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式未来函数在线检测 ※※
开启辅助访问
※※ 公式未来函数在线检测 ※※
请
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
没有帐号?
注册昵称
用户名
Email
自动登录
找回密码
密码
登录
注册昵称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股资源
最近更新
自助开通
9,9终身区
金币课程区
搜课吧
搜索
搜索
本版
帖子
用户
财富的逻辑2:所有的泡沫终将破灭 陈志武 著
[-----复制链接-----]
股票学习站
股票学习站
当前离线
积分
11042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1042
楼主
2020-4-15 02:43:37
仅赞助9,9。开通终身会员,超多精品课程,精准指标任你下载。错过此站,后悔一生!!
【资料名称】:财富的逻辑.2,所有的泡沫终将破灭
【资料描述】:
041423311194.jpg
下载附件
041423311194.jpg
2020-4-15 02:43 上传
编辑推荐
★ 泡沫个个不同,破灭每每相似;好股市逼着坏公司变好,坏股市逼着好公司也变坏。在本书中,陈志武教授历数中外金融市场泡沫,提供丰富的前车之鉴;对金融投资者提出理性的建议,指出金融市场健康运转所必需的制度框架和舆论监督,透彻解析现代财富机器的运作机制。
★ 著名华人经济学家陈志武教授代表作——“陈志武金融作品系列”之四,继经典畅销书《金融的逻辑》之后,再论“财富的逻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全新视角。
★ “陈志武金融作品系列”,是喜马拉雅人气通识课“耶鲁大学陈志武教授的金融课”的观点和思想的来源,议题更丰富,解读更为深入、透彻。
内容简介
现代经济已经从简单的“无商不富”过渡到“无股权不大富”,金融成为现代财富机器的核心引擎。但是,要充分发挥这个财富机器的效能,必须要有良好的法治和产权保护体系,以及自由开放的新闻媒体作为制度基础。否则,股市就会成为一个“劣币驱逐良币”的场所,所有的经济泡沫也终将破灭。
本书所收集的文章,从不同角度讨论金融、法治、新闻媒体对于“致富”的基础性作用。既有理论上的分析,更结合大量实际案例,让我们透彻了解现代财富机器的运作机制。
作者简介
陈志武,著名华人经济学家,香港大学冯氏讲席教授、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原耶鲁大学金融学终身教授。曾获得过墨顿·米勒奖学金。专业领域为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与经济史。
2000年,一项颇得全球经济学家首肯的世界经济学家排名出炉,在前1000名经济学家中,有19人来自中国,陈志武教授排名第202位;2006年,《华尔街电讯》将陈志武教授评为“中国十大*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之一。其担任学术总顾问的纪录片系列《华尔街》与《货币》,对中国金融文化的发展影响巨大。
1983年获中南工业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
最近几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转型过程中的市场发展和制度机制建立的问题,以及其他新兴资本市场问题。其著作常被《华尔街日报》《纽约时报》《远东经济评论》《波士顿环球报》《巴伦周刊》所引用,也常发表于许多香港和内地的报纸和杂志上。此外,他还是Zebra CapitalManagement三位合伙人之一。
目录
【序言:现代财富机器的制度基础】
【第一部分:金融与财富】
第1章?中国人为什么爱存钱
第2章?证券市场发展与共同富裕
第3章?美国基金公司为何比银行创造的富豪更多【第二部分:股市与财富】
第4章?如何评价股市的贡献
第5章?中国股市质量变差了吗
第6章?股市半桶水
第7章?为管理层股票期权正名
第8章?安然之谜
第9章?非理性亢奋:世界通信的故事
第10章?股市泡沫的危害:解读美国股市危机
第11章?泡沫破灭引发经济衰退:重温 1929 年美国股灾第12章?证券投资的风险管理
第13章?社保基金应采用指数投资法
第14章?从人的行为偏差谈“指数投资法”
【第三部分:媒体与财富】
第15章?中国经济发展为何离不开开放的新闻媒体第16章?开放的新闻媒体是市场经济的必要制度机制第17章?经济学与媒体是如何互动发展的
第18章?媒体和市场对公司治理的监管效率
第19章?从诉讼案例看媒体言论的法律困境
【第四部分:法律与财富】
第20章?立法,立法,再立法吗
第21章?证监会、法院与人大:如何分管证券市场第22章?司法独立、判例法与股东权益保护
第23章?“判例法”的优势
第24章?集体诉讼是保护股民的有效方法
第25章?美国如何对待内幕交易
第26章?追查“东京究”
精彩书摘
第1章?中国人为什么爱存钱
有两组数据耐人寻味:一组是2005年中国的储蓄率为46%,挣100元存下46元;另一组是美国人的储蓄率为-0.5%,也就是每挣100元要花掉100.5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真的是中国人很负责任,而美国人不顾明天死活只顾今天享受?
我们可以把这个现象归结为两个原因:一个是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另一个是金融的发达程度。二者,尤其是后者,对家庭消费决策具有重要影响。在《财富的逻辑1》中,我们谈到住房按揭贷款、汽车贷款、教育贷款、医疗保险、退休养老保险等金融品种对缓和储蓄压力的作用,这些金融品种可以降低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担忧,也可以帮助个人平衡一辈子的消费水平,关于这些,本章就不再重复了。
但是,金融的意义远不止此。在相当程度上,由于中国金融的不发达,人们在消费决策时是根据已到手的收入决定消费多少,由“过去的收入”决定今天该花多少钱。而美国人是根据“未来的收入”决定今天该花多少钱。对中国人来说,个人的消费预算取决于过去的储蓄及当前已到手的收入,等收入到手才消费,甚至到手后还有46%留到以后消费。相比之下,美国人的消费预算由当前和未来收入的总折现值来决定。未来各种收入的折现值实际上是个人财富在今天的总值。这样一来,即使今年的可支配收入低,但只要未来的收入期望增加得足够多,财富的增长照样可以让你不仅把今年的收入都花费掉,而且还敢借钱花,即提前消费。简单说,中国人是根据“收入流”来花钱,而美国人是根据“收入流”加“财富存量的增值”来花钱。
以2005年为例,中国新增储蓄1.8万亿元,居民存款余额为14万亿元(大约1.75万亿美元),存钱很多。而同年美国人没存钱,总体上还借钱。可是,美国私人资产的年终总价值为51万亿美元,净增5万亿美元(是中国居民存款余额的2.8倍),人均财富存量净增约2万美元。这些私人资产包括私人房地产、生产性资产、证券和基金,还不包括个人的人力资本的增值部分。美国人没存下一分钱的新收入,可他们的财富存量却照样上涨5万亿美元。换句话说,如果个人消费预算的基础不仅包括当年的收入,而且包括个人资产的增值部分,那么美国人2005年人均可消费金额约为5万美元,因此,虽然他们把当年3万美元的收入全部花完,但实际上还存了2万美元,占可花费金额的40%。所以,他们还是在存钱,只不过存的不是当年的收入,而是资产增值部分。考虑到人们对未来收入信心的增加,2005年美国人的人力资本也升值不少,如果把这部分也算进去,美国人2005年还是存下不少财富。
当然,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注意到美国人花钱时会把收入和财富增值放到一起来算,而中国人可能只考虑实际收入的多少,不敢提前消费未来的收入。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别呢?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中国的土地价值、房产及其他资产价值不是也升值了吗?为什么中国人不能更有信心地消费呢?答案在于三方面:市场化程度,金融发达程度,还有就是所有制。
【财产是国有还是私有,决定了人们的财富感】
对于多数美国家庭来说,他们最重要的流动性财富或者说资产是其私人拥有的土地和房产,财产的私有使每个人很具体地感觉到这是自己的财富,有非常具体的财富感。相比之下,在中国,土地是国有或者集体所有,没有任何中国人会因为某块土地的升值而感到自己“更富了”,原因是那些土地实际上不属于任何人,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所以在人们考虑到底可以多花还是少花钱时,不会受到土地升值的影响。从这个角度看,今天中国城市的房产终于变成私有了,中国人的财富感得到了一种本质上的变革,房价的涨跌和租金的升降终于进入越来越多家庭的消费预算中。
按照同样的道理,美国的企业都是私有的,这些企业价值的涨跌当然直接反映到众多家庭的消费预算上。中国却不然,许多企业还是国有的,中石油、中国电信、宝钢等企业的价值是上涨还是下跌,利润是100亿元还是1000亿元,对中国家庭的财富感没有影响。实际上,由于这些大型国有企业靠垄断增收,它们的盈利越多,意味着老百姓为垄断支付的就越多,对老百姓的开支预算是负效果,不是正效果。
因此,国有制占一国经济的比重越大,老百姓就越是只能根据实际收入决定消费的高低。反之,在美国那样的国家,人们的消费水平就可以跟土地等资产价值的涨跌挂钩。
但是,仅有土地私有、资产私有化还不够,土地和其他各类资产还必须得商品化、市场化,必须可以自由买卖流通,否则这些财富只能是死财富,还是不能完全地进入个人消费预算里。没有流通性的资产是不能轻易变现的,如果是这样,资产价值的涨跌只是名义上的,不能被立即消费。因此,活跃的土地市场、房产市场、资产市场是关键。在美国,不仅什么资产都可以自由买卖,而且都有很活跃的交易市场,许多种资产的流通性都接近现金。
在中国,虽然农民和其他人现在可以转让、购买某些土地的使用权,但其交易范围严格受限,交易程序和手续非常漫长。乡镇与农村的房产基本没有被商品化、市场化,其交易市场基本不存在,并且也不能被用作抵押到银行贷款。因此,这些资产都缺乏变现途径,是死财富,这就大大抑制了乡镇与农村的消费需求。在大中城市,虽然商品房市场越来越火热,但时下要求进一步限制房产交易的呼声很强,要求加强管制,增加交易税和房产税,为交易设置各种障碍。如果真的这样,那必然把中国目前最具流通性的资产又变成死资产,割断消费跟这部分财富的联系,压低城市的消费水平。
完整阅读请参考《财富的逻辑2》选摘试读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
回复
上一篇:
三部六病薪传录 经方的继承与创新 马文辉 人民军医出版社
下一篇:
云架构操作系统基础(Red Hat Enterprise Linux 7)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
GMT+8, 2024-11-25 09:4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