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资源-股票学习站-学炒股-股票课程-炒股教程-分析选股指标-入门基础知识

 找回密码
 注册昵称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发新帖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财经新闻二十一讲(第3版)21世纪路劲财经新闻书系

 
    [-----复制链接-----]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1042
楼主
2020-4-15 09:11:54
【资料名称】:财经新闻21讲 3版
【资料描述】:

  内容简介
  21世纪以来,伴随肴中国经济的迅速崛起,国内财经媒体迅猛发展、日臻成熟,财经新闻行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校学子投身其中。如何成为一名卓越的财经媒体人?如何把握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类似问题并不能在象牙塔中、在学院教育中找到完整的答案本书收录了一线财经媒体人的切身经验和体悟,为新闻理想主义者们,点燃梦想之光。
  目录
  上篇 采访突破与资源积累
  第一讲 突破能力:新闻记者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讲 财经记者的采访突破技巧
  第三讲 高端新闻采访技巧
  第四讲 财经媒体中的资源积累
  第五讲 行业远见对财经记者的意义
  第六讲 新闻是种信仰忌首鼠两端
  第七讲 下一个新闻富矿——资产管理
  中篇深度报道与专题策划、财经写作
  ……
  下篇财经媒体新时代
  精彩书摘
  问答与交流
  提问:像您还有其他的做高端采访的记者有一个“马太效应”的作用,就是说,如果您有机会采访一位高端人物,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去采访其他高端的人。也就是说您做得越好,就会有越多的资源找您,您就会越来越好。对于我们这些新人来说。您说积累要十年或者更长,那么我们怎么样能够尽快地积累起这样的优势?每一次的采访我们要做哪些准备?
  赵忆宁:“马太效应”的潜台词是问第一次该怎么做,因为没有第一次就没有后续的采访。你的再一个问题就是每次采访要做什么样的准备,实际上是两个问题。
  我想先回答你第二个问题,就是每次采访怎么做。“记者无学”,但记者采访要接触很多人和很多你并不掌握的专业知识,这就推动你去学习。每一次采访都要去学习,因为你不懂。比如我去日本采访,一下买了40多本书,都是日本人写的介绍日本的书。再比如我要做《中国能源与世界》专题的采访,《能源字典》都得买回家。因为如果你不专业,采访对象就不愿意和你交谈,你获取的信息量就很少。所以,采访之前要充分地准备。比如我上次采访了一个关于国有企业分红的问题,我不是分红专家,也对国有企业没有什么研究,但是我要把所有这方面的资料都拿来学习。可能采访只需要一个小时,学习却需要十天,这就是做功课。所以,一定要做充分的准备,要深入了解这个问题的焦点所在,争论的问题是什么?各方持什么观点?难点在哪里?有可能的解决方案是什么?这些问题非常清晰才能出门。有一句话叫“不打无准备之仗”,这对记者非常重要。不要因为时间紧,匆匆忙忙的,夹着纸拿着录音机就走了,回来怎么办?
  回过头来回答你的第一个问题,怎么获得第一次采访。我第一次做高端采访的对象是刘延东,那时她还在做共青团书记处书记。那次采访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有意思的是对戴相龙的采访,他当时刚当上人民银行行长。1993年国家中央机关工委组织了一个年度的金融形势报告会,那时我刚到经济组,社里安排我去听报告,不让带录音机,只能带笔和纸。我觉得戴相龙讲得特别好,回家后整理了他的讲话笔记。整理好后,我觉得这篇文章可以发表,通过组织程序就给戴相龙发过去了。没有想到的是,戴相龙把这篇稿件全都改了一遍,用行话叫“改花”了。因为他正好刚刚上任,第一次面对媒体,所以特别认真。后来他把我叫去,我看到自己的文章被改花了,脸一下就红了,觉得自己太不专业了。戴相龙跟我说没有关系,说能用笔记得这么全已经很不容易了,报告的口语表达和文字表达是有区别。后来这个稿件发表了,多年之后,我看到美国专家拉迪的书中还引用了这篇文章中消除银行坏账的数据。从此,我跟戴相龙建立了个人关系。我在《21世纪》的时候,他已经到天津任职,当时正好是天津获得银行授信1000亿元的关口,戴相龙处在风口浪尖上,我就去天津做了采访,六篇连续报道写完后,为了尊重戴相龙的意见最终没有发表。但是2011年,离开天津担任社保理事长的戴相龙就中国入世接受了我的四次采访。可能你的第一次和我的第一次不一样,但是我想只要你是认真的记者,别人都愿意跟你打交道。我身边也有好多学者,他们经常会接受媒体的采访,认真与否决定了这个记者下一次还有没有机会。所以,我觉得凡是愿意做新闻的,以此为志向与乐趣的,一定要珍惜每一次机会。
  提问:很多人说新华社喜欢搞“新华体”,把记者的思维框住了,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赵忆宁:我觉得如果有机会去新华社是一个新记者的最佳选择,为什么?因为新华社会给你非常良好的专业训练。“新华体”也是一体,学会了没有坏处。你要相信自己不会被所谓的“新华体”框住,因为你的思想无边界,思考无边界,当然,写作形式也自然会多样化。我想人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包括写作、认识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我在新华社待了20年,出了新华社照样可以为《2l世纪》写稿。我现在很感谢新华社,它给了我非常好的机会,非常严谨的训练,这些训练为我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有机会的话,当然要去,在体制内的经历是非常好的历练。
  体制内与体制外都有长处。以我的个人经历看,商业媒体更有条件为记者提供机会,对此我深有体会。新华社在全球有驻各个国家总共100多个分社,而在国内的新华社记者就很少有出国机会。比如说你要去美国开会,他们会说由美国分社的记者过去,你不用去,但商业媒体就不一样了。我后来之所以能够转型做国际方面的报道,是因为《21世纪》给了我机会。
  ……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上一篇:生活中的投资学 我是腾爸爸 著 正确的理念 正确的方法
下一篇:雨:一部自然与文化的历史 [美] 辛西娅?巴内特 张妍芳
回复

举报

QQ|

GMT+8, 2024-11-26 00:37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