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式未来函数在线检测 ※※
开启辅助访问
※※ 公式未来函数在线检测 ※※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注册昵称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昵称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股资源
最近更新
自助开通
9,9终身区
金币课程区
搜课吧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数字人文:改变知识创新与分享的游戏规则 [美] 安妮·伯迪克
[-----复制链接-----]
股票学习站
股票学习站
当前离线
积分
11042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1042
楼主
2020-4-15 09:13:55
仅赞助9,9。开通终身会员,超多精品课程,精准指标任你下载。错过此站,后悔一生!!
【资料名称】:数字人文
【资料描述】:
041500052770.jpg
下载附件
041500052770.jpg
2020-4-15 09:13 上传
内容简介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文学科研究、生产、传播的方式。 数字人文,从一个极为专门的学术领域正在成为一种学术时尚;从强调文化记录的产生、保存、解释和呈现形式,到对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颠覆。 本书的几位作者是数字人文的实践者,他们将数字人文界定为一种新型学术模式、组织形式和文化模型,其表现为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与人文知识开展的合作性、跨学科的研究、教学和出版等活动。 数字科学与人文研究方法的结合,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历史和媒介的创建知识和意义的路径”,为当代复兴人文科学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数字人文将人文科学重新诠释为生产性事业:学生和老师在学习和研究中都是在进行生产,不仅生产文本(以分析、评论、叙述、批判的形式),而且生产图像、互动、跨媒介语料库、软件和平台。这中间也有不少人担忧弱化了人文科学的学术性,作者就这些问题要一一进行了回应。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就是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多人进行联合创作的产物,作者希望这种创作方式给读者带来更多元的视角。
《数字人文》真的会阿像印刷术一样改变知识创新与分享的游戏规则,带来颠覆式的革命吗?我们拭目以待,如果真是这样,这中间一定有你的参与!
作者简介
安妮·博迪克(Anne Burdick),美国艺术设计学院媒体设计中心系主任和electronicbookreview.com的编辑。
约翰娜·德鲁克(Johanna Drucker),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信息研究学院教授,教授书目研究,同时也是一名图书艺术家、视觉艺术家和诗人。
彼得·伦恩费尔德(Peter Lunenfeld),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媒体艺术设计系教授。
托德·普雷斯纳(Todd Presner),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日耳曼语和比较文学系教授,他也是数字人文学科的主席。
杰弗里·施纳普(Jeffrey Schnapp),哈佛大学元实验室教授,在设计学院教授浪漫主义文学,并担任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的教授。
目录
第一章人文到数字人文
从人文主义到人文学
数字化的开端
跨媒介论证方法
设计数字人文
数字人文中的计算工作
保管、分析、编辑、建模
原型设计和版本更新:面向生产性的人文学
生产性人文学作为新核心
第二章人文知识曾有着可辨识的形式
强化的批判性集展
增强版本和文本流动性
规模:大数定律
远距离与近距离,宏观与微观,表面与深层
文化分析、聚合与数据挖掘
可视化与数据设计
本地考察与深层制图
活态档案馆
分布式知识生产与演绎性获取利用
人文游戏
代码、软件和平台研究
数据库式纪录片
可转变用途性内容和再混合文化
通用基础架构
泛在学术
第三章数字人文的社会生活
开源知识经济
社会转型与技术
外延和相关性
著述模式的转变
合作中的创作
发表成为一种社会行为
出版发表和获取利用的变革
新兴的话语圈体系
塑造新常规
知识的“去殖民化”
振兴文化记录
公共和反公共
电子出版社和泛在图书馆
培养“刺猬狐”
第四章风起云涌
第五章“数字-人文”简明指南
常见问题解答1数字人文的基础
常见问题解答2以项目为基本单位
常见问题解答3机构和实际操作
特别说明1如何评估数字学术研究
特别说明2基于项目的学术研究
特别说明3研究过程与方法所需的核心技能
特别说明4数字人文教育的学习成果
特别说明5拓展对数字人文的倡议和宣传
附录1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1在新的世界相遇中绘制差异地形图
案例研究2来自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纸莎草残片及文本语料库的扩展出版
案例研究3扩展的物品和空间:犹太人大流散中的仪式物品
案例研究4阿富汗难民营文化记忆的虚拟重建
案例研究5对泽农公司(Zenon)档案的多作者本地考察
附录2参考资源网络
研究工具、技术和平台
组织和机构
专集、系列丛书、期刊、论坛
参考文献
后记:创作说明
精彩书摘
《数字人文:改变知识创新与分享的游戏规则》:
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的想象,可以让我们重新思考关于拓展人文教育内涵和影响的各种长久以来的讨论,并将这些问题与数字人文的核心基础课程联系起来。大学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将会影响这些学生未来会成为怎样的公民,以及会成为怎样的独立个体,又会如何融人社会。
我们可以借鉴历史来思考这些问题。距今两千五百年前,希腊诗人阿尔齐洛科斯将知识界分为两个阵营,分别由不同类型的动物来代表:“狐狸懂得很多伎俩,而刺猬则有一技之长”。距今五百年前,以赛亚·伯林将这一比喻稍加调整,用来描述两类思想家:“一类人将一切都归人一个单一的中心,他们的中心系统有着不同程度的完整性和清晰性;另一类人则同时追逐若干个互不相连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思维线索,这些线索之间可能只是有些现实意义上的关联。”伯林并没有宣称是狐狸型还是刺猬型的思考方式更为优越,不过他就列夫·托尔斯泰富有矛盾性的多产文学生涯发表了文章,认为托尔斯泰是“一只认为自己是刺猬的狐狸”。
……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
回复
上一篇:
年轻人,你就是想太多 [日] 松浦弥太郎 著,王蕴洁 译
下一篇:
汇市圣经 黄荣灿 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1年09月 汇市纵横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
GMT+8, 2024-11-25 21:2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