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资源-股票学习站-学炒股-股票课程-炒股教程-分析选股指标-入门基础知识

 找回密码
 注册昵称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发新帖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学经典怎么读:从IB中文到批判性阅读 钱佳楠 著

 
    [-----复制链接-----]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1042
楼主
2020-4-15 09:18:03
【资料名称】:文学经典怎么读:从IB中文到批判性阅读
【资料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从国际文凭(IB)课程的视角重新解读文学经典,涉及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各领域多部经典名著。
  作者钱佳楠既是资深的IB中文老师,又是作家,她在中文素养课上,以批判性阅读为工具,带领中学生阅读中外经典文学名著,做整本书的阅读,并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学术写作。
  在IB课堂和考试中,不再有可供参考的标准答案,只要你学会清晰地、有逻辑性地,有理有据地表达你的观点,你就可以得到高分。无疑,这种阅读尽管有难度,但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考论证能力,也提升其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在国际教育领域广受推崇,也成为中国高考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同时,本书有助于读者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还可以为家长帮助孩子做整本书阅读提供有价值的范本。
  作者简介
  钱佳楠,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IB中文教师,现就读于美国艾奥瓦作家工作坊。曾获第34届台湾时报文学奖,出版有短篇集《人只会老,不会死》、长篇小说《不吃鸡蛋的人》等作品,译有《粉红色旅馆》。
  目录
  名家推荐
  前 言
  第一篇 古典的趣味
  第1讲 能背不一定能懂:谈唐诗的品读方法
  第2讲 文学在细处发生:被中学课本忽略的《世说新语》深意第3讲 从字里行间探寻“文心”:《史记》的另类解读第二篇 现代文实验
  第4讲 破解现代诗的路径:我们试读几首好诗
  第5讲 比喻的世界:谈张爱玲《第一炉香》与《金锁记》
  第6讲 叙事的艺术:谈莫言的《红高粱》
  第7讲 比较文学在中学课堂的尝试:《毛利先生》与《孔乙己》
  第三篇 异域之魅
  第8讲 从源头涉猎西方文明:谈古希腊文化
  第9讲 亲吻头颅的变奏:从文艺复兴到现代派的审美转变第10讲 长篇小说的结构艺术:读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
  第11讲 和年轻的学生聊聊爱情:谈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
  第四篇 跨媒介解读的尝试
  第12讲 小说和电影的审美差异:谈两个《色,戒》
  附录 推荐书单
  前言
  前 言
  “文学经典”“批判性阅读”,我们常把这些大词挂在嘴边,但真正被问起这些词什么意思,我们中的很多人怕是答不上来。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以为“文学经典”指的就是那些封皮上印有“名著”或“中学生必读书”字样的书,而除了把它们囫囵吞枣式地读完,掌握一个故事梗概,熟练报出主人公的名字,自以为很有文化之外,我并不知道什么是阅读,遑论批判性阅读。真正摸到阅读和诠释的门径,并且懂得如何领学生走进文本,是我成为IB中文教师以后的事。在此,我想分享我的经验,邀你们加入这趟文学旅程,体会曾让我和我的学生身心摇曳的喜乐与满足。
  一、IB中文:读经典,读大部头书
  在我读书的年代,“国际课程”是个我闻所未闻的名词,我上的是传统语文课,通过高考的选拔,入读复旦大学中文系。大学毕业那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参加IB中文教师的笔试,当时我全然不知IB中文为何物,但人生中头一回爱上了考试题目。我还记得有一部分的题目大略如此:
  请写出你对以下作家和作品的认识和评价,请不要给出文学史教科书中的综述,而是尽量基于你个人的阅读体会给出你个性化的认识和评价:
  詹姆斯·乔伊斯、加西亚·马尔克斯、弗吉尼亚·伍尔夫、《追忆似水年华》《红楼梦》《史记》《浮生六记》、张岱当时的我深深被这些题目吸引,我的水笔仿佛自己获得了生命,在纸上跳着迷人的回旋舞。交上试卷后,我已经确信,这份工作正是我梦寐以求的。
  我是高考体制的获益者,在传统语文课中,我的阅读分析和作文都时常得到语文老师的赞许,但IB中文的课程体系于我而言是视野的拓展和对传统语文学习的有益补充,我从中得到的是一种文学思维的激发,这对培养学生终身的阅读兴趣和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
  话说到这里,大家一定都疑惑IB中文课上什么,和传统的中学语文课有什么区别。
  以IB中文的文学课(普通水平)为例,学生的学习内容和考核形式大致如下。
  IB中文的文学课共由四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叫作“翻译作品”,主要是阅读和分析经典外国文学作品的中译本。IB的官方会有指定书目,每所学校在这个书目中作选择。
  和中学语文课本的阅读选文不同,IB要求学生读整本书,比如《局外人》《简·爱》等。这个部分IB有规定的教学流程,不再由老师给学生讲课,而是学生需要在读完作品后自行选定一个和文学有关的论题,然后组织一堂讨论课,撰写反思和当堂作文,最终发展为一篇1800字以内的小论文,寄到校外的IB考官处评分。
  就以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为例,或许大家很熟悉这部经典名著了,简·爱到罗切斯特家中做家庭教师,一直听见这家中有奇怪的女人的笑声传出。后来直到她答应罗切斯特的求婚,才得知那个关在三楼阁楼里的疯女人就是罗切斯特的妻子。
  我只是复述了这部小说最基本的故事梗概,就好比烤鸭店里将鸭片皮后的那个鸭架,比起香脆多汁的鸭皮、鸭肉以及配合着一块吃的饼皮蘸酱,完全属于“鸡肋”,所以更精彩的内容还希望大家去读这本书。为了举例的方便,我就先用这个“鸭架”“做汤”:一个很容易想到的选题可以是分析小说中罗切斯特的妻子——藏在阁楼上的那位疯女人。组织讨论的学生可以带领全班同学一同思考为什么勃朗特不让这个人物出现。如果借用戏剧学的概念,这个人物会被称作“暗场人物”,不让她出现到底有什么好处?讨论课的形式可以很灵活,组织讨论的学生甚至可以布置预习作业,让同学们试着帮助罗切斯特的妻子从阁楼里“越狱”出来,出现在某些重要场景里,甚至在课堂上演一演!打个比方,当简·爱和罗切斯特兜兜转转,好容易捅破了那层窗户纸,互诉衷肠,就在这一刻,罗切斯特的妻子不知怎么跑了出来,站在简·爱的后面,活像一个鬼魂,罗切斯特脸色大变……或许大家会感慨,这样一改好像把《简·爱》变成了一部现代狗血电视剧了!这样,学生们就能切身体会到勃朗特或许不希望这部小说会变成这样子。
  当然,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在IB的课堂里学生将以此为起点,从这里开始讨论勃朗特的阴暗风格和哥特小说的联系,又或者他会发现后来有小说家简·里斯为《简·爱》写了前传《藻海无边》,它们之间有何关联?学生会这样带着问题走进图书馆,寻找解答,撰写论文。这篇论文占总分100分中的25分。
  第二部分叫“精读作品”,就中文而言,主要的学习对象是古典文学,如《史记》《聊斋志异》。虽然是选读,但对阅读量有一定的要求,不是仅只一两篇,而是可能要读五六篇甚至七八篇。对于选择中文高水平的学生而言,还必修古诗词。
  这部分的考核方式是口头评论。学生会从学过的选段中抽取其中一个,并在20分钟的准备时间里写下提纲。20分钟一到,他会被请进录音室就这个选段进行全面评析,而后考官会就他的分析未尽之处向他提问。所有过程将被录音,接受IB考官的审查。这部分占100分中的15分。
  第三部分是“同体裁编组的作品”。每个学校的选择不同,有的学校选戏剧,有的选诗歌,有的选散文,有的选短篇小说。以短篇小说为例,学生可能会接触鲁迅、白先勇、张爱玲等作家的作品。这部分的阅读量比较大,一般是整个经典的选集都要求精读完毕。
  这部分的最终考核形式是试卷二,是在高三下学期时的5月份参加全球统考,试题不针对具体的篇目,而是理论性很强的文学考题,比如:
  作家呈现的世界总是淘洗掉现实的渣滓,最终引读者向善、向美。
  就你所学的作品,谈谈你是否同意这个论断,为什么?
  IB的考核非常强调学生须活学活用,对文学理论有基本的知识储备,并且对所学作品十分熟悉,最终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问题。这部分占25分。
  第四部分是“学校自选作品”。这部分没有官方指定书目,可由学校自行选定,一般会有一个主题。以“城市与文学”主题为例,学生可能会学《长恨歌》与上海、《城南旧事》与北京。
  这部分会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论题做一个10~15分钟的口头表达,评分也要考虑学生的口头表达是否运用了足够的手段(如多媒体、手势、神态等)吸引观众,占15分。
  除此之外,高三下学期时的5月份统考还会考试卷一。试卷一是什么呢?学生将面对两个陌生的文本,一首诗和一篇现代文小说或散文,选择其一,然后撰写论文进行全方位评析。这个考试形式上有点类似中考的阅读分析,要抓到文本的主旨,鉴赏其中的文学手法,但内核还是有所不同,考官期待看到学生的深度解析和个性化批评(能读出其他同学读不出的意味)。试卷一的成绩占20分。
  二、《青蛙王子》并没有看起来这么简单
  IBDP被公认为全球最难的高中课程,或许和大家关于国际课程的中文课程很简单的印象恰恰相反,IB中文的课程要求简直堪比大学中文系一年级的难度要求,这也是IB高水平的学科成绩可以抵掉国外大学基础课学分的原因。
  但是,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很少看到学生“知难而退”,反而看到这些挑战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这主要和IB中文的核心课程理念有关:我们没有参考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无论他的答案是什么!
  我们的课堂上有一句名言,来自法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罗兰·巴尔特:作品完成,作者已死。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得出一个和权威观点截然不同的结论,只要他能够找到充分的文本证据说服同学和老师,他的观点就必须得到认可。
  口说无凭,我以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青蛙王子》为例,看看IB中文课和传统语文课的学习理念究竟差别在哪里。
  这个故事有多个版本,我不知道大家最初读的是哪个版本,我儿时读到的版本是这样的:
  国王有好几位公主,每个公主都很美,但她们中最小的公主最美。她最喜爱的游戏是到森林的一口水井边,把一只金色的球抛起来再接住。
  但是有一天,她把这只球抛起来后,哎呀,糟糕!球掉落到井边,接着一滚,掉到井里去了。小公主眼巴巴看着心爱的金球掉下去,无能为力,于是就伤心地哭起来。
  就在这时,有个声音对她说:“什么事让您这么伤心,小公主?”
  她扭头去看谁在说话,一瞅,发现是只丑陋的青蛙。
  小公主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青蛙。青蛙说:“没关系,我可以帮您把球找回来。但是您如何报答我呢?”
  “您要什么报答都可以,衣服、珠宝、头上的王冠,都可以!”小公主说。
  青蛙说:“这些我都不要。但是如果您愿意把我当作您的同伴,亲吻我一下,那我就潜入水底,替您把金球拿上来。”
  之后的故事大家都知道,青蛙把金球取回来,小公主本来捡起金球就要走的,但是在青蛙的恳求下,公主弯下腰,在这个滑唧唧的动物的脸蛋上亲了一下。一瞬间,青蛙变成王子,而后,王子和公主结了婚,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我想问大家,如果让你总结这个故事的主旨或中心思想,你会得出什么结论?或者说,如果这是一篇传统语文考试的阅读分析试卷,最后一道试题问你:为什么小公主最终能够得到王子的爱(美好的结局)?你将如何作答?
  答案很明显,因为小公主善良、守信。
  我们会得到单一的结论,对这一题来说,这就是参考答案。这个结论存在什么问题呢?这里至少有两个基本的问题:(1)这个版本是经过后人改动并简化的,我们刚才得到的非常明确的道德教谕就是后人加进去的;(2)孩子们不需要长很大,就会说“童话都是骗人的”,意思不仅是生活中不一定总有美好的结局,更是指我们得到的这些单一的结论往往不是现实。童话教会我们,善良、守信的小公主一定会嫁给英俊的王子,或者通俗地说,好人有好报,但现实常常与此背道而驰。那么,既然好人不一定有好报,我们就不要去做好人?当然不是。所以,这个单一的结论实际上在教我们功利地看待道德。时间会教会我们,做好人不是为了获得报酬,相反,做一个好人比得到任何报酬更重要。
  这是我个人对提供单一参考答案的试题所持的一些保留看法。那么IB中文的思维会如何看待《青蛙王子》这个文本呢?
  首先,作为一名IB教师,我知道刚才的这个版本不是收录在《格林童话》里的最终版本,所以我会建议学生去阅读格林兄弟整理的版本,寻找两个版本的差异。说到这里,想必大家很好奇,格林兄弟整理的版本和刚才我所叙述的那个版本究竟有什么不一样呢?
  仍然是国王最美丽的小公主,仍然是她每天都去井边玩她的金球,金球掉落到井里,青蛙为她捡回来,到这里几乎都一致。
  只是,青蛙提出的交换条件不是要公主亲吻它,而是“要是您喜欢我,让我做您的好朋友,我们一起游戏,吃饭的时候让我和您同坐一张餐桌,用您的小金碟子吃东西,用您的小高脚杯饮酒,晚上还让我睡在您的小床上,要是您答应所有这一切的话,我就潜到水潭里去,把您的金球捞出来”。
  公主当然答应了,可是在青蛙把球寻回给她后,公主把之前的许诺忘得一干二净,拿了球就往家跑。
  青蛙跟在她身后大喊:“别跑,别跑,带上我呀,我可跑不了您这么快!”
  但公主不理睬他,一回家,完全把青蛙抛在脑后。
  之后的故事是这样的:
  第二天,小公主跟国王和大臣们刚刚坐上餐桌,才开始用她的小金碟进餐,突然听见啪啦啪啦的声音。随着声响,有个什么东西顺着大理石台阶往上跳,到了门口时,便一边敲门一边大声嚷嚷:“小公主,快开门!”听到喊声,小公主急忙跑到门口,想看看是谁在门外喊叫。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那只青蛙,正蹲在门前。小公主见是青蛙,猛然把门关上,转身赶紧回到座位,心里害怕极了。国王发现小公主一副心慌意乱的样子,就问她:“孩子,你怎么会吓成这个样子?该不是门外有个巨人要把你抓走吧?”
  “啊,不是的,”小公主回答说,“不是什么巨人,而是一只讨厌的青蛙。”
  “青蛙想找你做什么呢?”
  “唉!我的好爸爸,昨天,我到森林里去了。坐在水潭边上玩的时候,金球掉到水潭里去了,于是我就哭了。我哭得很伤心,青蛙就替我把金球捞了上来。因为青蛙请求我做他的朋友,我就答应了。可是我压根儿没有想到,他会从水潭里爬出来,爬这么远的路到这儿来。现在他就在门外呢,想要上咱这儿来。”正说着话的当儿,又听见了敲门声,接着是大声的喊叫:“小公主啊我的爱,快点儿把门打开!爱您的人已到来,快点儿把门打开!您不会忘记昨天,老椴树下水潭边,潭水深深球不见,是您亲口许诺言。”
  国王听了之后对小公主说,“你决不能言而无信,快去开门让他进来。”小公主走过去把门打开,青蛙蹦蹦跳跳地进了门,然后跟着小公主来到座位前,接着大声叫道:“把我抱到您身旁呀!”
  小公主听了吓得发抖,国王却吩咐她照青蛙说的去做。
  青蛙被放在了椅子上,可心里不太高兴,想到桌子上去。上了桌子之后又说:“把您的小金碟子推过来一点儿好吗?这样我们就可以一块儿吃啦。”显然,小公主很不情愿这么做,可她还是把金碟子推了过去。青蛙吃得津津有味,可小公主却一点儿胃口都没有。终于,青蛙开口说:“我已经吃饱了。现在我有点累了,请把我抱到您的小卧室去,铺好您的缎子被盖,然后我们就寝吧。”
  小公主害怕这只冷冰冰的青蛙,连碰都不敢碰一下。一听他要在自己整洁漂亮的小床上睡觉,就哭了起来。
  国王见小公主这个样子,就生气地对她说:“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帮助过我们的人,不论他是谁,过后都不应当受到鄙视。”
  于是,小公主用两只纤秀的手指把青蛙挟起来,带着他上了楼,把他放在卧室的一个角落里。可是她刚刚在床上躺下,青蛙就爬到床边对她说:“我累了,我也想在床上睡觉。请把我抱上来,要不然我就告诉您父亲。”
  一听这话,小公主勃然大怒,一把抓起青蛙,朝墙上死劲儿摔去。
  “现在你想睡就去睡吧,你这个丑陋的讨厌鬼!”
  谁知他一落地,已不再是什么青蛙,却一下子变成了一位王子:一位两眼炯炯有神、满面笑容的王子。直到这时候,王子才告诉小公主,原来他被一个狠毒的巫婆施了魔法,除了小公主以外,谁也不能把他从魔法中解救出来。于是,遵照国王的旨意,他成为小公主亲密的朋友和伴侣,明天,他们将一道返回他的王国。第二天早上,太阳爬上山的时候,一辆八匹马拉的大马车已停在了门前,马头上都插着洁白的羽毛,一晃一晃的,马身上套着金光闪闪的马具。车后边站着王子的仆人——忠心耿耿的亨利。亨利在主人被变成一只青蛙之后,悲痛欲绝,于是他在自己的胸口套上了三个铁箍,免得他的心因为悲伤而破碎了。
  马车来接年轻的王子回他的王国去。忠心耿耿的亨利扶着他的主人和王妃上了车厢,然后自己又站到了车后边去。他们上路后刚走了不远,突然听见噼里啪啦的响声,好像有什么东西断裂了。路上,噼里啪啦声响了一次又一次,每次王子和王妃听见响声,都以为是车上的什么东西坏了。其实不然,忠心耿耿的亨利见主人是那么地幸福,因而欣喜若狂,于是那几个铁箍就从他的胸口上一个接一个地崩掉了。
  读完以后,不难发现《格林童话》里这个稍微复杂一些的版本和先前那个简化的版本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前面那个故事是公主的一个吻解除了巫婆的诅咒;后面那个故事是一个暴力行为解除了诅咒。我们不难理解前面那个行为的寓意:爱可以解除诅咒。但是对于后面那个故事,我们要如何解释呢?小公主明明言而无信,甚至忘恩负义,这么糟糕的人,怎么还能得到王子的爱呢?
  为了解答这个疑问,需要对后面那个文本进行细读,我们会看到故事的进展中青蛙有这样一些诉求:
  (1)让我做您的好朋友。
  (2)让我进门。
  (3)让我和您一同用餐。
  (4)让我睡在您干净整洁的小床上。
  这些诉求有什么暗示?西方有专门研究《格林童话》的学者指出:这里暗指婚姻的进程。
  文本中还有什么细节支持这个结论?我们来看小公主邂逅青蛙的场景,小公主在玩金球。什么年龄段的人会沉浸于这类游戏?孩子。
  所以,这里可以产生另一种解读,即国王最小的公主眼看已经到了适婚的年龄,但还是沉溺于孩童阶段,不愿离开父母,走向独立。
  如果我们以这个解读作为前提,那么青蛙的丑陋可以解释为:在小公主眼中,独立生活是可怕的,婚姻和丈夫都是让她恐惧的对象。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如何解释最后的结局——把青蛙扔出去反而让青蛙变成了王子呢?
  大家记不记得小公主父亲的指令是什么?
  “你决不能言而无信”“在我们困难的时候帮助过我们的人,不论他是谁,过后都不应当受到鄙视。”是小公主的父亲要求她让青蛙进门,和她一同用餐,进入她的卧房。青蛙最后要求睡到小公主的床上也是以“要不然我就告诉您父亲”作为要挟。在这个意义上,把青蛙“朝墙上死劲儿摔去”是故事中小公主首次违反父亲的指令,而执行自己的意愿,也就是对父亲说“不”的行为,意味着成长和独立,也因为如此,她不再恐惧婚姻和丈夫(青蛙变王子)。
  三、IB思维: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我们已经得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看待文本的角度。同时,结论有着扎实的文本细节作为支撑,所以完全可以被采纳,这也就是我前面所说,言之成理,结论就可以接受。但是,IB的课堂上文本是开放的,学生仍然可以表达对这个解释的不满,比如,有学生可能会感到这个父亲的教谕在故事里显得很生硬,又或者,最后那个大团圆结局也显得很牵强。
  如果你也有类似的直觉,我首先想说的是,你的直觉高度准确。确实,在格林兄弟搜集并整理民间故事的过程中,小公主父亲的这些教谕是他们添加上去的,原来的故事里没有。或许大家听说过《格林童话》中的故事在民间的原始版本更像“黑童话”,是格林兄弟加上了道德教育,甚至他们的宗教观,“净化”了这些“黑暗”的部分。比如说,在《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故事里,为了彰显白雪公主是个好孩子,格林兄弟会加上白雪公主在睡觉前还专门读了一会儿《圣经》的情节。
  那么,现在我们陷入了另一个麻烦:假如父亲的指令没有了,结局还是小公主把青蛙摔到墙上,那么,青蛙变王子,我们要如何解释呢?
  如果我们发现文本本身无法给出答案,我们要做的就是探寻文本的外延——故事产生的时代和地域。有学者指出,在这些民间故事广为流传的时候,欧洲遍布饥荒和瘟疫,平民的生活境遇非常凄惨,朝不保夕。正是因为现实中没有希望,大家才更渴望在精神上寻找慰藉,编织希望。这个现象不难理解,20世纪90年代曾是周星驰电影的全盛年代,他的电影中充满“无厘头搞笑”,看多了以后,可以看到重复的技巧在不同电影里使用,比如找男演员挖鼻孔扮丑女,周星驰仰起头“哈哈哈哈”的爽朗笑声,等等,为什么这些元素香港的观众百看不厌呢?有学者分析是因为香港的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所以年轻人下了班只想看一些简单轻松又可以博他们一笑的东西,也是这些人构成了香港电影市场的核心观众,因而促成了周星驰的成功。当时欧洲的这些民间故事也一样,虽然重复着王子和公主被巫婆施魔法的套路,也重复着王子和公主永远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结局,但因为故事的听众眼前有无尽的苦难,所以这些故事提供给他们一个信号: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美好的未来指日可待。
  那么到这里,我们有没有穷尽对这个文本的解读呢?没有。大家可以思考,比方说,如果从青蛙的角度看这个故事,又可以读出什么来呢?这是IB中文和传统语文的一个主要区别,IB课堂不再鼓励学生得到一个单一的结论,而是希望学生永远能找到新的解读角度,以此启发学生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个学习过程还传达给学生一个重要的讯息:你的解决方案不一定是完美的,也不是唯一的,所以你要永远保持学习新知识的热情。并且,学生还会感慨,求知的过程远比求到的答案更丰富,也更有趣。
  精彩书摘
  一、诗的美学标准:从《枫桥夜泊》谈起
  我们中国人小时候大概没有不背唐诗的,在尚未识字或者刚刚识字的时候就把一句句唐诗背得滚瓜烂熟,而对唐诗的意思则不求甚解。我个人认为这个方法实在是好极了,不需要先明白意思,先把唐诗记在心里,而后有一天,抵达人生的某个阶段,你眼前的景致或者情感自然会引发和诗人心有灵犀的瞬间,这个时候你就会忽然明白那首诗的深意,而你明白的那层深意也反过来丰润了你眼前的景致和人生。
  传统语文课里,古文的大部分比重落在古诗鉴赏上。本来背诵、默写、理解都是学习古诗的必经之路,无可厚非,只是很多时候为了应付考试,语文老师会为学生预备很多答题的套路。如果是写晚春的诗或者写秋天的诗,那必定是惜春或者悲秋;如果是离别诗,一定是惜别。还有很多可以翻来覆去用的借景抒情、借古喻今之类。如果学生的脑海之中只装了这些,那着实可惜,他和唐诗的真意注定将貌合神离。
  我们先读一首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唐诗,张继的《枫桥夜泊》。拿破仑的男仆眼里没有英雄,因为太熟悉。让大家直接谈为什么这首诗长久以来为人赞赏,反而显得很困难,所以我从沈祖棻先生那里得来了灵感,将《枫桥夜泊》和张祜的《题金陵渡》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式让大家看到诗作之间的高下之分。这两首诗分别是: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我刚才让大家判断高下优劣,答案很容易猜到,当然是张继的作品为上乘之作。为什么?张祜的这首诗大家之前听到过吗?没有,或许诗人的名字也很陌生。也就是说,张继的诗作流传度远高于张祜。不过,就算知道《枫桥夜泊》更好也没有解答问题的关键——你真的能读出为什么前者比后者高妙吗?
  之所以选这两首诗相互参照,首先在于两首诗的主题相近,写法也相近。不过倘若翻译成白话来理解,会发现两首诗在内容的充实性上差异极大,但这样说也流于空泛。为方便对照,我把张继的名作按照张祜诗的内在逻辑顺序作了调整,变成这样:
  姑苏城外寒山寺,江枫渔火对愁眠。
  月落乌啼霜满天,夜半钟声到客船。
  我改换的理由是,这样两首诗在结构上就完全一一对应了:首句点明地点;第二句点明事件,两个诗人经历的事件很相似,说穿了就是失眠,可能和我们今人一样,出门在外,因为认床的缘故睡不着;第三句写景;末句是事件的延伸,什么延伸呢?就是诗人思前想后,更加睡不着了。
  我们姑且先把调整过顺序的《枫桥夜泊》拿来和《题金陵渡》作个比较,假想这是一场作诗大赛,每一句就是一个回合,我们就是评审,看看这两位诗人各赢几个回合。
  首句似乎差异最小,都是点明地点,只是“寒山寺”这个地名显然有点讨巧,因为有“寒”字在,似乎暗示夜里失眠后寒意袭人,对不对?“小山楼”就没有这层感官的体验了。不过考虑到这个地名多少有点赖皮的意思,暂且不算。这一句,两位诗人打平。
  第二句的意思都是夜不成寐,我们看看谁的表达更好。
  张祜的“一宿行人自可愁”翻译成大白话,大概就是:一晚上,这个旅客呀,自己因为哀愁,睡不着觉。这并没有落入俗套,因为至少给读者留了个悬念,我们不知道诗人为何愁,只知道他因为愁而睡不着,想来这愁思必是深重的。

文学经典怎么读:从IB中文到批判性阅读PDF
文学经典怎么读:从IB中文到批判性阅读EPUB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hide]






上一篇:药性歌括四百味白话解 第6版 高学敏 人民卫生出版
下一篇:家庭股市盈利妙法 桂朝晖编 投资技巧、方法、方式
回复

举报

QQ|

GMT+8, 2024-11-25 10:3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