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资源-股票学习站-学炒股-股票课程-炒股教程-分析选股指标-入门基础知识

 找回密码
 注册昵称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发新帖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投资一定要看系列之“原复生财经评论集1-3” 张志雄 VALUE

 
    [-----复制链接-----]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1042
楼主
2020-4-15 02:42:27
【资料名称】:投资一定要看系列之“原复生财经评论集1-3” 张志雄 VALUE    
【资料描述】:

  原复生何许人也?
  原复生原名蔡东豪, 从加拿大的西安大略大学商学院毕业, 曾在加国做分析员五年, 曾任企业融资部主管。 1996 年他协助长江基建(1038) 分拆上市后, 被长建聘请为高级经理,当时他不过三十出头。
  三年后的 1999 年, 中建电讯(138) 主席麦绍棠请原复生任事, 一直做到 2001 年。 正值科网股热潮冷却, 他退下来反思市场种种经验与教训, 便有了“原氏物语”。
  张志雄先生作为《VALUE》杂志的主编,推出的《投资大家系列》应该是国内最早地系统化地介绍杰出投资者的系列文摘;善于学习、总结和反思,张先生的投资做得非常棒,早已实现财富自由。
  其人生轨迹,对于我辈似乎也多有可借鉴之处。个人比较喜欢张志雄的文字,对于他的推荐读物自然也分外留心。
  附《Value》杂志,张志雄先生的推荐文字:
  你一定要读原复生
  文/张志雄
  记得上中学的时候, 我们经常用一个故事比喻“耐人寻味”: 一人含着颗檀香橄榄, 觉得没什么味道, 往屋顶上一扔, 继续走路; 他走了两条马路, 嘴里余香不绝, 赶紧往回赶,爬上屋顶去找那颗檀香橄榄。
  就像把女人比作鲜花, 这故事俗是俗了点, 可有时还真管用, 因为这两年我就碰上了檀香橄榄。
  2001 年 12 月, 香港《信报》 的投资版周一至周五刊登“原氏物语” 专栏, 评论以香港为主的财经市场动态。 由于我平日读《信报》 主要兴趣在于政经评论, 投资版向来一扫而过,对“原氏物语” 并不在意。
  半年过后, 我在“原氏物语” 上看到一篇《包饼情》, 觉得很受用。 作者原复生谈的是一家叫圣安娜饼屋(192) 的香港上市公司, 认为销售饼卡是公司盈利的秘密武器。 圣安娜卡销售价 45.6 港元, 购买十张或以上可享有最高达八五折的优惠。 别看小小一张卡, 截至2001 年 9 月底, 圣安娜有总值 1 亿 4 千万港元未兑“饼” 的饼卡在市面上流通。 过去几年,圣安娜每年出售饼卡金额大约 8000 万港元, 是维持公司业务的支柱。
  关键问题是, 圣安娜卡的换饼有效期通常是 3 至 5 年,在市面上流通的饼卡有 350 万张,这里有多少可能会遗失和忘领?
  联想到我们平日去理发店,不管是理发师还是美容师,最喜欢向你推销的是贵宾卡,1000元或 500 元打八五折, 我自己也买过这种卡, 却没去过几次。 理发店还不像圣安娜饼屋, 连锁店极少, 一般买卡人可是亏大了, 理发店的盈利看来可能也是“以卡取胜”。
  到了 2002 年 11 月, 我又看到原复生谈论恒指成份股思捷(0330) 的文章, 更是佩服。Esprit 这个服装品牌可谓家喻户晓, 一般人只是把思捷看作是经营 Esprit 的香港公司而已,但经原复生一点拨, 我们才知思捷经营大有学问。
  思捷在 1993 年上市, 当时它确实只是 Esprit 的亚洲区特许经营商。但 1997 年反客为主,收购了以德国为主的欧洲业务, 2002 年初又收购了 Esprit 创办人的美国 Esprit 业务, 统一了全球 Esprit 品牌, 晋身国际级时装集团。 以营业额计算, 香港业务占整个集团营业额只有12%, 欧洲业务占 74%, 如此看来, 思捷更是家欧洲公司。 思捷未来的主要动力来源于欧洲和美国, 香港已无足轻重。 当时思捷的市盈率 13 倍, 相比于同类亚洲零售股, 属合理水平;不过, 由于重新定位, 与同类欧洲零售股 20 多倍的市盈率相比, 思捷股价仍有上升空间。
  原复生的思路很清晰, 只用了比豆腐干稍大的篇幅, 约莫 1300 字吧。
  一个星期后, 原复生连续用三天谈汇控(005)。 与思捷相反, 自从 1991 年汇丰银行迁址英国并成立控股公司后,人们总认为汇控已是一间欧洲乃至欧美银行,但事实上仍有差距。
  虽然, 汇控的策略是集中于亚、 欧、 美三大地区发展, 形成“三脚凳” 阵容, 但在亚洲的表现还是最为出色。 单是在香港, 过去两年的股本回报率高达 45%, 而在 2001 年欧洲业务的股本回报率仅 11%; 若扣除收购不顺的法国 CCF, 股本回报率则是 22%, 与其他优质英国银行相若而已。 另外, 集团成本超过 70%由欧美业务产生: 欧美业务的成本占收入超过 60%, 而香港只是 30%。
  这就是汇控面对的矛盾, 若满足于亚洲区的集团, 它将是全球赚钱能力最强的银行; 若要成为全球性银行, 代价是得承受较高营运风险, 接受较低回报率。
  原复生认为将汇控和花旗银行相提并论也欠妥。花旗的业务以大型企业客户和资本市场为主导, 属“全攻型”, 在经济增长期间表现特别出色, 但盈利稳定性远逊于汇控以存款为主导的经营模式。 例如, 向美国大型企业借贷占花旗总借贷 18%, 汇控是 5%; 投资银行收入占花旗收入 23%, 而汇控也只有 5%。
  如此提纲契领, 畅晓明白, 我正欲进入阅读角色, 没想到 2002 年 12 月 31 日, 原复生突然宣布收笔, 专栏开了一年就此结束。
  于是, 我想起了檀香橄榄的故事。
  到了 2003 年 5 月, 我知道原复生将《原氏物语》 出了三本集子, 便请好友王晓冬帮忙。可惜晓冬在港一直很忙, 来上海也难得一见, 只是最近才捎来, 而且第一本已售罄, 只买到后两本。
  既便如此, 我看后仍觉得大有向读者介绍的必要。 在香港报章的财经专栏作家中,《信报》 的林行止当然首屈一指, 我曾买来他的全集翻阅, 也够痴迷的。 林行止毕竟廉颇老矣,现在他的专栏仍值得一看, 但不复当年之淋漓尽致了。《信报》 的另一位“投资者日记” 专栏作家曹仁超也是超级写家, 每天大半个版面的篇幅, 数十年如一日, 功夫了得。 不过, 曹仁超的专栏有两点让人不以为然。 一是粤语写作, 方言用之小说尚有表现力, 但面对各地的财经市场读者, 用方言叙述, 眼界不免狭窄点; 二是有的文章写到哪儿是哪儿, 让人有“填版面” 之感。 另外,《香港经济日报》 的石镜泉先生也极能写, 而他又稍逊曹仁超。
  与他们三位相比, 三十多岁的原复生的文风与林行止一样不拖泥带水, 娓娓道来; 在投资市场专业分析方面则比曹、 石两位更为通透。
  香港财经专栏作家后起之秀, 原复生当之无愧。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上一篇:股票操盘手之超级短线交易手册 精准锁定短线买卖点
下一篇:《深度营养》揭秘传统饮食背后的科学依据 [美] 凯瑟琳·沙纳汉
回复

举报

QQ|

GMT+8, 2024-11-25 22:3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