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资源-股票学习站-学炒股-股票课程-炒股教程-分析选股指标-入门基础知识

 找回密码
 注册昵称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发新帖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特斯拉传:实现不可能(埃隆·马斯克特约作品) [INSANE MODE]

 
    [-----复制链接-----]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1040
楼主
2020-4-15 03:08:11
【资料名称】:特斯拉传:实现不可能
【资料描述】:

  编辑推荐
  1、埃隆·马斯克特约作品;
  2、内部资料,专家视野:埃隆?马斯克聘请《特斯拉传:实现不可能》作者哈米什?麦肯齐为首席撰稿人在特斯拉全职工作,深入特斯拉内部进行了采访,收集了宝贵的一手资料;3、首部解读特斯拉商业模式之作;
  4、埃隆?马斯克舍命狂奔背后的生存哲学;产品让使命落地;5、周鸿祎、吴晓波、吴甘沙激赏推荐;李开复、雷军、李彦宏、朱晓彤极度推崇;6、特斯拉在上海建厂,马斯克三次进中南海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持续引发关注。
  内容简介
  特斯拉是电动汽车行业的标杆,更被看成一种科技趋势的代表。在产品层面,特斯拉功能完备、设计时尚,深受用户欢迎,发烧友更是遍布全球。商业模式方面,埃隆·马斯克突破传统销售体系,打造直营系统,更加贴近用户。营销方面,埃隆·马斯克的个人光环效应以及粉丝的口碑营销,两者相互叠加,实现了一种产品之上的强链接、价值认同。凭借这些优势,特斯拉不断实现着各种看似不可能的事情,开启一个新的时代,并直接影响着国内电动汽车行业。但另一方面,特斯拉也不断受到量产进度、资金缺乏以及其他各种风波的困扰。
  本书作者哈米什·麦肯齐受聘为首席撰稿人在特斯拉全职工作,深入特斯拉内部采访,基于客观的视角和丰富的一手资料,深度解读特斯拉立于不败之地的商业模式和舍命狂奔背后的生存哲学。
  作者简介
  哈米什?麦肯齐(Hamish McKenzie),特斯拉首席撰稿人。埃隆?马斯克邀请他在特斯拉工作,任职期间,他采访了特斯拉高管和员工,为《特斯拉传:实现不可能》提供了丰富的一手资料。在书中,他站在客观立场上,全面呈现了特斯拉的伟大之处。
  精彩书评
  和埃隆?马斯克比起来,我们干得好像都是别人能干的事情,但他干的别人想都想不到。
  ——小米科技创始人 雷军
  埃隆?马斯克确实是个疯狂的人,中国的创业者和硅谷创业者对比有时候想法就是太理性了,马斯克会成为很多人的偶像。
  ——360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 周鸿祎
  100年前,人们想要有比马车更快的交通工具,亨利福特拿出了汽车,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工业,现在人们想要更加省油、更加环保的汽车,马斯克就拿出了特斯拉,我相信他会带动变革。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 杨元庆
  特斯拉和马斯克的传记已经汗牛充栋,而这是非常独特的一本。首先是记者、员工和用户三重视角的叙事,用蒙太奇的方式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穿插,可读性很强。其次,本书既有电动车时代的宏大叙事,又有个人的恩怨情仇、公司的起伏跌宕和十生九死(不只是马斯克和特斯拉,还有中国力量),还有入木三分的商业评论。哈米什讲述的这段历史并不遥远,我们或多或少是参与者,这使得阅读体验非常奇妙,恍然、释然、会心一笑。
  ——驭势科技联合创始人、CEO 吴甘沙
  本书既让人着迷又让人深思:马斯克对改变清洁能源未来的热情是具有感染力的,但同时我们看到,电动汽车行业为扩大市场和赢得更多消费者而进行的斗争是痛苦的。本书引发这样的思考:如果我们能拥抱这种不可避免的技术变革,包括电池上的,我们的道路会有很大的不同。”
  ——《华盛顿邮报》
  本书宣告了一场历史性的交通革命即将来临——这场革命甚至有可能让我们摆脱全球变暖产生的可怕影响。埃隆·马斯克的特斯拉获得了许多当之无愧的赞誉,但哈米什·麦肯齐深刻揭示出当前这场变革的范围之广。这是一本充满希望、鼓舞人心的书。
  ——畅销书《疯传》和《传染》 作者乔纳·博格本书以引人入胜的文字讲述了埃隆·马斯克凭借天分和韧性克服重重艰巨挑战并变革汽车行业的经过。哈米什·麦肯齐具备的独特优势使他能够将特斯拉以及加州和中国等地一批追随特斯拉的公司全面而有说服力地呈现给读者。不管你是领导者还是普通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
  ——畅销书《上瘾:如何开发让用户形成习惯的产品》作者 尼尔·埃亚尔创新的精神不仅仅对于特斯拉,也不仅仅对于产业,更对于国家来说,是有绝对意义的。特特斯拉一直在寻求创新的路上探索。
  ——特斯拉中国区总经理 朱晓彤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感应:颠覆认知
  第一章 开启电动疯狂模式
  马斯克相信在物理学定理允许的范围内,任何事情都可以做到。“疯狂模式”代表着他所须付出的激情和努力,他要让马路上每辆车都变成电动汽车。
  第二章 没有马斯克就没有特斯拉
  在媒体自顾自地刊登报道,臆测活在可能对电动汽车构成生死存亡风险时,马斯克对特斯拉软硬件进行了升级,有力地回击了流言。
  第三章 流言终结者
  为降低电池组被刺破而发生火灾的几率,特斯拉更新Model S的软件,以在高速驾驶时提高离地间隙。与此同时,开始动手设计安装在汽车底侧的护甲,为电池组提供进一步保护。
  第四章 颠覆传统的销售模式
  特斯拉坚持向消费者直接卖车主要是为了把控将产品带给市场的方式。这对电动汽车的销售来说尤为重要,大多数人对电动汽车的了解不如对燃油车多。
  第六章 打消焦虑
  人们认为电动汽车有限的续航里程会把人束缚于短途旅行。特斯拉的全球超级充电站不仅能够解决这个问题,而且能够开辟新的“充电公路”。
  第二部分 变速:舍命狂奔
  第六章 从活下来到活下去
  特斯拉在一次次的资金危机中拯救了自己,它的估值在十几年时间里由零增至数百亿美元。它继续着自己的故事,或许故事才刚刚开始。
  第七章 失败总比没尝试好
  马斯克认为,如果没有失败,说明你的创新就还不够。和好莱坞一样,这也是一种大片驱动模式。风险投资者会下注一批有潜力的初创公司。
  第八章 鲨鱼还是鲶鱼
  想要干掉特斯拉的大公司名单已经很长了,一家小公司胜过这些大公司的唯一手段就是更快、更高效、更加努力地工作。
  第九章 持续纠错和进化能力
  特斯拉一直走在前面。孤注一掷的研发策略让其技术领先了至少四年;可以量产电动四驱车;每周为用户提供无线软件更新;充电网络覆盖范围超过世界上任何一家公司。
  第三部分:阳关大道:实现不可能
  第十章 超级工厂和“秘密宏图”
  这家位于电动大道尽头的工厂存在的意义不仅限于汽车。它支撑着一场革命,而这场革命的意义远大于取代石油.
  第十一章 重新定义能源
  只要每天替代200 万桶石油(约占全球日产量的2%),就足以让油价出现类似于2014 年危机开始时的下跌。特斯拉正在带来重大的变革,最终重新定义能源业务。
  第十二章 天堂还是地狱?
  特斯拉要想取得长远成功,还必须克服许多挑战,面向大众市场生产仅仅是诸多挑战之一。
  第十三章 雄心壮志并不止步于“S3XY”
  特斯拉是一家不断把自己推向极限的公司,虽只有三万名员工,却试图去做许多规模大得多的公司从未考虑尝试的事情。毕竟,特斯拉的雄心壮志并不止步于此。
  精彩书摘
  我正儿八经开过的第一辆车是带手动阻风门的1983年款福特全垒打(Ford Laser)。作为一个需要打天下的十六岁少年,我熟练掌握了一门精细活儿,学会了如何慢慢调节阻风门,使空气与汽油完美混合,好让我的小“全垒打”像藏在钢琴琴箱里的黑豹一样发出低鸣。这辆汽车的喷漆一开始是金色的,但经过几年的日晒雨淋,最终褪成了暗棕色。我管这车叫“棕棕”,开着它跑遍了我的老家——有五千人口的新西兰亚历山德拉,去过附近能游泳的水塘和体育场,还有亚历山德拉四周那些灌木丛生的小山上情侣亲热的好去处。
  不过,我的能耐仅限于操纵阻风门,除此之外,我对这车并不很了解,也不太想去钻研。我爸爸是搞物理的,知道如何指挥“棕棕”的小零件们井然有序地翩翩起舞,去上演推进力的奇迹。保养工作他全包了,我只消给车加加油,不让车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结冰路面上熄火就可以了。这个我能搞定。
  上大学后,我趁着假期在本地果园摘水果挣房租那会儿,确实尝试了解了一下汽车的工作原理。那时我已经升级成1991年款丰田凯美瑞,依我的标准算是豪车了。这辆车不仅没有阻风门,而且是自动挡。记得有一天天很热,我和朋友在樱桃树林里休息,我坐在梯子顶上,听我那精通汽车的朋友坐在旁边一棵树下跟我解释内燃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虽然我父亲这方面很在行,但我却是文科生,也没有搞机械的头脑,估计让我父亲大失所望。我一边大嚼樱桃,一边努力把化油器、活塞、凸轮轴等术语记到脑子里,但却很难记清它们以何种顺序相互作用,或者究竟存不存在相互作用。朋友很快就我的愚笨弄得灰心丧气,我也认定自己这辈子是搞不懂这种极其复杂的精妙法术了。不过没关系。
  二十九岁时,我离开新西兰,远赴汽车业的精神家园美利坚合众国。即使到了美国,我与机动车之间的爱恨情仇也依然在延续。开着我夫人那辆2001年款本田思域,我学会了如何靠右行驶,如何抑制自己狂踩油门的冲动,以免在公路上找死,但我还是搞不懂火花塞怎么点火,正时皮带怎么系。事实上,我能不开车就不开车,而且开始相信,如果没有汽车,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我加入科技新闻网站PandoDaily后写的最早一批文章中,有一篇便是呼吁硅谷让我们摆脱汽车。我觉得汽车和公路的环境代价实在太大,在气候急剧变暖的当下,很快就会有更多人死于中暑而不是车祸。我在文中提出了以下理由:汽车是死亡陷阱、健康大敌、地球杀手,是让人陷入孤立的阴险引擎。要它们作甚?
  当然,很多人都想要拥有汽车,路径依赖是确实存在的。我们已经为这些神奇的四轮玩具挖山填海,还发明了车库,因此,现在放弃它们恐怕是不现实的。一大堆留言打消了我的无车梦,算了,还是继续开车吧。
  就在那时,我发现了特斯拉。
  我是2012年4月加入Pando的,当时苹果公司创始人兼CEO(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刚几个月,科技圈还在缅怀这位陨落的超级巨星。业界失去了一位能以恰到好处的一颦一笑吸引全世界目光,能用幻灯片附录让媒体为之癫狂的传奇人物。硅谷在急切地寻找下一个传奇,但结果却不尽人意。那时,iPhone已不再新奇,硅谷的伟大创新者已将注意力转向照片分享应用和广告优化技术。对用户偏好作数字化处理并据此推送动态消息的软件工程师能赚到好几百万美元。而其他创意都平淡无奇。要说脸书吧,还局限在一个个小圈子里;要说叫车应用吧,除了旧金山中产还有谁用?要说梅莉莎·梅尔吧,出了雅虎还有谁知道!?
  接下来,到了2012年6月,特斯拉的Model S面世了。虽然特斯拉为Model S搞了一场华丽的发布盛会,但这款车一开始却不太为公众所知。这款豪华电动轿车标价为7万美元,而且这还只是最低配置版的价格。在发布活动上,特斯拉仅交付了十辆车的钥匙,计划之后再扩大生产规模。测评者仅有十分钟时间试驾,但这已足以让汽车和科技媒体浮想联翩。《华尔街日报》的丹·尼尔(Dan Neil)把Model S比作兰博基尼,盛赞这款车开起来非常安静。《连线》(Wired)杂志称,Model S“开起来太有意思了”。在性能方面,Model S在4.2秒之内就能从零加速到每小时六十英里,堪称轿车中的超跑。
  翌月,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现身在旧金山举办的Pando-Monthly月度系列演讲活动。当时我在中国,但上网观看了活动的视频。我对马斯克还不大了解,却立马就被他身上那种毫无掩饰的大胆吸引住了。他已经拥有一家向国际空间站运送商业载荷的火箭公司SpaceX,他还筹划并投资建立了太阳能业初创公司太阳城(SolarCity)。他想要凭借特斯拉让世界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他在活动上对我当时的老板萨拉·莱西说:“我试图把精力放在我认为最能对人类未来发挥积极影响的事业上。”他说:“很多创业者把精力和资金投向互联网,但在汽车、太阳能和航天等一些领域,却看不到什么新人进来。”
  我心里估摸着,如果非得继续开车,或许可以让这家伙把车做成电动的,这样至少可以不必再把那么多二氧化碳排到大气中。
  在进一步研读有关特斯拉的资料之后,我发现这家公司2008年就已经推出了一款名为Roadster的电动跑车。这是第一款炫酷的电动汽车,第一次证明了由电动机驱动的汽车比机动车更有魅力。Roadster定价在10万美元上下,主要面向富人和名流,因此高昂的定价是个不错的吸睛之举。当然,电池的成本也决定了特斯拉必须通过较高的定价来实现经济效益。马斯克早在2008年就开始谈论全电动家用车,但最终实现却花了很长时间。我一开始搞不懂这是为什么。后来我看了一部名为《电动汽车的复仇》(Revenge of the Electric Car)的纪录片,这部2011年的片子讲述了特斯拉如何历尽艰辛挺过金融危机。我还读到一些新闻报道和杂志上刊登的人物特写,描述了马斯克如何自掏腰包给特斯拉员工发工资,以使公司维持运转。特斯拉2008年年底一度处于破产边缘,在最后时刻被一笔4,000万美元的投资所挽救,次年,戴姆勒又向特斯拉伸出了援手。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特斯拉买了一家工厂,上了市,随后打造了Model S,这款汽车后来荣获《汽车族》(Motor Trend)杂志年度汽车大奖——成为该杂志有史以来首款全票通过的获奖汽车。这个叫马斯克的家伙没准真能捣鼓出大名堂。
  到2013年年中,特斯拉的股价已突破160美元,市值接近200亿美元。2010年以每股20美元上下的价格购入特斯拉股票的散户投资者成了百万富翁。马斯克开始出名了——不仅在科技界,普通人对他也是耳熟能详。2013年8月,马斯克宣布他计划打造可在半小时内把乘客从洛杉矶送往旧金山的“第五种交通模式”,该计划使他的名气一举达到新的高度。他熬夜为所谓的“超级回路”(Hyperloop)绘制了蓝图,随后将蓝图发布在特斯拉和SpaceX的公司博客上。他并不打算自己修建超级回路,而是希望其他人来把它变为现实。接下来的新闻报道让马斯克获得了通常为史蒂夫·乔布斯所专属的那种关注。
  当时我受命为Pando撰写了一篇关于超级回路计划的报道,我写道,马斯克对社会的贡献绝对大于乔布斯。乔布斯通过发明能放进口袋的强大联网电脑而为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马斯克则在为另一个目标奋斗。马斯克不是去开发另一个照片分享应用或下一代Flappy Bird游戏,而是试图改变交通业的面貌,并向太空旅行之梦大步迈进,从而为新一代创业者树立了榜样。
  文章刊登后,一位非虚构书籍编辑发邮件问我是否有兴趣写一本关于马斯克的书。看这封邮件时,我正戴着拳击手套,穿着T恤衫,待在我巴尔的摩公寓里一间兼作办公室的空余卧室里。我琢磨了一下这个建议,并得出结论认为:没错,是个好主意。于是我联系了马斯克,但令我意外的是,他给了我一个在特斯拉工作的机会。我犹豫了一段时间(我并不太想离开新闻业),最终接受了邀约。我想,自己毕竟随时都可以回过头来写书。
  我在特斯拉待了一年多一点,然后我意识到,做新闻是我未了的心愿。2015年3月,我离开特斯拉,真的回过头来写书了。我要向本书的读者事先声明以下几点:没错,我曾是特斯拉的员工。我认同这家公司的使命,甚至持有特斯拉的股票。但我也致力于为读者服务。在这本书中,我将尽力以公正、准确的视角阐述特斯拉的伟大之处及其面临的非常现实的挑战。
  不过,本书不会揭示什么内幕(这个任务要留给八卦博客),也不会只谈特斯拉。这本书的范围要比这广泛得多,将讲述一家充满决心的硅谷初创公司如何改变整个汽车行业,并一路启发一批出身加州和中国等地的资金充裕的效仿者。本书将站在系统层面,考察技术和经济变革如何影响地球上每个人的生活。这是一段始于特斯拉的变革历程。
  第一次开特斯拉Model S的时候,我觉得它就像一台带有四轮的电脑。Model S的数字控制、互联网连接、软件更新和像iPad一样的触摸屏确实容易给人留下这种印象。但这种描述没能充分体现这款车的前景。我们最好把Model S(和特斯拉的所有汽车一样)当成是有轮子的电池。只要看看它的构造就知道了。如果去除外壳和座椅,Model S的构造从本质上说就是四个车轮环抱一个位置较低的金属垫,垫内有好几千个老式笔记本电脑中使用的那种圆柱形锂离子电池。掀开盖板,你会看到电池竖立着,一个挨一个打包成八个模组,像守纪律的学童那样排成整齐的队列。正是这种不起眼的电池组合终将结束石油业对全球能源供应的统治。
  特斯拉承载着一种理念:人类有更好的方式来为生活提供动力,而不必去燃烧导致空气污染和大气恶化的化石燃料。这种理念不仅适用于汽车。特斯拉还将电池作为储能单元销售。自2016年收购太阳城并将太阳能电池板纳入产品线以来,马斯克便明确陈述了他的意图:特斯拉是一家能源公司。
  本书要讲述电动汽车如何成为新能源经济的特洛伊木马。我相信,这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科技事件。在它的启发下,我总算弄懂了内燃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刚好赶在它退出历史舞台之前。
  前言/序言
  前言
  我正儿八经开过的第一辆车是带手动阻风门的1983年款福特全垒打(Ford Laser)。作为一个需要打天下的十六岁少年,我熟练掌握了一门精细活儿,学会了如何慢慢调节阻风门,使空气与汽油完美混合,好让我的小“全垒打”像藏在钢琴琴箱里的黑豹一样发出低鸣。这辆汽车的喷漆一开始是金色的,但经过几年的日晒雨淋,最终褪成了暗棕色。我管这车叫“棕棕”,开着它跑遍了我的老家——有五千人口的新西兰亚历山德拉,去过附近能游泳的水塘和体育场,还有亚历山德拉四周那些灌木丛生的小山上情侣亲热的好去处。
  不过,我的能耐仅限于操纵阻风门,除此之外,我对这车并不很了解,也不太想去钻研。我爸爸是搞物理的,知道如何指挥“棕棕”的小零件们井然有序地翩翩起舞,去上演推进力的奇迹。保养工作他全包了,我只消给车加加油,不让车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结冰路面上熄火就可以了。这个我能搞定。
  上大学后,我趁着假期在本地果园摘水果挣房租那会儿,确实尝试了解了一下汽车的工作原理。那时我已经升级成1991年款丰田凯美瑞,依我的标准算是豪车了。这辆车不仅没有阻风门,而且是自动挡。记得有一天天很热,我和朋友在樱桃树林里休息,我坐在梯子顶上,听我那精通汽车的朋友坐在旁边一棵树下跟我解释内燃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虽然我父亲这方面很在行,但我却是文科生,也没有搞机械的头脑,估计让我父亲大失所望。我一边大嚼樱桃,一边努力把化油器、活塞、凸轮轴等术语记到脑子里,但却很难记清它们以何种顺序相互作用,或者究竟存不存在相互作用。朋友很快就我的愚笨弄得灰心丧气,我也认定自己这辈子是搞不懂这种极其复杂的精妙法术了。不过没关系。
  二十九岁时,我离开新西兰,远赴汽车业的精神家园美利坚合众国。即使到了美国,我与机动车之间的爱恨情仇也依然在延续。开着我夫人那辆2001年款本田思域,我学会了如何靠右行驶,如何抑制自己狂踩油门的冲动,以免在公路上找死,但我还是搞不懂火花塞怎么点火,正时皮带怎么系。事实上,我能不开车就不开车,而且开始相信,如果没有汽车,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我加入科技新闻网站PandoDaily后写的最早一批文章中,有一篇便是呼吁硅谷让我们摆脱汽车。我觉得汽车和公路的环境代价实在太大,在气候急剧变暖的当下,很快就会有更多人死于中暑而不是车祸。我在文中提出了以下理由:汽车是死亡陷阱、健康大敌、地球杀手,是让人陷入孤立的阴险引擎。要它们作甚?
  当然,很多人都想要拥有汽车,路径依赖是确实存在的。我们已经为这些神奇的四轮玩具挖山填海,还发明了车库,因此,现在放弃它们恐怕是不现实的。一大堆留言打消了我的无车梦,算了,还是继续开车吧。
  就在那时,我发现了特斯拉。
  我是2012年4月加入Pando的,当时苹果公司创始人兼CEO(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去世刚几个月,科技圈还在缅怀这位陨落的超级巨星。业界失去了一位能以恰到好处的一颦一笑吸引全世界目光,能用幻灯片附录让媒体为之癫狂的传奇人物。硅谷在急切地寻找下一个传奇,但结果却不尽人意。那时,iPhone已不再新奇,硅谷的伟大创新者已将注意力转向照片分享应用和广告优化技术。对用户偏好作数字化处理并据此推送动态消息的软件工程师能赚到好几百万美元。而其他创意都平淡无奇。要说脸书吧,还局限在一个个小圈子里;要说叫车应用吧,除了旧金山中产还有谁用?要说梅莉莎·梅尔吧,出了雅虎还有谁知道!?
  接下来,到了2012年6月,特斯拉的Model S面世了。虽然特斯拉为Model S搞了一场华丽的发布盛会,但这款车一开始却不太为公众所知。这款豪华电动轿车标价为7万美元,而且这还只是最低配置版的价格。在发布活动上,特斯拉仅交付了十辆车的钥匙,计划之后再扩大生产规模。测评者仅有十分钟时间试驾,但这已足以让汽车和科技媒体浮想联翩。《华尔街日报》的丹·尼尔(Dan Neil)把Model S比作兰博基尼,盛赞这款车开起来非常安静。《连线》(Wired)杂志称,Model S“开起来太有意思了”。在性能方面,Model S在4.2秒之内就能从零加速到每小时六十英里,堪称轿车中的超跑。
  翌月,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现身在旧金山举办的Pando-Monthly月度系列演讲活动。当时我在中国,但上网观看了活动的视频。我对马斯克还不大了解,却立马就被他身上那种毫无掩饰的大胆吸引住了。他已经拥有一家向国际空间站运送商业载荷的火箭公司SpaceX,他还筹划并投资建立了太阳能业初创公司太阳城(SolarCity)。他想要凭借特斯拉让世界摆脱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他在活动上对我当时的老板萨拉·莱西说:“我试图把精力放在我认为最能对人类未来发挥积极影响的事业上。”他说:“很多创业者把精力和资金投向互联网,但在汽车、太阳能和航天等一些领域,却看不到什么新人进来。”
  我心里估摸着,如果非得继续开车,或许可以让这家伙把车做成电动的,这样至少可以不必再把那么多二氧化碳排到大气中。
  在进一步研读有关特斯拉的资料之后,我发现这家公司2008年就已经推出了一款名为Roadster的电动跑车。这是第一款炫酷的电动汽车,第一次证明了由电动机驱动的汽车比机动车更有魅力。Roadster定价在10万美元上下,主要面向富人和名流,因此高昂的定价是个不错的吸睛之举。当然,电池的成本也决定了特斯拉必须通过较高的定价来实现经济效益。马斯克早在2008年就开始谈论全电动家用车,但最终实现却花了很长时间。我一开始搞不懂这是为什么。后来我看了一部名为《电动汽车的复仇》(Revenge of the Electric Car)的纪录片,这部2011年的片子讲述了特斯拉如何历尽艰辛挺过金融危机。我还读到一些新闻报道和杂志上刊登的人物特写,描述了马斯克如何自掏腰包给特斯拉员工发工资,以使公司维持运转。特斯拉2008年年底一度处于破产边缘,在最后时刻被一笔4,000万美元的投资所挽救,次年,戴姆勒又向特斯拉伸出了援手。在接下来的几年里,特斯拉买了一家工厂,上了市,随后打造了Model S,这款汽车后来荣获《汽车族》(Motor Trend)杂志年度汽车大奖——成为该杂志有史以来首款全票通过的获奖汽车。这个叫马斯克的家伙没准真能捣鼓出大名堂。
  到2013年年中,特斯拉的股价已突破160美元,市值接近200亿美元。2010年以每股20美元上下的价格购入特斯拉股票的散户投资者成了百万富翁。马斯克开始出名了——不仅在科技界,普通人对他也是耳熟能详。2013年8月,马斯克宣布他计划打造可在半小时内把乘客从洛杉矶送往旧金山的“第五种交通模式”,该计划使他的名气一举达到新的高度。他熬夜为所谓的“超级回路”(Hyperloop)绘制了蓝图,随后将蓝图发布在特斯拉和SpaceX的公司博客上。他并不打算自己修建超级回路,而是希望其他人来把它变为现实。接下来的新闻报道让马斯克获得了通常为史蒂夫·乔布斯所专属的那种关注。
  当时我受命为Pando撰写了一篇关于超级回路计划的报道,我写道,马斯克对社会的贡献绝对大于乔布斯。乔布斯通过发明能放进口袋的强大联网电脑而为世界作出了重大贡献,马斯克则在为另一个目标奋斗。马斯克不是去开发另一个照片分享应用或下一代Flappy Bird游戏,而是试图改变交通业的面貌,并向太空旅行之梦大步迈进,从而为新一代创业者树立了榜样。
  文章刊登后,一位非虚构书籍编辑发邮件问我是否有兴趣写一本关于马斯克的书。看这封邮件时,我正戴着拳击手套,穿着T恤衫,待在我巴尔的摩公寓里一间兼作办公室的空余卧室里。我琢磨了一下这个建议,并得出结论认为:没错,是个好主意。于是我联系了马斯克,但令我意外的是,他给了我一个在特斯拉工作的机会。我犹豫了一段时间(我并不太想离开新闻业),最终接受了邀约。我想,自己毕竟随时都可以回过头来写书。
  我在特斯拉待了一年多一点,然后我意识到,做新闻是我未了的心愿。2015年3月,我离开特斯拉,真的回过头来写书了。我要向本书的读者事先声明以下几点:没错,我曾是特斯拉的员工。我认同这家公司的使命,甚至持有特斯拉的股票。但我也致力于为读者服务。在这本书中,我将尽力以公正、准确的视角阐述特斯拉的伟大之处及其面临的非常现实的挑战。
  不过,本书不会揭示什么内幕(这个任务要留给八卦博客),也不会只谈特斯拉。这本书的范围要比这广泛得多,将讲述一家充满决心的硅谷初创公司如何改变整个汽车行业,并一路启发一批出身加州和中国等地的资金充裕的效仿者。本书将站在系统层面,考察技术和经济变革如何影响地球上每个人的生活。这是一段始于特斯拉的变革历程。
  第一次开特斯拉Model S的时候,我觉得它就像一台带有四轮的电脑。Model S的数字控制、互联网连接、软件更新和像iPad一样的触摸屏确实容易给人留下这种印象。但这种描述没能充分体现这款车的前景。我们最好把Model S(和特斯拉的所有汽车一样)当成是有轮子的电池。只要看看它的构造就知道了。如果去除外壳和座椅,Model S的构造从本质上说就是四个车轮环抱一个位置较低的金属垫,垫内有好几千个老式笔记本电脑中使用的那种圆柱形锂离子电池。掀开盖板,你会看到电池竖立着,一个挨一个打包成八个模组,像守纪律的学童那样排成整齐的队列。正是这种不起眼的电池组合终将结束石油业对全球能源供应的统治。
  特斯拉承载着一种理念:人类有更好的方式来为生活提供动力,而不必去燃烧导致空气污染和大气恶化的化石燃料。这种理念不仅适用于汽车。特斯拉还将电池作为储能单元销售。自2016年收购太阳城并将太阳能电池板纳入产品线以来,马斯克便明确陈述了他的意图:特斯拉是一家能源公司。
  本书要讲述电动汽车如何成为新能源经济的特洛伊木马。我相信,这是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科技事件。在它的启发下,我总算弄懂了内燃发动机的工作原理——刚好赶在它退出历史舞台之前。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上一篇:硅谷百年史——伟大的科技创新与创业历程 1900-2013
下一篇:董卿:做一个有才情的女子
回复

举报

QQ|

GMT+8, 2024-11-11 01:3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