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资源-股票学习站-学炒股-股票课程-炒股教程-分析选股指标-入门基础知识

 找回密码
 注册昵称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发新帖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 托马斯·M.尼科尔斯

 
    [-----复制链接-----]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1042
楼主
2020-4-15 02:42:15
【资料名称】: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
【资料描述】:

  内容简介
  随着信息技术和教育的发展,人们现在面对着越来越大量的信息,这使得人们在自恋的和误导性的知识平等主义立场上对任何事件信口开河。今天,所有的人通过WebMD(美国健康医疗服务网站)和维基百科都可以了解所有的事,每个普通人都认为自己拥有和医生、外交官一样的知识。所有的声音,即使是*荒谬的,也要求被平等地考虑,而对立的态度则被认为是精英主义。
  本书作者指出,反对专家运动的发生有很多原因,包括网络的开放性,高等教育中的“顾客至上”思维,以及新闻产业的娱乐化。诡异的是,信息的民主传播,而非受教育大众的培养,反而开始产生一批一知半解的、愤怒的公民,他们公开指责智识的完善。这与美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的反智主义思潮不谋而合。
  作者认为,当今抵制专业知识和学习的现象,使普通民众相信没有人比别人懂得更多,这使民主机构面临堕落为民粹主义(平民主义)或技术专家治国的危险,而*糟糕的是二者的结合。2017年美国大选后,这一局势变得更加恶劣。
  本书为西方民主在信息时代能否稳固和长存敲响了警钟。
  ---------------
  见识丛书(见识城邦出品)
  01《时间地图:大历史,130亿年前至今》[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02《太阳底下的新鲜事:20世纪人与环境的全球互动》[美]约翰?R. 麦克尼尔
  03《革命的年代:1789—1848》[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4《资本的年代:1848—1875》[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5《帝国的年代:1875—1914》[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6《极端的年代:1914—1991》[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
  07《守夜人的钟声:我们时代的危机和出路》[美]丽贝卡?D. 科斯塔
  08《1913,一战前的世界》[英]查尔斯?埃默森
  09《文明史:人类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与交流》[法]费尔南?布罗代尔
  10《基因传:众生之源》(平装+精装)[美]悉达多?穆克吉
  11《一万年的爆发:文明如何加速人类进化》[美]格雷戈里?柯克伦 [美]亨利?哈本丁
  12《审问欧洲:二战时期的合作、抵抗与报复》[美]伊斯特万?迪克
  13《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美] 艾尔弗雷德?W. 克罗斯比
  14《从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平装+精装)[美]雅克?巴尔赞
  15《瘟疫与人》[美]威廉?麦克尼尔
  16《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美]威廉?麦克尼尔
  17《奥斯曼帝国的终结:战争、革命以及现代中东的诞生,1908—1923》[美]西恩?麦克米金
  18《科学的诞生:科学革命新史(上下册)》(平装)[美]戴维?伍顿
  19《内战,观念中的历史》[美] 大卫?阿米蒂奇
  20《第五次开始》[美]罗伯特?L. 凯利
  21《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平装+精装)[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22《黑暗大陆:20世纪的欧洲》[英]马克?马佐尔
  23《现实主义者的乌托邦:如何建构一个理想世界》[荷]鲁特格尔?布雷格曼
  24《民粹主义大爆炸:经济大衰退如何改变美国和欧洲政治》[美]约翰?朱迪斯
  25《自私的基因(40周年增订版)》(平装+精装)[英]理查德?道金斯
  26《权力与文化:日美战争1941—1945》[美]入江昭
  27《犹太文明:比较视野下的犹太历史》[美] S.N.艾森斯塔特
  28《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美]尼尔?波斯曼
  29《从丹药到枪炮:世界史上的中国军事格局》[美]欧阳泰
  30《起源:万物大历史》[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31《为什么不平等至关重要》[美]托马斯?斯坎伦
  32《认知工具:文化进化心理学》[美]塞西莉亚?海斯
  33《简明大历史》[美]大卫?克里斯蒂安 [美]威廉?麦克尼尔 主编
  34《专家之死:反智主义的盛行及其影响》[美]托马斯?M.尼科尔斯
  35《大历史与人类的未来》[荷]弗雷德?斯皮尔
  ……后续新品,敬请关注……
  作者简介
  托马斯?尼科尔斯(Thomas Nichols)是美国海战学院的国家安全事务教授,哈佛继续教育学院兼职教授,美国参议院的前助理,纽约卡耐基委员会高级伦理和国际事务顾问,波士顿大学国际史学委员会委员,华盛顿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成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外交政策和国际安全事务,作品还有《崇高的事业》(The Sacred Cause)、《无用:核武器与美国国家安全》(No Use: Nuclear Weapons and U.S. National Security)、《毁灭的前夜:防御战时代的来临》(Eve of Destruction: The Coming Age of Preventive War)和《俄罗斯总统》(The Russian Presidency)等。
  精彩书评
  尼科尔斯写了一本睿智、及时而又新颖的书。他揭示了数字革命、社会媒体以及网络是如何刺激了对于无知的狂热崇拜。他树立了一个在我们的公共和政治事务探讨中运用理智和理性的典范。
  ——罗伯特?利伯,乔治城大学教授
  一部及时而有益的书,为我们面对那些恼人的国家事务提供了一种总体观念。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
  对于日益紧迫问题的一种锐利剖析。
  ——《科克斯书评》(Kirkus)
  对于网络和社交媒体在政治领域的作用,作者提出了睿智的、关键的、有价值的洞见;在这个紧迫的问题上,本书必读。
  ——《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
  这个话题看起来有点惊悚,但作者以富有幽默感的行文、精心拣选的案例,对现状表达了愤怒而非屈就。麻烦的是,我们该怎么应对这一团乱麻?尼科尔斯提出了进一步的见解。被泛滥的信息所误导的公民需要专家的指导,更需要责任感!
  ——《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
  目录
  序 i
  引 言 专家之死 001
  第一章 专家与平民 015
  第二章 沟通这件事,怎么就变得如此累心 045
  第三章 高等教育:顾客永远是对的 077
  第四章 我来帮你“谷歌”一下——无限的信息是如何把我们变愚蠢的 113
  第五章 “新”新新闻学的种种 145
  第六章 当专家错了 183
  结 论 专家与民主 223
  注 释 254
  精彩书摘
  第一章 平民与专家
  这是个新问题吗
  相较半个世纪或一个世纪以前,知识是否面临更多危险?对话和辩论是否更难开展?知识分子总是抱怨同胞的愚钝,不满普通民众对知识阶层和专家的不信任。这个问题有多新?我们该多重视这个问题?
  发生在公共广场上的冲突能制造出多大动静,原本都是可预期的,但现在却被互联网和社交媒体放大了。互联网收集一些半真半假的故事和尚不成熟的想法,然后把所有不良信息和劣质推理在电子世界里大肆扩散。(想象一下,在20世纪20年代,如果所有小镇的每一个怪人都有自己的电台,世界会变成什么样。)今时不同往日,或许不是因为今人比百年前的人愚蠢,或不像先人那样听取专家的话,而只是简单地因为,今天的我们能听到所有的声音。
  另外,普通人之间也会有冲突,大家所知领域不同,意见不合也是在所难免。想想看,第一批狩猎者和采集者也可能会因为晚餐吃什么而争论。人类成就的各个领域都被专业人士把持着,分歧必然愈演愈烈。随着专家和平民渐行渐远,社会鸿沟不断扩大,不信任持续加剧。各类社会,无论多先进,都潜藏着一股对精英不满的暗流,以及一种割舍不掉的文化依恋:面对现代生活的错综复杂和扑朔迷离,人们还是会诉诸民间智慧和城市传说,或是做出其他非理性但正常的反应。
  尤其是在民主国家,公共空间嘈杂,人们喜欢挑战现有的知识体系。实际上,他们喜欢挑战一切既有的东西:这是“民主”的其中一个属性。即使是在古代,民主体制也以迷恋改革和进步著称。例如,修昔底德(Thucydides)描述公元前5世纪民主制度下的雅典人时,说他们是“沉迷创新”的躁动不安的人;几个世纪后,圣保罗(St. Paul)发现,雅典人“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谈论和打听*新观点”。这种孜孜不倦质疑正统的行为,在民主文化中备受推崇和保护。
  美国是一个重视个性自由的国家,比其他民主国家更推崇抵制知识权威。当然,说起“美国人是怎么想的”,就一定要向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致敬,不然一切讨论都是不全面的。这位法国观察家在1835年指出,新美国的居民其实并不迷恋专家或他们的聪明才智。“在大多数思维活动中,”他写道,“每个美国人都只会相信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托克维尔推理说,这种不信任知识权威的现象根植于美国民主的本质。当“人人平等,大众可以密切注视彼此”,他写道,他们“常常会回想起自己的推断,还把这番推断当作*显著和直接的事实来源。消失殆尽的不只是大众对某个人的信任,而是对任何权威人士的信任”。
  这样的观察不只适用于早期的美国。自从苏格拉底被逼饮下毒堇汁,各国的教师、专家和专业人士都在发泄不满,说社会不尊重他们。近代时期,西班牙哲学家何塞?奥特加?伊?加塞特(José Ortega y Gasset)在1930年批评了“大众的反叛”以及这个现象的典型特征—在智识上无端的傲慢:
  从本质上来说,智识生活的前提是要具备某种资质。因此,我们注意到,在智识生活中,“伪知识分子”的势力正在抬头,所谓伪知识分子就是指那些不合格的、低劣的以及照智力标准来看不具备此种资质的人。
  或许我的看法是错的,但是,当今天的作者准备就一个深入研究的课题提笔撰文时,他必须要考虑到一点:那些从不关心这个话题的普通读者如果读这篇文章,其目的并不是要从作者这里学到点儿什么,而是去评判作者的观点与自己的一贯认知是否相符。
  奥特加?伊?加塞特把公众权势日盛却越发无知的现象归咎于很多因素,包括物质富足、社会繁荣和科学成就。很显然,这样的结论就算放在当代也毫不违和。托克维尔笔下美国人对智识独立的痴迷存续了将近一个世纪,*终在内外夹击下谢幕。工业技术的发展、中学教育的普及、专业技能的扩散以及美国崛起成为20世纪中期的世界大国,所有要素合力动摇了一个观念—或者更准确地说,神话—也就是普通美国人具备充分的资质来应付日常生活的挑战和管理一个大国的事务。
  半个世纪前,政治学者理查德?霍夫施塔特(Richard Hofstadter)写道:“面对现代生活的复杂性,普通民众能够明智而得体地为自己履行的职能在逐渐流失”——
  在美国人*初的民粹主义梦想中,普通人的全知全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根本条件。一个普通人会认为,就算不做大量的特别准备,他也有能力在各行各业大展拳脚以及管理政府。
  现如今,他明白,如果不借助一些设备,他连早餐都做不了,这些对他来说多少还有些玄妙的设备就出自专家之手,他只是个使用者。当他坐下边吃早餐边看早报,他会读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果他坦诚以待,就会承认其实他无力判断其中大部分的问题。
  回溯到1963年,霍夫施塔特曾指出,这种难以应对的复杂性让公民感到无助和愤怒,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只能任由更聪明的精英阶层摆布,而且这情况会愈演愈烈。“昔日,大众对知识分子和正规培训的嘲弄是玩笑式的,而且往往是和善的,现在,他们对知识分子的专家身份心怀敌意,满腹怨恨,”霍夫施塔特警告说,“过去,知识分子遭遇温柔的嘲笑,是因为人们不需要他,如今,他承受强烈的愤恨,是因为人们太需要他了。”
  50年后,法学教授伊利亚?索明(Ilya Somin)尖锐地指出,这样的局面几乎没有改观。正如霍夫施塔特一样,索明在2015年写道,“政府的规模和复杂性”让“知识有限的选民更难监督和评估政府的许多行为。这样一来,人们通常无法负责任和有效地行使主权”。更令人忧心的是,几十年间,在这个先进民主体制中,尽管自身知识与参政所需的信息水平相去甚远,美国人却没有采取什么行动去弥合这一鸿沟。“美国选民的政治知识贫乏,”索明正确地指出,“仍然是社会科学*毋庸置疑的发现之一。”
  前言/序言
  序
  “专家之死”这种说法一出现,一种傲慢自负的感觉已经呼之欲出。启用这样的标题简直是勇气可嘉,很多人还没翻开书,光看标题可能就已经产生了疏离感;有些人读了,可能恰好发现书中的错误,拿来杀一杀作者的威风。我理解这种反应,因为当我看到这种一刀切的论调时,我也会有同样的感受。我们的文化和文学生活就是习惯于把一切重要的事物过早地埋葬:羞耻感、常识、男子气概、女人味儿、好品位、智识等等。而我们*不需要的,就是再去讴歌那些尚未消亡的事物。
  比如专家。专家未死,但岌岌可危。有些事真是错得离谱。美国这个国家,现在沉浸在对无知的崇拜中。诚然,普通人对科学、政治或地理知之不多,这是个老问题了。而且,说实在的,放在当今社会,这都谈不上是个问题了,因为在现代生活中,社会分工明确,人们无须通晓一切,飞行员开飞机,律师打官司,医生开药方,各司其职。我们谁都不是达?芬奇式人物,可以早上画《蒙娜丽莎》,晚上设计直升机。社会理当如此。
  但更大的问题在于,我们以无知为荣。美国人已经到了一种境界:把无知当美德,尤其是对公共政策领域的无知。拒绝专家的意见,就是在维护个人的自主权,美国人用这种方式来保护日渐脆弱的自尊心,隔绝外界的纷扰,再也没有人能告诉他们:你错了。这是新的“独立宣言”:我们不再认为一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认为所有真理都是不言而喻的,甚至包括那些错误的理论。一切都是可认知的,关于一个主题的所有观点都是不分伯仲的。
  美国人一向不喜欢知识分子和所谓的万事通,但这和专家是两码事。我是一个教授,我知道,大多数人不喜欢教授。大约30年前,我刚刚开始教书生涯,在一个离家乡不远的大学任职,所以我会时不时顺道去我哥哥的一个小酒馆,跟他打个招呼。有一天晚上,在我离开之后,一个顾客对我哥哥说:“他是个教授,哈?嗯,不管怎么说,他看起来像个好人。”如果你是我的同行,应该对此已经习惯了。
  但这并不是我写这本书的初衷。有些知识分子听到别人挖苦知识分子无用就怒不可遏,那你们应该换个行当了。我当过教师和政治顾问,给政府和企业做过主题专家,也在多个媒体担任过评论员。我习惯了别人与我意见不一,事实上,我鼓励大家有不同的想法。有原则、有见识的争辩是一个好的迹象,说明一个民主社会智识健全、生机勃勃。
  我写这本书是因为我担忧。我们失去了有原则、有见识的争辩。现在普通美国人的基础知识储备很低,已经撞破了“无知”的底线,越过“错知”,一路下行,干脆到了“错得理直气壮”的境地。人们不只是相信一些愚蠢的事情,他们还积极抵制进一步的学习,抓住错误的信仰不放。我没有活在中世纪,所以我不能说这是前所未有的,但在我的有生之年,真是闻所未闻。
  这并非是我第一次想到这一点。回到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我在华盛顿工作,我就发现人们有多好为人师,即使只是闲聊,在谈到很多话题的时候,他们也会立刻教导我应该做什么,尤其是在我自己的领域——军备控制和外交政策。(人们习惯性地会说“他们应该……”)我当时还年轻,还不是个经验丰富的专家,但还是对此感到瞠目结舌,这些人没有第一手的资料,却信心十足地告诉我,怎样才能*好地实现美苏之间的和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政治是欢迎论辩的,尤其是在冷战时期,全球毁灭的可能性都是有的,人们想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以为这是在公共政策领域做事所要付出的部分代价,我接受了。久而久之,我发现很多其他政策领域的专家也有同样的经历,总有外行读了为数不多的关于税收、预算、移民、环境或其他课题的研究,就要把自己的一知半解灌输给专家。如果你是一个政策专家,这种事情如影随形。
  然而,再到后来,我听说一些医生、律师和教师也有同样的经历。而且,有很多专家的建议明明不易反驳,但也未能幸免。*让我震惊的地方不是病人或客户会问到敏感问题,而是这些人有多积极地告诉专家,为什么那些专家建议是错的。他们几乎是打从一开始就没想过,专家其实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诚然,人们排斥专业知识,但他们在诸多问题上皆是如此,而且三天两头这样,还带着一腔愤怒,这就让我觉得异乎寻常了,这才是更糟糕的地方。由于互联网无处不在,社交媒体上的聊天不受约束,或是24小时滚动新闻播报的需求,对专业知识的攻击就更为明显了。但是,这股排斥专业知识的新兴风潮里透着一股自以为是和狂热,而且,至少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怀疑或质疑,或为了寻求替代答案,而是一种自恋,伴随着对专业知识的蔑视,还美其名曰自我实现。
  所以,专家想要还击,要求人们恢复理智,就难上加难了。不管涉及什么主题,所有的争辩都会随着一颗愤怒自大的心付诸东流,*终人们还是会坚持己见,有时候还殃及职业关系,甚至朋友关系。现如今,专家不应争辩,而是接受这种分歧,大不了,就当是坦诚的意见相左。我们应该“求同存异”,这个词现在充其量就是个争吵的灭火器,而且已经到了滥用的地步。如果我们坚持认为并非所有事都是见仁见智的,有些事就是得分对错……那我们简直太蠢了。
  我想,我可能见证了世代交替。我成长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那个时候,人们对专家敬若神明。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国际关系,美国都是执牛耳者,那真是个让人陶醉的时代。我的父母都是知识渊博的,但没受过什么教育,和大多数美国人一样,他们认为,一个把人类送上月球的人,很可能在其他重要问题上也是对的。我并非成长在一个绝对服从权威的环境里,但总的来说,我的家庭就是典型的美国家庭,对那些从事专业领域的人,从足部医疗到政治,都是深信不疑的。
  正如一些批评家对专业知识所指出的,那个年代,我们既相信把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送上月球静海(the Sea of Tranquility)的人,也相信把众多无名的美国人送到越南溪山(Khe Sanh)和德浪河谷(Ia Drang valley)的人。公众对专家和政治领袖的信任,不仅是错付了,还被滥用了。他们说得对。
  但是,我们现在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对专家不是抱着一种善意的怀疑,而是积极的憎恨,很多人认为专家是错的,仅仅因为他们是专家。我们对这些“书呆子”嗤之以鼻,我们告诉家庭医生该开什么药,或是跟老师争辩,就算孩子在测试中的答案是错的,也坚持说是对的。我们不仅认为谁都不比别人更聪明,还都认为我们是*聪明的一代人。
  这简直是大错特错。
  很多人为本书提供了帮助,我深表感激,同时,还有更多人可能与本书的观点和结论有交集,也请见谅。
  我希望这本书多少能在工作中帮到他们和其他专家。不过,说到底,所有专家的顾客都是这个社会的一分子,所以,我特别希望此书能帮助我的同胞们更好地利用和理解我们所依赖的专家。*重要的,我希望此书能为弥合专家与普通人之间的嫌隙略尽绵薄之力,长期看来,这样的嫌隙不仅威胁到亿万美国人的福祉,也会殃及美国民主试验的存续。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上一篇:期权知识系列丛书:期权投资之独孤九剑/上海远东出版社
下一篇:费波纳茨奇异数字的应用和买卖交易策略(Fibonacci Applications and Strategies fo...
回复

举报

QQ|

GMT+8, 2024-11-25 19:28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