑士"荣誉勋章,2010年获第二届傅雷翻译奖。
  目录
  译本前言
  序
  引言——群体的时代
  卷一 群体的心理
  第一章 群体的一般特征 群体精神统一率
  第二章 群体的感情与道德
  1.群体的冲动、多变与易怒
  2.群体易受暗示、多变和轻信
  3.群体感情的夸大化和简单化
  4.群体的褊狭、专横和保守
  5.群体的道德
  第三章 群体的观念、推理和想象力
  1.群体的观念
  2.群体的推理
  3.群体的想象力
  第四章 群体的所有信仰都采取宗教形式
  卷二 群体的主张与信念
  第一章 群体的信念与主张的间接因素
  1.种族
  2.传统
  3.时间
  4.政治与社会制度
  5.智育和德育
  第二章 群体主张的直接因素
  1.形象、词语和套话
  2.幻觉
  3.经验
  4.理性
  第三章 群体领袖及其说服方式
  1.群体的领袖
  2.领袖起作用方式:断言、重复和传染
  3.声望
  第四章 群体信念与主张的变化范围
  1.牢固的信念
  2.群体多变的主张
  卷三 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
  第一章 群体的分类
  1.异质性群体
  2.同质性群体
  第二章 所谓犯罪的群体
  第三章 重罪法庭的陪审团
  第四章 选民群体
  第五章 议会群体
  前言
  序
  居斯塔夫·勒庞
  在这一本书里,我们将研究群体心理。
  遗传使种族中的每个人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这些共同特征的总和构成了种族心理。但观察发现,当这些个体中的一部分人为了采取某种行动而组成群体时,仅从这一聚集行为本身,就会产生某些与种族特征重叠的心理特征,这种新的特征有时甚至会与原有的特征大相径庭。
  在民族生活中,有组织的人群总是在起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要过。群体的无意识行为取代了个体有意识的行为,这是现时代显著的特征之一。
  我曾试用纯科学的方式来研究群体引起的大的问题,也就是说,想找到一个办法,把观点、理论和学说统统放在一边。我相信,这是发现部分真理的唯一办法,尤其是像我们现在所讨论的这种情况,涉及一个大家都很关心的问题。一个学者,如果想证明某种现象,就不要去考虑这种证明会伤害谁的利益。杰出的思想家戈布莱·达尔维拉在近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认为,我不属于任何现代学派,有时与这些学派的某种结论背道而驰。我希望,我现在的这项新研究将来也能得到同样的评价。属于某一学派,就必然会带有偏见和成见。
  不过,我得向读者解释一下,他为什么会看到我的研究结论并不像人们一开始以为的那样;比如,我发现群体在精神上极为低劣,甚至包括精英群体,却又说尽管如此,干涉他们的组织将是一件危险的事。
  这是因为,对历史事实作了认真的观察之后,我发现,社会组织就像人体结构一样复杂,我们完全无法让它们突然经受深刻的变化。大自然有时是非常极端的,但决不像我们所理解的那样。所以,对一个民族来说,迷恋大变革是可怕的事情之一。不管这种变革在理论上显得如何伟大。只有当它能立即改变民族的深层心理时,它才是有用的。然而,只有时间拥有这种力量。支配人类的,是思想、感情和习俗,是存在于我们自身的东西。制度和法律是人们内心精神的表现形式,反映了它的需要,既然是人们的内心精神诞生了制度和法律,制度和法律自然就无法改变它。
  研究社会现象不能不研究造成这些现象的民族。从哲学上来说,这些现象可能具有绝对价值,但在实践中,它们却只有相对价值。
  所以,研究某种社会现象,必须从两个极为不同的方面依次考察它。这样,人们就会发现,纯理性的东西给人的教诲往往与实践理性给人的教诲相反。这种区别适用于任何材料,甚至是自然材料。从绝对真理的角度来看,一个方,一个圆,都是不可改变的几何形状,由某些公式严格规定。然而从肉眼来看,这些几何形状可以具有非常不同的样子,随着视角的改变,立方形的东西可以变成锥形或方形的东西,圆可以变成椭圆或直线。考察这些虚幻的形状比考察真实的形状重要得多,因为这才是我们所看到的东西,才是照片或绘画能复制的。在某种情况下,非真实比真实更真实。用准确的几何形状来画物体,会让自然变形,让人们认不出它来。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有这么一个世界,居民只能复制和拍摄物体,却不能碰它,那对它的形状怎么可能有正确的概念?如果这种形状只有少数学者了解,那它的作用就太小了。
  研究社会现象的哲学家应该牢牢记住,这些现象除了理论价值外,还有实践价值。从文明发展的角度来看,只有后者才有一定的重要性。认识到这一点,他会更加慎重地对待逻辑分析首先得出的结论。
  另一个理由也会让他持这种保守态度。社会现实太复杂了,人们不可能全部掌握,也无法预见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会产生什么结果。在这些看得见的事实后面,有时似乎隐藏着无数看不见的原因。看得见的社会现象好像是无意识巨大作用的结果,往往超出我们分析能力的范围。我们不妨把可见的现象比作海浪,它在洋面反映了我们所不知的海底激流的情况。大部分行为表明,群体在精神上往往十分低劣,但也有一些行为,似乎被古人称为命运、自然、天意,以及我们叫做死亡之声的神秘力量所支配,尽管我们尚不了解这些力量的性质,但不能无视其威力。有时,民族的内部深处好像也有潜在的力量支配着他们的行为,比如,还有什么比语言更复杂、更符合逻辑、更美妙的东西呢?如果不是来自群体无意识的思想深处,这种如此有组织、如此微妙的东西又来自何方?支配这些语言的规则,哪怕是博学的学者、受尊敬的语法学家也只能勉强记录,而绝对无法创造。甚至连那些伟人的天才主张,我们能百分之百地肯定是他自己创造出来的吗?这些思想很可能出自一些孤独者的头脑,不过,它们所诞生的土壤不是由无数尘埃堆积而成的吗?而群体的灵魂正是这些微尘。
  群体也许永远是无意识的,但这种无意识本身,可能就是它力量强大的秘密之一。在自然界,绝对服从本能的生物,其行为会复杂得让我们不敢相信。理智是人类新近才有的东西,太不完美了,不能向我们揭示无意识的规律,更不能替代它。在我们的行为举止中,无意识部分占的比重很大,理智所占的比例却很小。无意识现在仍作为未知的力量在起作用。
  如果我们只待在科学能够认识的狭小但安全的范围之内,而不去探索模糊的边缘地带,作哪怕是徒劳的假设,我们就只能发现我们所能看见的现象,并且局限于这种发现。从观察中得到的所有结论往往都是不成熟的,因为在我们看得清清楚楚的现象背后,还有我们看得不那么清楚的东西,甚至,在这些东西的后面,还有我们看不见的东西。
  精彩书摘
  “群体”这个词通常是指许多个人聚集在一起,无论其国籍、职业和性别,也不管是什么偶然事件把他们聚集在了一起。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群体”一词则有完全不同的意义。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一群人拥有了新的特征,它完全不同于组成这一人群的个人特点。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大家的感情与思想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展,形成了一种集体心理,它也许是暂时的,但特点相当明显。于是,集体就成了这么一种东西,由于找不到更好的说法,我便把它叫做有组织的群体,或者,如果大家愿意,也可以说是心理群体。它成了一个单独的存在,服从于“群体精神统一律”。
  显然,并非许多人偶然聚集在一起就会获得有组织的群体之特征。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没有任何明确的目标,即使千百人偶然聚集在公共广场上,也谈不上是一个群体。要获得群体的特征,必须受到某些东西的刺激和影响。我们接下去会讨论它们的性质。
  自觉的个性消失和感情与思想朝某个既定的方向发展,这是群体正在形成的初特征,它并不总是要求许多个体同时出现在某个地点。有时,在某种强烈感情的影响下,比如说国家发生了大事,成千上万人虽然分处多地,也能获得心理群体的特征。那时,任何一个偶然事件就足以把他们聚集起来,让他们的行为立即就具有群体行为所固有的特征。在某些情况下,六七人就能形成一个心理群体,而如果是偶然聚集在一起,哪怕是数百人也不能成为群体。此外,在某种影响的作用下,整个民族不一定要明显地聚集在一起也能成为群体。
  心理群体形成后,便会获得某些普遍特征,它们虽然短暂,却很明确。除了这些普遍特征之外,还有一些次要特征,它们会根据组成群体的成员的不同而不同,而那些成员则会改变群体的精神结构。
  所以,心理群体是可以划分的,当我们研究不同类型的群体时,我们会发现,异质性群体,也就是由不同成分组成的群体,与同质性群体,即由多少有点相同的成分(派别、阶层和阶级)组成的群体,二者之间有某些共同的特点。除了这些共同的特点,还有一些不同的特点把它们区分开来。
  不过,在考察不同类型的群体之前,首先应该考察它们所共有的特征。我们将像博物学家那样,从描述族系中每个人都共有的普遍特征开始,然后才来研究把该族系各种类型区分开的个别特征。
  要准确地描述群体心理并不容易,因为其组织不仅随群体的不同种族和构成发生变化,也随支配群体的刺激因素的性质和程度而变化。不过,即使对个人进行心理研究也会碰到同样的问题。只有在小说中才能看到一成不变的人物性格。只有单一的环境才会造就明显的单一性格。我曾在其他地方指出,所有心理结构都包含着各种特征的可能性,环境一旦变化,这些特征便会表现出来。所以,在残暴的国民公会议员中,有些原是善良的有产者,一般情况下,他们可能是和和气气的公证人或道德高尚的公务员。风暴一过,他们又恢复了心平气和的有产者的正常特征。拿破仑就在这些人当中找到了顺从的臣民。
  由于在此无法研究所有组织程度不一的群体,我们将重点考察组织处于完成阶段的群体。这样,我们将看到它们会变成什么样子而不是它们一直以来的样子。也只有在这个高度组织化的阶段,在种族基础稳固、局势可控的情况下,某些新的特点和原有的特点才能并存,集体的所有感情和思想才能朝着某个相同的方向发展。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刚才所说的“群体精神统一律”才会发挥作用。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法)居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胡小跃PDF
乌合之众:群体心理研究(法)居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胡小跃EPUB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上一篇:斯坦福商业决策课(美) 卡尔·斯佩茨勒 (美)汉娜·温特
下一篇:经典技术分析(上)小查尔斯.D.柯克帕特里克第2版
回复

举报

QQ|

GMT+8, 2024-11-11 05:49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