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资源-股票学习站-学炒股-股票课程-炒股教程-分析选股指标-入门基础知识

 找回密码
 注册昵称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发新帖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为何卖掉就涨,买了就跌?行为金融学教你避开人性弱点,扩大投资效益

 
    [-----复制链接-----]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1042
楼主
2021-1-20 16:10:13
【资料名称】:为何卖掉就涨,买了就跌?行为金融学教你避开人性弱点,扩大投资效益    
【资料描述】:

  为何卖掉就涨,买了就跌?:行为金融学教你避开人性弱点,扩大投资效益,实现财富自由!
  内容简介
  为何鸡蛋放在不同篮子还是赔?
  全球金融动荡期,如何避免犯错?
  《逻辑思维》罗振宇:本书将是你在这方面能找到最好的金融投资通识书。
  华尔街追捧的实战指南:行为金融学
  帮你 理解人性、看懂市场、应对风险与恐慌!
  就连投资小白都能扩大投资效益!
  大学硕博士课程一座难求!
  得到APP广受欢迎的金融课程「陆蓉行为金融学」,重磅推出纸本书!
  本书从人性出发,揭示真实投资最底层的逻辑。
  行为金融学=金融学+心理学
  在投资决策时,多花点时间研究心理学比研究投资对象更重要!
  很多典型的错误,不是因为知识不够,而是难以抵抗的人性弱点!
  ★ 为何每次买股票,买了就开始跌,卖了却又开始涨?
  ★ 急需用钱时,你会卖掉上涨的股票还是下跌的股票?
  ★ 为什麽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还是赔了?
  ★ 到底该卖出赢利的,还是亏损的?
  ★ 踩过的坑为什麽还会踩?
  ★ 财报里藏了什麽秘密?
  本书将帮助你:
  克服人在认识投资物件时容易犯的 10 种错误
  理解人在做决策时难以避免的 7 大偏差
  避免金融市场上 6 种典型的交易错误
  掌握股票大盘的 4 大规律
  学到机构投资者持续获利的 7 种行为交易策略
  深入理解行为金融学获诺贝尔奖的 3 大理论
  本书可以:
  让缺乏专业基础人能够轻松自学;
  让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能够串起讯息碎片;
  让专业人士找到进阶的正确方向;
  连投资小白都能扩大投资效益。
  金融市场有没有规律可循,投资机构又是怎样利用群体的错误赚钱的?因为能够有效地指导投资实战,行为金融学近年来在华尔街备受追捧,越来越多的顶尖基金公司依靠行为金融策略在投资市场上获得不败战绩。本书凝聚许多行为金融学家智慧的完整体系,加上许多的案例说明,让大家看了就懂!
  【本书特色】
  1.本书融合金融学和心理学,洞悉真实市场的投资逻辑,了解人性避免犯错。
  2.教你利用别人的错误来赚钱,实现财富增长,解决投资难题。
  3.书中的许多案例,不仅对於金融市场投资,甚至对於为人处世、看待社会和生活方式都有帮助,让你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市场、更了解生活。
  作者介绍
  陆蓉
  得到App课程「陆蓉行为金融学」主理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上海市「曙光学者」,连续破格晋升为博士生导师和教授。
  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期刊社社长;美国康奈尔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跟随行为金融学奠基者系统学习了该领域的理论知识;她的行为金融学课在金融投资圈备受关注,硕博课程一座难求。
  拥有多年在大型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工作的实战经验,持续追踪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
  各界推荐
  媒体推荐
  【国内推荐】
  「Freddy Business Research」粉专创办人 Freddy
  财经趋势分析专家 Izaax 爱榭克
  前《商业周刊》执行长 王文静
  大亚创投执行合夥人 郝旭烈
  专业推荐:
  不论是想从追求行为金融知识的读者,又或是一个追求稳健获利的投资者,本书都是走在超额报酬之道的好用指南。除了用易懂的方式带领读者了解行为金融原理,本书亦融合投资实务应用,如第 6 章将因子投资与行为金融相互连结,对采用类似投资策略的我来说相当有价值。──「Freddy Business Research」粉专创办人 Freddy
  大多时候我们都觉得自己投资或人生决定是基於理性判断;但事实上,透过行为金融学的分析和验证,不论是情绪、环境、他人行为,甚至是企业为了销售目的刻意设计导引,都会影响我们投资以及相关决策;相信透过本书案例、剖析和深入浅出循循善诱,会非常有利於提升我们在投资及人生道路上「选择」的智慧与洞察。──大亚创投执行合夥人 郝旭烈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什麽是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为何擅长投资实战?
  人是不是真的有智慧战胜市场
  价格错误是如何产生的?
  在现实生活中,你该如何套利?
  第二章 认知非理性
  资讯蒐集阶段的认知偏差:你能真正了解一家公司吗?
  资讯加工阶段的认知偏差:为什麽股评不可信?
  资讯输出阶段的认知偏差:为什麽人越自信赔得越多?
  第三章 决策非理性
  参考点依赖:赢利和亏损要看参考点吗?
  赢利和亏损时的风险偏好:牛市赚不到头,熊市一亏到底
  错判概率导致的决策偏差:为何投资者总把小概率事件扩大化?
  狭隘框架:为何不能天天查看自选股?
  心理帐户理论:做股票亏了无所谓,吃饭钱丢了可不行
  股票市场就像选美博弈:我得看你怎麽选 ?
  第四章 典型的交易错误
  分散化不足:买熟悉的股票不对吗?
  简单分散化:为什麽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还是赔了?
  过度交易理论:为什麽来回倒腾不如不动?
  卖出行为偏差:卖出赢利的还是亏损的?
  买入行为偏差:「涨停敢死队」是怎麽赚钱的?
  羊群效应:投资是否应该追逐热点?
  第五章 股票大盘的奥秘
  大盘可预测理论:大盘可以预测吗?
  股权溢价之谜和战略资产配置:为何你应该买点股票?
  价量关系理论一:米勒假说——怎样解读放量?
  价量关系理论二:博傻理论——你参与了股票市场的击鼓传花
  第六章 行为金融交易策略
  交易策略如何赢利:利用人们的错误
  行为组合策略原理:为何会有「免费的午餐」?
  规模溢价和价值溢价:买小公司股票和便宜的股票
  如何用好股价规律:跌久必涨还是惯性效应?
  利用财务报表资讯制定交易策略:财报里藏了什麽秘密?
  持续获得有效的投资策略:免费的午餐一直都有吗?
  行为投资策略的新进展:最具代表性的因数模型
  後记
  参考文献
  序
  我博士後出站(编按:指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後,先於大学或科研机构等工作站中有限期地从事相关研究或深造,工作期满後须退出工作站),在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工作了一段时间後来到大学任教时,院长对我说:「你开一门独门的课吧。」「啊,什麽是独门的课?」「就是其他老师没有开过但又特别重要的课。」於是,就有了「行为金融学」这门课。
  事实证明,我的选择是对的,但也是艰难的。
  我的选择是对的,因为这是一门新兴且需求量很大的课。学生们上课的热情超出了我的想像。每次课程一推出,瞬间选满。大四的学生不再忙着实习,集体上行为金融学课程;研究生课程的教室换到了最大的一间,还是不断地有人旁听;业内培训的基金经理、投资顾问,甚至没有金融专业背景的人,都抢着听这门课。大家对於课程的兴趣可能源於行为金融学的实操性。它告诉我们金融市场实际是怎麽运行的(而非像传统金融学讲的金融市场应该是怎麽运行的)、为什麽存在有利可图的交易策略(传统金融学认为不可能存在这种交易策略)、怎麽避免投资错误、如何能够获取收益等。
  我的选择又是艰难的,因为行为金融学连一本通用的教材都没有!而传统金融学,例如投资学和公司金融学,拥有全世界通用的、已经更新了十余版的教材,连教师用书、全套的教辅资料都齐全。「行为金融学」这门课的上课难度太大了!因此,我从上课时起,就决定要写一本书,相比於其他相关的书,这本书要更加专业,也要更加通俗:让学生拥有一本可信赖的规范教材,让缺乏专业基础的人能够轻松自学,让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串联起资讯碎片,让专业人士找到进阶的正确方向。当然,这项任务的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我希望这本书既有相当的理论高度,又有很强的可读性。课程有理论高度,倒不是因为我的水准高,而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在学校教书初期,学院引进了一位海外院长──美国康乃尔大学的终身教授黄明,行为金融学(行为资产定价领域)世界顶级的大师。我有幸受到邀请得以在康乃尔大学系统地学习了行为金融学的硕士和博士课程;大师的课程高屋建瓴、系统且权威,奠定了我今後行为金融教学和研究的基础。为了保持学术的前瞻性,我带领学术团队持续不断地追踪行为金融学国内外研究的最新进展,并将前瞻性资讯和学习心得透过团队微信公众号向社会传播。我也希望这近千篇的前瞻性研究精华能融入本书的血液中,全面展现给你。
  无论你将本书作为教材还是自学材料,对照目录,我带你快速了解一下本书的结构,这样你能够很容易上手。
  本书大体上包括行为金融学的原理和应用两大部分。
  行为金融学为何可以预测市场、制定有效的交易策略?实际上,我们可以从「行为金融学」这个名称上得到答案。「行为」二字出自心理学,它区别於传统金融学所根植的数学。心理学专门研究人的行为规律,而金融学则可以看成人在金融市场的行为结果,这就是金融市场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被预测的根源。
  正是因为心理学是行为金融学的根基,所以本书首先系统介绍金融决策的心理学原理。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行为会偏离「正确」的路径,正因为有偏离,我们才能够预测价格相对於「正确」的来说是高了还是低了。这里的「正确」指的是传统的金融学对於市场均衡的判断,即价格「应该」是怎样的。能够做出「正确」决策的人被称为理性人。所以你在读这本书时,可以在脑海中将传统金融学当成一个靶子,而将行为金融学想成人的行为如何偏离了这个靶子。
  本书的心理学原理部分介绍人的非理性根源,非理性是相对於理性(你可以想像为不会犯错的机器人决策)来说的。你仔细想想,其实人的任何决定都是由两部分构成。例如,你决定是否要买一档股票:第一步,要先对股票的各种资讯有所认识和了解,这一步叫认知(belief,也可以翻译成「信念」);第二步,再对所掌握的资讯按一定的原则进行比较和选择,这一步叫决策(preference,也可以翻译成「偏好」)。所以,本书将心理学的原理又拆解为认知的非理性和决策的非理性。这些构成本书前三章的原理部分。
  本书从第四章起讲述行为金融学的应用。至今,我老师的一句话言犹在耳:要珍惜给你上行为金融学课的人,因为他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已经转做投资实务了。没错!行为金融学大概是与金融实作联系最密切的学科了。行为金融学对於投资实作有两大主要作用:一是避免自身犯错,二是利用别人的错误来获取投资收益。本书的第四章讲前者,第五章和第六章讲後者。
  第四章是对投资人行为的剖析,系统地告诉你,投资人会犯哪些典型的交易错误。传统的金融学认为理性人不会犯错,投资会遵循一定的规范──有「现代投资之父」之称的马可维兹(Markowitz)所提出的投资组合理论──充分分散风险、取得最大收益。而行为金融学认为投资人的行为会偏离这个规范,大多数投资人的买进和卖出是不理性的。这一章告诉你错误的原因以及该如何克服。
  第五章和第六章讲行为投资策略,告诉你怎样预测大盘和制定有效的交易策略。做金融投资的人都知道,金融分析有「自上而下」一说:「上」指总体经济,往「下」依次为产业(或者组合)和单个资产(例如个股)。那麽行为金融学认为哪个层次是有规律,从而是可以预测的呢?答案是:前两个层次。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对应这两个层次,讲大盘(市场)和投资组合的可预测性、怎样获得无风险的收益。行为金融学不讨论最下面的层次,即单个资产的预测能力,这是因为单个资产即使能获得收益也会存在(非系统性)风险。
  行为金融学的内容很广泛,本书侧重於从投资人的立场讲解,即行为资产定价。当然,也可以从融资者的立场来看,这被称为行为公司金融,但这部分着墨相对较少。
  虽然本书前面介绍的内容是比较严谨的,但我还是希望你能够轻松阅读。如果你把本书当作一本通俗读物,能像学生上我的课时一样感觉「有趣」,那我的初衷就达到了。本书可能比任何一本行为金融学图书都更通俗易懂,书中穿插了大量实例,让你常常产生「这不就是在写我吗?」的感受。
  其实我在剖析你的行为时,运用了多个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这些理论不仅适用於金融市场投资,甚至对於你的为人处世、看待社会和生活的方式都有説明。无论你是谁,对金融市场的了解程度如何,我都希望你在看完这本书後,能更了解自己、更了解市场、更了解生活。
  内容试阅
  第一章 什麽是行为金融学
  从字面意思看,「行为金融学」由「行为」二字加「金融学」构成,其中「行为」取自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因此行为金融学是心理学与金融学相交叉的学科。行为金融学与传统金融学的学科地位对等,多位经济学家以其为研究物件的研究成果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两者对金融市场的分析角度完全不同,行为金融学擅长投资实战,更贴近人的实际行为,因此备受投资人追捧。
  本章介绍行为金融学的基本框架,解释行为金融学为何擅长投资实战,揭示投资人能够打败市场、获取超额收益的原因。
  >>>行为金融学为何擅长投资实战
  二零一一年十一月,哈佛大学爆出了一则新闻 :大约七十名哈佛大学学生集体退选了葛雷葛利麦基教授的经济学原理这门课。麦基是美国着名经济学家,他写的《经济学原理》和《总体经济学》这两本书,是全世界大多数大学的经济学专用教材。然而,如此厉害的一个人,学生们竟然质疑他说:麦基教授,您告诉我们世界有多麽理性、市场多麽有效,那为什麽还会发生这麽严重的金融危机?您为什麽不告诉我们,世界的运作还有其他规律存在?
  学生们退选麦基的课,倒不是认为麦基讲课有什麽问题,而是藉此对教育制度发难,认为学校不该只传授一种思维方式。
  这件事让整个教育界开始反思:大学只开设传统经济学、传统金融学课程的做法可能是有问题的,它应该告诉学生,世界是多元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也应该多元;更重要的是,大学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辨别究竟该用哪种理论引导实作。
  如今,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很多大学已经开设了行为金融学课程,而行为金融学也颠覆了人们对金融市场的传统认知。
  行为金融学怎样认识世界
  芝加哥大学流传着一个笑话。有人惊呼:「地上有一百美元!」传统金融学家说:「这不可能,地上不应该有一百美元,有的话早被捡走了。」而行为金融学家则说:「怎麽不可能?」他跑去一看,地上果然有一百美元,於是开开心心地把它捡走了。
  可见,传统金融学研究的是市场「应该是」什麽样,从均衡的角度来看,地上不应该有一百美元,这是长期的趋势和规律,而行为金融学研究的是真实市场「实际是」什麽样。
  行为金融学认为,不能用「应该是」的理论来引导决策,否则会出问题。比如,监管者在面对市场时,不能因为认为市场从长期来看总是对的,就不管它了;如果能早点干预市场,说不定金融危机就不会发生。
  实际上,任何学科和领域都可以用这两种方式思考问题。
  比如:物理学从「应该是」的角度看待宇宙的运作规律,认为一切都是均衡的呈现;而在生物学看来,每个物种「实际是」在优胜劣汰的进化过程中捕捉生存机会,以完成自我的反覆运算升级。
  再比如:法学家从「应该是」的角度,保证司法体系从长远来看能维持公平;而律师则蒐集证据,从「实际是」的角度,为委托人争取权益。
  在看待任何领域的事物时,「应该是」的视角帮我们掌握长远基准,「实际是」的视角帮我们理解当下发生的事情。
  理解了传统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不同视角之後,我们还要明白这两种视角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第三章 决策非理性
  认知和决策是两个不同的步骤,认知是对单一标的的了解过程,决策是对两个或多个标的的比较选择过程。即使准确认识了投资标的,决策也有可能出错。
  >>> 获利和亏损时的风险偏好:牛市赚不到顶,熊市一亏到底
  投资时,人们常常将买入价格定为参考点,有了这个参考点,就可以定义获利和亏损。行为金融学告诉我们,投资人在面对获利和亏损时的风险偏好是不同的,下文为你介绍人对风险的不同偏好及其可能导致的投资错误。
  首先来看一个现象,股市有牛市也有熊市。在牛市的时候,资产价格普遍上涨,股民通常处於获利状态,但是很多股民在牛市里都赚不到顶,两三个涨停板後就落袋为安了。而在熊市的时候,资产价格普遍下跌,股民很有可能处於亏损状态,此时很多股民会一亏到底,迟迟不愿意割肉,手中亏损的股票一直伴随漫漫熊市,等待回本的那一天;等到价格回到买入价,很多人赶紧解套抛出,结果价格又一飞冲天,令人後悔莫及。
  股市中之所以会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人们在获利的时候会产生风险厌恶,於是不愿意冒险,选择「落袋为安」;在亏损的时候,人们不喜欢接受确定性的损失,总想赌一把,於是一直在等待。
  这并不是个别现象,行为金融学理论就是这样预期的。下面我们透过一个例子,认识人在面对获利和亏损时的不同心理。
  让一个赌博的人放弃赌博为何这麽难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测试,请在A1和A2中选择其一。
  A1:你有50%的可能得到1000元,50%的可能得到0元。
  A2:你有100%的可能得到500元。
  接下来,请在B1和B2中选择其一。
  B1:你有50%的可能损失1000元,50%的可能损失0元。
  B2:你有100%的可能损失500元。
  大部分人会在A1和A2中选择A2,在B1和B2中选择B1。因为在A1和A2中,A2的收益比较确定,人们喜欢确定的东西,不喜欢冒险,这用金融学术语表示就是厌恶风险;理性人都会厌恶风险,这没有什麽奇怪的。
  但是,人们这种厌恶风险的偏好只在面对获利时有所显现,面对亏损时,大部分人没有选择确定性亏损的B2,而是选择赌一把。所以,人在损失区域是喜欢冒险的。
  这时,我们就能理解赌徒的心理了。劝一个赌徒放弃赌博真的很难,因为劝他放弃就是让他接受确定性的损失,赌徒会说:「你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有可能回本。」其实不只是赌徒,我们自己在损失的时候也会想冒险。
  传统金融学认为人都是讨厌风险的;而行为金融学认为,人讨厌风险这个特徵只在面对获利时显现,在面对损失时,人会表现为喜欢风险,更倾向於赌一把,看有没有机会绝处逢生。
  这种心理会导致本节开头提到的现象,股民在牛市和熊市时期的行为决策不同:牛市的时候总要落袋为安,赚不到什麽钱;熊市的时候又总想着不能赔本,迟迟不愿意割肉,最後赔上一笔。
  损失厌恶
  在面对获利和亏损时,投资人除了风险偏好会反转之外,他们对待两者的心态也是不对称的。
  人们在决策时,内心对利害的权衡不均,赋予「避害」因素的权重远大於「趋利」的权重,这被称为损失厌恶或损失规避。
  举个例子,假设在一个赌局中有一半的机率可以赚到一百元,有一半的机率会亏损一百元,这个赌局被称为「公平赌局」,但多数人都不愿意参加,觉得没什麽意思;但如果把规则改为「有一半的机率可以赚到两百元,有一半的机率会亏损一百元」,很多人就愿意参加了。为什麽?因为在这种情况下,损失的厌恶系数为二,也就是说,如果情绪有强度值,损失带来的痛苦值大约是同等获利带来的快乐感受值的两倍。
  这在金融市场上会有什麽表现呢?你买了一档股票,如果这支股票涨停(上涨 10%)了,你会很高兴;但如果它跌停(下跌10%)了,你感受到的痛苦值可能要两倍於从获利中感受到的喜悦值。
  一方面,损失厌恶的心理会使投资人尽量避免做出让自己损失的决定,例如:投资人会委托他人投资、投资基金,或交给自己信任的人,这样一来,出现损失时就可以将责任推给他人,减轻自己决策失败并要为此负责的内疚心理;投资人也有可能会结伴投资,这样当大家一起亏损时,每个人的心里就不会那麽难受。
  当然,这并不代表投资基金或与他人决策一致是错的,而是如果投资人将此作为决策的考量因素,就会陷入非理性。理性的投资行为只看投资对象,不会参考其他人的决策或将错误归於他人。
  另一方面,损失厌恶的心理会使投资人在发生损失时难以止损,止损就是让浮动亏损实现,这使投资人非常痛苦。很多人在亏损时会选择视而不见,最後变得麻木,所以投资人也将止损称为「割肉」,形容止损像割肉一样疼。但事实上,止损不果断反而会使损失加重。
  机构投资人比个人投资人理性得多,他们止损更果断,但机构投资人也是人,也会有损失厌恶。为了克服人性中自己下不了手「割肉」的弱点,机构一般都会设立风控部门,在必须止损时由监察稽核部接管并下达交易指令,毕竟割别人的肉比割自己的肉更容易操作。
  可见,在熊市的时候,大部分股民的处境都十分危险——损失厌恶使人不想把亏损变成既定事实,而风险偏好又使人想赌一把。
  这样一来,人们就会在熊市里越亏越狠,最後赔得一塌糊涂。
  赌场获利效应与牛市中的损失厌恶减轻
  前文提过,人在牛市中会有风险厌恶,愿意落袋为安,但有一种情况例外,这种情况被称为「赌资效应」(House Money Effect) ,也叫「赌场获利效应」。
  赌资效应指的是,当钱来得很容易时,人们会轻视风险。赌场为了吸引客人,有时会给新来的客人发些筹码,这时客人有很高机率不会把筹码换成真钱离开,而是会拿着这些钱去赌,直到把所有的「赌场钱」挥霍完,这被称为赌资效应。如果这些钱是客人自己的血汗钱,他们则有很高机率不会冒这麽大的风险。对於那些得之容易的钱,人的损失厌恶会大大减轻。
  损失厌恶使投资人在熊市跌得再低时也不敢进场,所以熊市往往会超跌。而在牛市中,不少投资人赚了很多「赌资」,这时他们不太会轻易离场,而是乐观地高呼:「XX点指日可待!」市场泡沫就是这样形成的。
  牛市和熊市的风险决策
  了解了人们在获利和亏损时的不同风险偏好,以及损失厌恶心理在熊市和牛市中的不同表现,我们该怎麽做呢?
  是在熊市中尽快卖出以避免损失,在牛市中持续抱股,让获利再多一点吗?不是。你的关注点不应该在获利和损失上,而是要克服参考点的影响。
  忘记曾经的买入价位,也就不存在获利和损失的概念。如果你总是关注获利和损失,就是在「往回看」,总和过去做比较。正确的投资应该是「往前看」,看未来,根据预期做出决策:预期价格上涨,则买入或持有;预期价格下跌,则立即止损。这个方法不仅可以运用於金融投资,对人生重大决策也有帮助。
  >>> 心理帐户理论:做股票亏了无所谓,吃饭钱丢了可不行
  几乎所有投资人都难逃「心理帐户理论」的影响,提出这一理论的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理查塞勒获得了二○一七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塞勒常被称为「临床经济学家」,意思是特别擅长投资实作的经济学家。
  接下来,我们就跟着他的理论,看看心理帐户如何在投资决策和生活决策中发挥作用。
  什麽是「心理帐户」?
  心理帐户是相对於真实帐户而言的。人在做决策时有一个真实帐户,上面记录着真实的盈亏;与此同时,人还会在心理上建立帐户。心理帐户与真实帐户有一定关系,会随着真实帐户的变化而变化,但两者又不完全对等 。
  那麽,人们在做决策时会依据真实帐户还是心理帐户呢?先举个例子。
  第一种情况,假设你花一千五百元买了一张音乐会门票,在去的路上发现票弄丢了。售票处仍在售票,你会再买一张吗?
  第二种情况,你去听一场音乐会,打算去现场买票,票价是一千五百元,但在去的路上,你弄丢了一千五百块钱。如果带的钱仍然充足,你会继续买票听音乐会吗?
  从传统金融学的角度看,这两种情形其实一样——人的真实帐户里少了一千五百元,但研究表明,多数人在丢了票以後会选择回家,而在丢了钱以後会选择买票。
  这种行为差异可以用心理帐户理论解释 ,决策者有多个心理帐户,每个帐户都在单独记帐。在人们的「音乐会心理帐户」中,听音乐会的享受价值相当於票价一千五百元。在第一种情况下,如果再买一张票,很多人会觉得听音乐会的成本变成了三千元,超过了它的享受价值,所以就不愿意买票了。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丢了一千五百元的损失是放在「现金心理帐户」中的,并没有和音乐会心理帐户关联,所以丢了钱也不会影响多数人买票听音乐会的决策。可见人的决策行为会受心理帐户的影响,而且对於投资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是:人有很多个心理帐户,它们彼此分割,人在决策时不会考虑心理帐户之间的相互关系。
  心理帐户对投资决策的影响
  那心理帐户会对投资决策产生什麽影响呢?
  很多人会选择这样的投资方式:把钱分成几部分,先拿出一部分钱投资相对安全的资产,例如存入银行;再拿一部分钱投资风险较高的资产,例如买股票;然後,把这两个资产分别放在两个心理帐户中管理——一个用来避免贫穷、保证基本生活,另一个则被寄予暴发致富的期望。
  但在传统金融学假定的情景中,理性人不会这麽做。理性人没有心理帐户,所有资产都统一存放於真实帐户中,他们对待投资组合的风险态度是唯一的,会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配置最合适的投资组合,比如在某一风险偏好下,用一部分资金来配置安全资产,存入银行;另一部分配置高风险资产,买了股票。但无论是存入银行还是购买股票,组合的风险和收益都是透过加权平均统一计算的,是在一个风险偏好下算出来的最优组合。
  但在实际投资时,人们会受到心理帐户的影响。几乎所有投资人都会先划分心理帐户,再为每个帐户设定单独的资金用途:用於吃饭的钱绝对不能用於冒险;孩子的教育基金要用来做长期投资,希望到期有收益保证;拿用来实现暴富愿望的钱去炒股票,对涨跌就相对淡然。这很像一些人小时候,父母把不同用途的钱——买食物的钱、买生活用品的钱、交学费的钱—装在不同的信封里,花的时候只需考虑相对应信封里的钱该怎麽安排。
  人们之所以会这麽做,可能是因为心理帐户是单独核算的,这有助於储蓄和约束消费,比如储蓄某个特定用途的资金(教育、养老等)、用某个管道的收入做特定投资等。
  那麽,心理帐户会给投资人的决策带来什麽问题呢?
  首先,心理帐户会导致人们缺乏长远眼光,不能从综观全局的视角看问题,因厌恶损失而使投资过分保守。
  其次,总体投资组合对投资人来说并不是最优的。此外,由於人们对每个心理帐户的风险容忍度不同,比如对股票的风险容忍度高、对教育基金的风险容忍度低,这也会使投资人针对每个帐户单独决策,从而导致操作失误,进一步偏离最优总组合。
  心理帐户对生活决策的影响
  心理帐户不仅存在於投资实作中,还广泛存在於日常生活里。
  我们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心理帐户对人们决策产生的影响。
  1)先付费还是後付费
  在先付费与後付费两种情况下,人们的心理帐户不同,这会导致即使真实帐户相同,人的感受也不一样,因而最终的决策也不同。
  举个例子,有一次我的两个朋友先後到国外旅游,其中一位选择了最贵的旅行团,回来之後赞不绝口,说想吃什麽随便吃,想玩什麽随便玩,想进什麽景点随便进,真的太开心了,後来他给那个旅行团打了最高的评分。而另一位朋友报了一个便宜的旅行团,结果他玩得并不开心—吃什麽要付费、玩什麽也要付费……当然,他给的评分自然也不高。
  实际上,这两位朋友的消费总额算下来是一样的,因此两个人的真实帐户相同,而他们之所以感受不同,就是因为心理帐户不同。第一个人先付费,在游玩的心理帐户里只有愉快,并没有受到之前团费支出的影响;第二个人後付费,在每一次消费时,消费的快乐都会被付钱的痛苦抵消一部分。
  2)工资和福利应该如何发放
  很多公司把员工的工资和福利分开发放,也是利用了心理帐户的特点。从真实帐户来看,不管是工资还是福利,其实都是员工的个人报酬,但如果将所有报酬一起作为银行存款进行发放,远不如将其分割成一个个福利。不同类型的福利会让人在不同的心理帐户中不断感到愉快,因此福利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如何做出更好的决策
  如何避免心理帐户干扰我们的理性决策?给你一个建议:投资时不要对各个资产进行单独决策,也不要太在意单一帐户的涨跌,而应该放在一起全盘考虑。前文提及的框架效应实际上是导致心理帐户的原因。在投资中避免框架效应的方法和思路,例如不要每天清点自选股,也适用於避免心理帐户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常常会被心理帐户支配,从而做出不理性行为。例如有的人虽然收入不菲,但丢一件东西就能使他的心情大受影响,不找到绝不罢休;一些人因为被骗了一笔钱而闷闷不乐,甚至还可能因此患上严重的疾病;还有一些人买东西时会对每件商品斤斤计较,否则就会感觉吃了很大的亏,严重影响心情,这些都是将一件东西归於单独的心理帐户进行核算造成的。实际上,我们之所以认为很多东西非常重要,只是心理帐户所造成的认知偏差,如果从所有财富和一生幸福的角度看,这些都是微不足道的。只要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很容易跨过这个槛。
  此外,我们还可以反过来利用心理帐户做决策。比如当获得投资收益时,可以及时将其变现为一个自己或家人心仪的商品,从而感受一件件商品带来的快乐,这会让你产生商品「免费」的错觉,还会让你对自身的投资能力感到自豪,提高你的幸福感。再比如,你如果是老板,在给员工发福利的时候可以尽量把假期、礼物等分开,让员工充分感知各个帐户的效用,这样做也可以提高员工的幸福感。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上一篇:波段点金之波段操作技法 王伟龙 中国电力出版社
下一篇:融资融券与投资者行为 张云亭 著
回复

举报

QQ|

GMT+8, 2024-11-25 12:43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