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式未来函数在线检测 ※※
开启辅助访问
※※ 公式未来函数在线检测 ※※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昵称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股资源
最近更新
自助开通
9,9终身区
金币课程区
搜课吧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新希望成功之道 “中国企业成功之道”新希望案例研究组
[-----复制链接-----]
股票学习站
股票学习站
当前离线
积分
11047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1047
2020-4-15 03:46:34
显示全部楼层
仅赞助9,9。开通终身会员,超多精品课程,精准指标任你下载。错过此站,后悔一生!!
【资料名称】:新希望成功之道 (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丛书)
【资料描述】:
041501578228.jpg
编辑推荐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联合会·清华大学联合项目。
“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是国务院领导批示、财政部支持项目。该项目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联合会和清华大学于2005年联合发起,陈清泰、蒋黔贵、赵纯均为负责人,邀请、组织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和成功企业家共同参与。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式企业管理背景专题研究、中国企业成功之道企业案例专题研究、中国式企业管理专题研究、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理论研究。项目最终目标是提出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和崛起的“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和理论,形成旨在促进和提高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纲要性的企业管理指导政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是直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专注于企业发展和改革政策的研究咨询机构,在国有企业改革和民营企业发展、现代企业制度、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管理、经营者成长机制、企业兼并重组等研究咨询方面具有权威地位。中国企业联合会管理现代化工作委员会是中国企业联合会的二级专业委员会,负责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工作,是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的领导组织机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是中国乃至亚洲地区最优秀的经济管理学院之一,每年获得的国家基金资助项目数在全国同类学院中连续多年位居第一。
内容简介
《新希望成功之道》是“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项目的成果。该项目是国务院领导批示、财政部支持的项目,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联合会、清华大学于2005年联合发起,通过对中国式企业管理背景、成功企业案例、管理专题和理论等的研究,总结概括中国企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和经验,并将中国模式概括到理论高度。通过对新希望集团全景式的论述,《新希望成功之道》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农牧业巨人的成长之路,新希望集团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是所有民营企业都会遇到的,希望新希望的经历能对读者有所启迪。
目录
新希望成功之道
“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项目
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丛书 编委会
“中国企业成功之道”新希望案例研究组成员
总序
1.科学合理的研究框架及内容,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宝贵的第一手和最新的研究成果
2.基于管理二重性的“中国式企业管理”
3.改革开放后中国的企业管理是沿着“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轨迹前进的
4.中国企业成功之道的初步发现
简介
第1章 引言
新希望发展的历史沿
1982~1986年,创业期
1986~1995年,主业成长期
1996~2003年,多元化发展期
1999~2004年,国际化发展期
2005年至今,“打造世界级农牧业企业”战略实施期
对新希望已有的研究综述
第2章 卓越的战略决策与持续的战略变革
新希望现有的业务组成
农牧板块
化工板块
房地产板块
金融板块
新希望的战略演变
新希望集团的五次战略演变
战略演变的理论概述
新希望集团的战略演变经验总结
新希望的战略决策
新希望集团的战略决策
战略决策流程理论阐述
新希望集团战略决策总结
新希望的国际化战略
新希望集团国际化概述
企业国际化概述
新希望集团国际化战略经验总结
第3章 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的演变
新希望组织结构的演变
新希望的管理制度
集团管理模式的演进
重要管理制度
经验与启示
附录3A
第4章 产权明晰 治理规范
新希望的产权变革历程
新希望的公司治理结构
治理机构
治理机制:决策、激励约束、管控
利益相关者关系
新希望的母子公司治理
上市公司治理
南方希望公司
成都华融化工
规范公司治理以求基业长青
产权制度变革推动新希望公司治理的规范化
新希望公司治理特色与成功之道
第5章 研发创新能力的渐进积累
新希望研发创新的发展阶段
新希望现有的研发创新体系
研发创新体系的组织结构
科研经费
技术人员
科研立项的决策流程
高层科研管理人员的策略意识
第6章 供应链的打造与完善
新希望供应链现状
多产业、多板块、多品牌的新希望产品供应链
新希望供应链支持基础
新希望供应链管理机制
新希望的供应链体系管理:集中战略
新希望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
供应链对新希望生产力的影响
新希望供应链体系演变历程
从家庭作坊到跨产业集团供应链
供应链形成、演变的主要因素
成功经验与未来挑战
新希望竞争力的主要源泉
新希望供应链竞争能力提升的基本模式
新希望供应链竞争能力提升的企业基础
仍然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附录6A
第7章 财务直管与资本运作
引言
新希望财务组织结构的演变
新希望财务部门的框架及其演变过程
新希望集团财务组织结构和管理的特点
财务组织结构及管理的基本理论
小结与分析
新希望的资本运作
新希望集团的资本运作过程
新希望资本运作的原则和流程
新希望集团资本运作的特点
资本运作的基本理论
小结与分析
新希望的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
新希望集团的预算管理
新希望集团的成本控制
新希望集团财务预算和成本控制的特点
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体系的基本理论
小结与分析
新希望的财务管理信息化
新希望集团的财务管理信息化之路
新希望集团的财务管理信息化特点
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基本理论
小结与分析
新希望面向国际化的财务管理
新希望集团的面向国际化的财务管理之路
新希望集团的面向国际化的财务管理的特点
小结与分析
新希望的审计监察
充分发挥审计监察部在公司内部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不断完善审计监察体系,构建有新希望特点的审计监察文化
针对经营管理实际需要开展审计监察工作
经验与启示
第8章 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
引言
新希望的市场定位
新希望集团市场细分与定位战略的演变
2005~2007年的市场细分与定位
小结
新希望的品牌战略
新希望集团品牌战略的演变
新希望集团品牌集中战略的具体实施
小结
新希望的营销策略
产品策略
渠道策略
价格策略
促销策略
新希望的营销组织机构
新希望集团的营销组织机构演变
新希望集团的营销组织机构设置
小结
新希望对营销人员的考核与激励
新希望集团考核激励机制的演变
新希望集团考核激励机制的实施
小结
新希望的国际化营销
新希望集团的国际化之路
新希望国际化营销的经验总结
小结
经验与启示
第9章 文化:百年新希望的根基
引言
新希望企业文化综述
新希望企业文化的外显
新希望信条价值观
新希望潜意识文化
新希望文化深入剖析
使命驱动:新希望做大做强的动力
适应性:新希望茁壮成长的秘密
参与性:新希望基业长青的保障
一致性:新希望稳健发展的基石
新希望企业文化的演变与面临的挑战
新希望企业文化的演变
新希望企业文化面临的挑战
经验与启示
合适的企业文化是家族企业到现代法人企业顺利转变的保障
目标崇高、关注员工、言行合一是打造企业文化的根本
第10章 人力资源是公司立业之本
新希望人力资源管理的演化
新希望成立前时期:希望集团、南方希望留下的人力资源管理积淀
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上市阶段
三年整顿阶段
新农村建设战略发展阶段
新希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与管理体制
新希望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集团公司与分(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职能定位
新希望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
新希望人才资源总量与结构
新希望人才招聘体系
新希望人才融入和使用
新希望人才绩效管理机制
新希望人才激励与薪酬体系
新希望人才培训体系
新希望国际化扩张中的人力资源管理
经验与启示
新希望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成功要点
新希望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特色和可推广性
第11章 管理特色与成功之道
管理特色
成功之道
深刻认识民营企业的优劣势,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
高度重视外部环境的变化趋势,顺势而为,抓住机遇
集团在成长中不断学习和改进内部管理
内涵式发展与投资并购发展相结合
集团的主业形成了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
后记
新希望课题组成员
新希望调研工作的重点
研究进度安排
参考文献
媒体评论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探讨中国式企业管理的理论。
中国企业成功发展的实践,为总结中国式企业管理提供了实践基础。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 邵宁
对中国优秀企业的深入剖析,总结经验,汲取教训,帮助更多企业少走弯路和更快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吴敬琏
中国企业是在摸爬滚打中成长的,不断回过头来总结经验教训,并找到规律,对进一步做长做大非常关键。企业的实际运营好比炒菜,而总结企业管理规律则是研究如何写菜谱,这是一本来自实践的、地道的中国菜谱。
——联想集团董事长 柳传志
对中国企业特色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给予理论的说明,是对中国和世界企业界的贡献。
——上海振华重工总裁 管彤贤
前言
总序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这个西方世界眼中的“庞然大物”,高举改革、开放、稳定、发展的大旗,以不可思议的姿态和速度和平崛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现象”,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现象,引起了中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其中,最广泛、最直接的研究集中在经济领域。这是因为,在20世纪中叶以前,大国是以军事力量为手段,以地域征服、资源掠夺为标志的;而历史走进20世纪下半叶之后,大国则是以综合国力为基础,以技术引领、市场认同为标志了。
研究经济,离不开对企业的关注;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与众多企业的成功崛起密不可分。如何诠释中国企业成功的“神话”?答案颇多:政策的支持、环境的改善、广阔的国内市场、廉价的劳动成本,等等,这些都是,但又不止这些。因为这些一般的经济因素,难以对中国很多产业中出现国际竞争力迅速提高甚至成为新兴领先者企业的现象作出较为全面、深入、具有足够说服力的解释。如果说在20世纪初,支撑美国工业化成功的是泰勒的科学管理和福特的标准化及流水线生产,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崛起的过程中,扮演主要角色的企业则得益于丰田的看板管理和精益生产方式。那么,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中国企业,其担此大任的管理因素又是什么呢?
2005年春节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联合会、清华大学的有关同志共同商讨,提出了挖掘中国企业成功奥秘的动议,提出从实证研究入手,系统总结提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进而创建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以指导企业提高竞争力。
大家达成上述共识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一是中国要成为经济强国,必须同时有一批具有较高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改革开放以来,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和国外企业的强势冲击,造就了宝钢、华为、中远、海尔、联想、振华重工、万向等一批企业,它们汲取国际经验,结合国情和企业实际不断创新,取得了很大成功;但也有不少企业辉煌一时,昙花一现。而我们对中国的企业管理,在微观层面系统的、较长时间的实证数据和综合研究严重不足,缺乏对优秀企业成功奥妙、基本经验和管理模式的挖掘与剖析。基于案例研究的中国式管理课题,通过深入探究成功企业的成功之道,对它们的管理实践进行梳理、总结和理论提升,使之惠及众多企业,有助于冲破目前存在的“企业管理能力和水平还不适应企业的规模和经营模式,企业管理理论还落后于企业管理实践”的“瓶颈”,对普遍提高中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是中国的市场环境和企业发展路径与国外企业有很大差异,照搬国外的一套不能解决中国企业管理的全部问题。提出“中国式企业管理”这一命题,旨在探求国外先进的科学管理理论在资源配置和合理组织生产力方面的普适性,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经济体制的特殊性在实践中怎样实现有效的融合,诠释企业成功的管理内涵,在此基础上研究建立中国式企业管理理论。可以说,这是历史赋予中国管理学界的特殊任务,也是不容推卸的责任。伟大的时代应当产生创新的理论,“中国式企业管理”的研究成果,不仅应体现中国国情和特色,能在理论上概括中国式管理的基本构架和特点,反映中国企业成功的经验,而且要用国际通用的学术语言进行描述和概括,以期最终能得到国际理解和认可。
这一创意提出后,很快得到国务院领导的支持,并由发改委、财政部通过国资委立项实施,名称确定为“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项目2006年开始启动,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式企业管理背景研究、中国企业成功之道之企业案例研究、企业管理专题研究、中国式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等,最终目标是提出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和崛起的“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和理论,形成旨在促进和提高中国企业管理水平的纲要性的企业管理指导政策。
研究工作已历时4年,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中企联管理现代化工作委员会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三家机构组织了中国人民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山东大学、长江商学院等多所院校的上百位专家学者参与了研究。项目开展了历史传承、管理输入、改革开放等3个背景专题研究,宝钢、中兴通讯、新希望、振华重工、用友、大庆油田、青岛港、五粮液、联想、万向、招商银行、神华、云南白药等30多家国内成功企业的案例研究以及战略管理、创业管理、技术进步与研发管理、组织与企业管理制度、公司治理、企业文化、市场营销与品牌、人力资源、生产与供应链管理等9个专题研究,为课题总报告的理论总结打下实证研究的基础。
截至目前,研究取得的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中国式管理科学基础研究”的研究框架及内容,确定为管理背景、企业案例、管理专题及中国式企业管理理论研究等四个方面,四方面相辅相成、相互印证,组成一体。
背景研究着重分析中国企业生存发展的环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体制和市场环境变化对企业管理的冲击、启迪和提升,深入探求产生中国式管理理念的历史文化根基以及西方管理思想和方法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广泛影响。背景认知是形成成功案例和管理研究的重要基础,本身亦有独立的价值。案例研究主要是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企业进行全景式案例研究。样本企业的选取原则是:业绩业内领先,长期稳定增长;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竞争力;有相对较大的资产规模和较强的实力;管理水平较高;注重社会责任。通过一批个案研究,挖掘企业成功之道,对成功原因、机理以及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既独立形成研究成果,也为管理专题研究提供重要依据。管理专题研究的任务是归纳比较案例研究结论的共性及特点,在9个不同领域内总结出相应的管理经验。理论研究则是在上述三项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成功之道及若干专题进行综合的、有一定理论深度的总结、提炼,使之条理化、系统化,提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总结出中国企业在管理实践中创新地使用各种管理思想、方法和手段的一般规律,初步创建体现中国企业管理特色的、具有丰富内涵的管理理论体系。
上述研究成果将以“中国式企业管理研究”丛书为载体,陆续与读者见面,大家共同分享经验,共同探求管理奥秘。
管理与技术和资本不同,管理不仅具有生产力的性质,还体现为一定的生产关系,因此具有明显的二重性。涉及生产要素合理配置和生产经营组织的部分,理论科学的意义比较强,具有普适性;涉及生产关系,如在经济制度、所有制结构以及法律、民族、文化、道德等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方面,却体现出强烈的特殊性。因此,管理存在着明显的地域、民族和文化的差异。历史上,理性的官僚科层组织产生于德国,创新的变革理论产生于美国,强调精神力量的企业文化和严格精细的管理风格则产生于日本。这不是一种偶然,其中包含着地域、历史与民族特色的必然。
发达国家工业化期间积累的管理科学是全人类的财富,中国企业正不遗余力地从中汲取营养。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国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发展的路径与国外企业有很大的不同,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困惑以及破解的办法,几乎全部标注了明显的中国特色,无不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情的现实规定性。
管理的二重性决定了“中国式企业管理”的存在。它存在于将管理的一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而取得成功的企业之中,企业管理理论、方法的普适性与理念的特殊性有机融合,往往是企业竞争力和成功的关键所在。
改革开放后,企业外部环境迅速变化,基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已经成为提高企业效率和活力的桎梏,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需要建立,中国企业的管理面临脱胎换骨的变革。面对经济体制转轨的大势,众多企业管理者既兴奋不已,又茫然不知所措。
1978年10月,受国务院指派,袁宝华同志曾率领马洪、邓力群、孙尚清等人组成高级代表团赴日本考察经济管理。考察期间代表团发现,中国工业企业1976~1978年所面临的情形与日本企业1945~1950年非常相似,同样处于恢复生产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起步阶段。整顿企业管理、转变管理理念、以现代化管理改造传统管理势在必行。代表团认为,日本的文化传统与我国有许多相似之处,学习日本企业的管理经验可以成为中国企业改善管理的重要途径。进入20世纪80年代,学习日本的企业管理就成了中国企业走向现代化管理的起步阶梯,现场管理、全面质量管理、价值工程、看板管理等管理方法迅速传入中国,令很多企业管理者耳目一新,纷纷效法。
1983年,时任国家经委常务副主任的袁宝华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适时提出了“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改造传统企业管理的思路,后来被确认为“十六字方针”。这一方针为当时以及后来的企业管理者明确了思路,把中国的企业管理引向了既要接受历史传承、又要提炼创新,既要引进学习、又要结合国情和不丧失自我的道路。自此,企业以适应市场、提高效率为目标的管理改进和管理创新活动逐渐活跃,形成了学习企业管理、研究企业管理的热潮。
回顾近30年来企业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的企业管理正是沿着“十六字方针”的轨迹不断取得进步的,“十六字方针”在实践中被进一步确立;很多企业遵从“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道路,获得了很大的成功。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承担了“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理论研究部分总报告的撰写工作。该报告以战略和组织为中心,从企业经营多个维度的综合管理的视角,总结了中国企业在30多年来取得的成功经验,概括为“中的精神、变的策略、强的领袖、家的组织、和的环境、学的创新、搏的营销、苛的运营、融的文化”。
以上多个角度的初步梳理并没有完全涵盖项目研究的各个方面,但是透过这些共性总结,仍可以一窥中国企业的成功之道:有着很浓厚的中国哲学色彩的“中的精神”,为了适应环境而高度权变的战略,以品德、魅力和愿景凝聚团队的杰出企业领袖,富有中国家庭色彩的组织控制,以共赢的政企关系、和睦的行业氛围和正面的公众形象为代表的和谐环境,以标杆模仿与整合再造相结合的创新路径,全神贯注、全力以赴的营销努力,在严格基础上精细、高效的运营管理以及在管理理念和方法上古今、中外、个人与团队的有效融合,等等。这是我国企业成长的共同财富。
“中国式企业管理科学基础研究”是从实证研究入手,以案例调研为基础的,案例调研更适合于发现假说;作为互补,项目涵盖的一批成功企业的样本以及长期数据的实证研究成为验证假说的有效手段。而检验这些中国式管理规律是否具有更为普遍性的意义,则不仅有待于在多数的中国企业中观察到这些经验落地开花,更有待于中国企业在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大的成功,更多的中国企业家和中国品牌受到更多和持续的尊重。尽管管理科学的理论框架在美国产生,但我们对于中国企业进行深入研究,一定会成为扩大理论领域、使理论更具普遍性或者产生创造性发现的重要机会。对于正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我们期许这些研究和总结的成果,能够为大家提供思考和实践的广阔空间,启迪今天,影响未来。
我们有理由相信:既从西方管理理论中汲取丰富营养,又闪烁中国人独特智慧的中国式管理理论和模式将渐行渐成;以众多成功企业的丰富实践支撑的中国式企业管理,一定可以在我国乃至世界的经济发展中大放异彩。
陈清泰 蒋黔贵 赵纯均
精彩书摘
新希望集团是一家致力于实业经营的综合性企业集团。新希望秉承“严格的专业化管理与有限的多元化发展”的企业战略,目前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饲料企业之一,中国西南最大的乳制品、肉食品企业,同时在房地产开发和化工产业也有相当的规模,在国内和东南亚共拥有400多家各种类型的企业。新希望下属子公司四川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被中国权威的中证亚商机构评选为中国最有潜力的上市公司50强第23位并入选沪深300指数。新希望同时还是中国民生银行的主要发起者和第一大股东及民生保险的主要发起股东之一,新希望在上海投资组建了投资公司。新希望已连续五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
从1982年刘氏兄弟创业起至今,新希望经过了27年的发展,回顾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1982~1986年为创业期,通过养殖鹌鹑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改革开放后,中国大批的知识分子放弃手中的铁饭碗进入了商界,刘氏四兄弟也是如此。从1982年开始,四兄弟先后辞职到新津农村创业,依靠变卖家产所得的1000元创业资金,建立了育新养殖场。1986年,希望集团养殖的鹌鹑超过1000万只,四川新津县成为世界最大的鹌鹑养殖基地,他们用5年时间将原来的1000元积累成1000万元,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1986~1995年为主业成长期,希望集团在饲料产业里做强做大。80年代末期新希望的前身——育新养殖场开始战略转移,并定位于饲料业。通过聘请农业与畜牧业专家参与攻关,凭借着成本优势,希望牌饲料迅速抢占成都市场,并占据了绝对优势,在之后几年里,希望开始在全国布点,新建、收购饲料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且品牌也逐步增多,除希望牌外,还有国雄、嘉好等。1995年,希望集团被国家工商行政总局评选为中国最大私营企业第一位,被中国饲料工业协会评定中国饲料百强第一名。
1996~2003年为多元化发展期,这一期间设立了新希望集团,进入金融、房地产、化工、乳业等产业,并且成功上市。
1996年年底新希望集团成立,此时中国金融业逐渐对民营企业开放,刘永好积极参与全国工商联牵头的谋办民生银行的行动,他联合多位民营企业家在政协提案设立民生银行。民生银行的成立扩大了新希望的资本规模,这样有利于主业的发展,同时也保障了主业发展。20世纪中后期,中国房地产处于低迷期,而1996年,新希望抓住了机会,把集团业务向房地产行业进行了拓展。1998年,集团投资12亿元与成都统建办联手开发当时成都最大的房地产项目——锦官新城,标志新希望正式进入房地产行业。1997年,经过一年的国内外市场调研和座谈商讨,刘永好决定正式进军化工行业。2001年下半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出于对新希望财务整合的考虑,由新希望控股的四川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10月完成对四川阳平乳业公司的并购重组,由此进入乳业,目前乳业已经是新希望重要的业务板块。
从1999年4月开始,新希望先后在越南的胡志明市和河内投资了近1000万美元兴办了两个饲料厂,成为越南饲料业第一品牌。2001年年末又在菲律宾投资近300万美元开办了国外第三家饲料企业,同时在委内瑞拉开始实施“新希望实验农场”项目。从2003年开始,新希望集团的两家越南饲料企业逐步实现盈利,其中河内饲料公司的盈利水平与国内同等投资规模的企业相当,且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
回复
后打开百度网盘手机App,操作更方便哦[/hide]
上一篇:
Excel效率手册:早做完,不加班(套装共3册)Kindle电子书
下一篇:
公司债券 定义和特征 起源 分类以及基本融资理论 周沅帆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
GMT+8, 2024-12-10 19:0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