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资源-股票学习站-学炒股-股票课程-炒股教程-分析选股指标-入门基础知识

 找回密码
 注册昵称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发新帖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众魔在人间:华尔街的风云传奇 [美] 贝萨尼·麦克莱恩

 
    [-----复制链接-----]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1040
楼主
2020-4-15 03:53:21
【资料名称】:众魔在人间华尔街的风云传奇    
【资料描述】:

  编辑推荐
  李华伟,一个在世界图书馆界享有极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响亮名字,在美国东亚图书馆界和中国图书馆界,几乎人人皆知、无人不景仰。这不仅是因为李华伟博士在图书馆事业上功勋卓著,达到了华美图书馆界迄今无人企及的领袖地位,在图书馆学术研究上硕果累累,超过了图书馆学资讯学研究生院一流教授的学术成就与国际影响,而且是因为李华伟博士礼贤下士,平易近人,乐善好施,助人为乐,具有超乎寻常的亲和力和仁爱心。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杨阳以细腻的情思、晓畅的文笔记述了李华伟生在大陆,长在台湾,深造、成家、立业在美国的一段富有传奇性的人生历程。命运多舛的童年,李华伟饱尝生活之艰辛。在台湾读大学及到美国留学时,李华伟的学术素养和管理才能开始充分显现,同时李华伟亦在美国收获了幸福的异国恋情及令人称羡的福满之家。李华伟的勤勉与智慧、谦和与坚忍让他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穷学生开始,历任匹茨堡大学图书馆采访部助理,都肯大学图书馆采访部主任兼非洲特藏部主任、技术部主任,宾州爱丁堡州立学院图书馆副馆长,曼谷亚洲理工学院图书馆及信息中心主任,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教授级图书馆副馆长,俄亥俄大学图书馆馆长,直至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聘为亚洲部主任。
  本书记述了李华伟先生的生平事迹以及蕴含其中的李先生的个人精神世界,他“对人性的温暖的信任,以及他的体面而丰盛的人生”。作为一个在西方获得成功的东方学者,李华伟先生身上体现出了东方人坚忍、勤奋、执着、质朴的高尚品格。传记也反映出李先生之所以能在西方主导的学术及管理领域有所成就的过人之处,这些都将对读者起到积极的借鉴和教益作用。
  作者简介
  贝萨尼·麦克莱恩,美国著名文化生活类时尚杂志《名利场》(Vanity Fair)专栏作家,并出版了畅销书《房间里最聪明的人:安然公司破产记》(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 The Amazing Rise and Scandalous Fall of Enron)。这部作品也将被人们所铭记,并深刻思考危机带来的痛苦和教训。在加入《名利场》之前,她曾在《财富》杂志工作过13年,并被公认为最知名的编辑之一。她还在高盛投资银行业务部工作过3年。
  乔·诺塞拉,《纽约时报》财经专栏作家、撰稿人。他在《财富》杂志工作过10年,先后担任过撰稿人、编辑、执行主编、编辑部主任等,被读者公认为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财经专栏记者。他曾经三次获得财经新闻界最高荣誉杰洛德-罗布奖商业新闻优秀奖,并在2006年获得普利策奖。
  目录
  序 巴曙松
  1 好友三人行
  2 置之死地而后生
  3 巨大的利润
  4 高风险事业
  5 精巧的“小酒馆”
  6 美联储奇才
  7 “拯救世界委员会”
  8人人都爱穆迪
  9 唯利是图的大佬
  10 宴会上的叫嚣者
  11 高盛成为众矢之的
  12 罪恶的房利美
  13 金融产品公司的担保
  14 使节先生
  15“当我看着房主的眼睛时……”
  16 保尔森冒险尝试
  17 “我在卖空你们的房子”
  18 精明的家伙
  19 暴风雨前夜
  20 几个倒霉蛋
  21 连带损失
  22 火山爆发
  结尾 对体制的愤怒
  精彩书摘
  1 好友三人行
  事实上,华尔街并不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创造了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华尔街与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公司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在不断变化。这是一个充满合作与争执、依赖与憎恨的故事;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催生了先天不足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市场,其影响是当时谁都没有料想到的。2008年的金融危机正是在这种市场先天不足状况下产生的。
  金融危机的种子早在30多年前就已经被埋下。那时,三个机智的年轻人野心勃勃;当信念相同时,他们的行动便协调一致;当各自都想从对方获得更多利益时,他们便成了对立的竞争者。当时他们发明了一种全新的金融工具,叫做“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简单来说,通过运用这个新的金融工具,华尔街便可以把人们的住房贷款提取出来,进行大批量捆绑,再将贷款零散地卖给投资者。这三个年轻人中第一个便是刘易斯·拉涅里。他是一个救世主似的债券交易员,担任所罗门兄弟银行(Salomon Brothers)的房地产证券化部门总经理;通过畅销书《说谎者的扑克牌》(Liar's Poker),他在这个新金融产品的创造中扮演的角色也变成了不朽的传奇。另一个是拉里·芬克,在第一波士顿公司(First Boston)时拉涅里的主要竞争对手。芬克创立了黑石公司,并使之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之一;在金融危机期间,芬克也是政府的重要顾问。第三个是戴维·马克斯韦尔,联邦国民抵押协会(Federal National Mortgage Association)的首席执行官,该协会是准政府型公司,也被称为“房利美”。尽管他们三人对这种新金融工具的热衷程度不同,却都认为自己在进行很重要的创新。在国会作证时,他们并没有强调(苍天不容!)公司能通过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获得的现金,而只是说明了这些新型的债券将如何帮助人们实现拥有自己住房的美国梦。特别是拉涅里,他曾经狂热地描述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将给房主带来的利益,宣称投资者对于他们正在创造的抵押债券的需求将会提高全国房屋置业率水平,这点他是正确的。
  然而,他们并不是圣人,他们自己也明白这些财富承受着巨大的风险。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将会不可阻挡地带来次级抵押贷款行业的兴起;他们将会创造出隐蔽且系统化的风险,这是金融世界从未面对过的风险;他们将会解除借款人和贷款人之间的关系,这是非常危险的。但是这些都没有列入他们的参照标准中。就如在一切都平息之后拉涅里在《财富》杂志上所说:“当时我并不是要去创造历史上最不靠谱的掷骰子游戏,可是这事儿发生了。”
  那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婴儿潮一代已差不多长大成人。他们开始想要像他们的父辈一样拥有自己的住房,但由于他们人数众多-1949年到1964年间有7 600万婴儿出生-很多经济学家担忧没有足够的资金给这一代人提供抵押贷款。抵押贷款、储蓄贷款、互助储蓄的主要提供者也处于极度困境之中,这加剧了经济学家们的忧虑。互助储蓄是用存款人储蓄账户来为贷款提供资金,法定利率为5.75%。同时,20世纪70年代末期也是通货膨胀和两位数利率的时期,客户都将存款从储蓄与贷款机构中取出并将之投入利率更高的新金融工具中,例如货币市场基金。“互助储蓄业变得不稳定,”拉涅里后来回忆说,“融资机制瓦解了。”
  另外,抵押信贷市场效率低下。国内的一些地区在某时段可能会出现资金短缺,其他地区在另外的时段又可能出现资金剩余。没有一种机制能利用上更大的资金池。联邦住宅贷款银行委员会(Federal Home Loan Bank Board)的前主席迪克·普拉特(Dick Pratt)曾对国会说:“这几乎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市场,而且它避开了资本市场的普通流程。”至少在理论上,华尔街最有效地运用了资金。
  拉涅里和芬克创造出证券化流程并因此获得了成功,这一事例将会在后面的篇章中详细讲述。证券化流程变得越来越普遍;没过多长时间,包括抵押贷款在内的多种捆绑式贷款,如汽车消费贷款、信用卡贷款、商业贷款等等应运而生。正如拉涅里曾解释的那样,他用“证券化”这个词是因为该流程是一项“能够将抵押贷款转换成安全的债券的技术”。芬克发明了一项核心的分档技术(tranching)。通过分档技术,证券化操作员按照不同的风险类型将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切分为若干小块。因此,一份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就能够卖给多个对风险类型要求不同的投资者;从抵押贷款来的资金流就这样公平有效地被分散了
  出去。
  然而,事实上,华尔街并不是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创造了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尽管拉涅里和芬克非常聪明并有干劲,但如果政府不出面支持的话,他们也难成功。例如,政府修改了阻碍新兴市场发展的法律。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参与,他们也许根本不会去创造什么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华尔街与房利美和房地美两家公司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在不断变化。这是一个充满合作与争执、依赖与憎恨的故事;它们之间复杂的关系催生了先天不足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市场,其影响程度是当时谁都没有料想到的。2008年的金融危机正是在这种市场先天不足状况下产生的。
  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一个新词叫“美国梦”。自从那时起,美国梦就一直意味着拥有自己的住房。虽然其他多数国家的情况并非如此,但大多数美国人非常渴望拥有住房。私宅意味着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的提升、更多的机遇,并被看做一项重要的投资。长期以来,拥有住房并不单单意味着拥有一项增值资产,也不只是被看做有了遮风避雨的地方。私房已经成为个人价值的象征。
  政府的各项政策长期以来都支持人们拥有个人住房,这并不意外。房屋抵押贷款利息扣除规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另外一个例子就是持续了30年的定期抵押,该标准只在一个国家(丹麦)出现过。定期抵押是专门为中产家庭设计的,旨在使他们能够支付得起每月还贷款额。几十年来,联邦法的规定使储蓄贷款业相较于银行业在利率上占有微弱优势-即住宅价差。这些政策同时得到两党坚定不移的支持,因此对这些政策的批评之声都被当成了政治上的党派
  之争。
  政府支持私房政策实施的两个重要机构为房利美和房地美,它们避开了舆论的批评。房利美创建于大萧条时期,和房地美相比有更悠久的历史。它本身是负责买进由退伍军人管理局(Veterans Administration)和联邦住宅管理局提供担保的抵押贷款,用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来满足政府担保贷款的发放。
  1968年,房利美一分为二。其中之一俗称“吉利美”(Ginnie Mae),它继续买下政府担保贷款并作为政府的一部分存在;房利美则开始着手做几件新的工作。它开始买进传统抵押贷款(即没有受到政府担保的抵押贷款),并发行自身提供担保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慢慢地,房利美变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怪物。一方面它是政府企业,国会对它有定义模糊的社会要求,希望它保证中低收入者能更多地享受到个人住房;另一方面它又是私企,拥有股东、董事会,是典型的公司结构。
  同一时期,国会成立了房地美来买入互助储蓄业的抵押贷款。这些买入被认为能够通过解放资金来满足储蓄贷款业发放更多抵押贷款的要求。1989年,房地美也加入房利美行列,成为了上市公司。在这之前,房地美实际上属于互助储蓄业,并受到联邦住宅贷款银行委员会的监督,因为联邦住宅贷款银行委员会负责监管储蓄贷款业。华盛顿称房利美和房地美为政府支持企业。
  这里出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首先进行证券化的是政府,而不是华尔街。最开始是吉利美,从1970年开始卖出证券,包括联邦住宅管理局和退伍军人管理局证券,并为本金和利息提供担保。一年后,房利美使用传统抵押贷款发行了首批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同时也为本金和利息提供担保。这样做实际上存在风险,因为借款人可能会违约,但同时也把利率风险从储蓄贷款业转移到第三方,即投资者身上。没过多久,房地美开始利用华尔街来推销它的证券。证券发行量在慢慢增加,但并不很成功。
  ……
  前言/序言
  序 言
  斯坦利·奥尼尔想要见他。很奇怪。
  这是2007年8月。在奥尼尔2002年成为美林的首席执行官之后,这两人已经有几年没有说过话了。那时,约翰·布赖特是公司最有权的风险管理经理之一。布赖特曾是一位物理学家,进入公司后成了市场风险部门的主管。他直接向美林的首席财务官汇报工作并随时可以和公司董事会沟通。布赖特专门负责为复杂的衍生品交易估价。所有人都知道布赖特是华尔街上最优秀的风险管理经理之一。
  然而,久而久之,布赖特的权力慢慢遭到剥夺,更为严重的是,他管理美林风险的权力也受到削减。首先,奥尼尔指派了一名心腹来管理整个公司,但是这个人对风险管理一无所知。接下来,很多风险管理经理被迫搬出了交易大楼。大约一年后,布赖特便不再直接和董事会联系,同时他被要求向新提拔的首席风险官汇报工作。而这位风险官又是奥尼尔坚定的支持者。布赖特辞职以表抗议,但是几个月后,交易主管请求他回公司管理部分交易室,布赖特又回到了美林。
  2006年7月,美林交易员中的一个核心小组突然被辞退了。新上任的员工拒绝向布赖特汇报工作,拒绝向他提供必要的信息。当布赖特问到高风险交易时,这些人甚至出言不逊。最终,布赖特被安排到远离交易楼的一间小办公室里办公。
  奥尼尔知道这段历史吗?布赖特无法确定奥尼尔是否知情。然而,布赖特确信的是美林的问题很严重,而公司却仍然否认这个事实。布赖特听到了一些说法,说抵押贷款交易室的情况不大对劲,特别是那些次贷支持的复杂证券交易,这些是专门给不符合信贷标准的人发放的抵押贷款。很多年来,华尔街不断地推出次贷证券。这些证券中大部分拥有AAA资信评级,这意味着它们基本上和国债一样安全。在这些证券的业务量上,没有哪家公司能够超过美林。
  布赖特请财务部门一位朋友帮了个忙并得到了一份表格,该表上列有美林账目上一笔证券的相关抵押品,该证券被称为债务抵押债券。布赖特看到了该表格后马上意识到相关抵押品的情况非常糟,这些抵押品也就是次贷公司发放的抵押贷款。这些抵押贷款中很多已经违约或将要违约,这意味着证券价值将缩水,AAA资信评级也处于危险之中。美林很可能将在这笔债务抵押债券业务上损失上千万美元。
  布赖特找到了更多人了解情况。美林账目上到底有多少类似的交易?其他的抵押品到底有多糟糕?这些究竟是什么时候发生的?布赖特很快就有了答案。情况比他想象的更糟糕,美林账目上的这种证券有550亿美元。它们的抵押品全都是次贷,这些贷款的对象是那些根本无力还债的人。在布赖特搬出交易楼之后,这部分证券价值又增加了400亿美元。这个事实背后的鲁莽行为简直让人难以相信。
  几个月前,贝尔斯登基金倒闭了。两只贝尔斯登基金全都是和美林账目上一模一样的次贷证券。美林内部慢慢出现紧张情绪,但是抵押贷款交易室的高管们仍然坚持说损失保持在可控范围内。他们说损失不会超过1亿美元,包括奥尼尔在内的高管也都相信这种判断。布赖特更清楚实情。公司将会承担巨大的损失,并对此无能为力。布赖特开始向公司里遇见的每位员工说,美林一定要对次贷证券进行几十亿美元的减记。固定收益部门主管听到了布赖特的说法后,将布赖特叫进办公室呵斥了一番。
  奥尼尔也听说了布赖特估计美林将承担更严重的损失。因此,他将布赖特召进了办公室。
  “我听说你有个什么模型。”奥尼尔说。
  “不是模型,”布赖特回答说,“只是一个封底估算。”第三季度将在几周后结束,美林必须在公布收入情况时报告资产减损。“你认为将要减记多少呢?”奥尼尔问。“60亿美元。”布赖特说。然后他加了一句“情况可能更糟”。布赖特解释说,这是因为他只查看了美林的部分风险记录,他还没有对整个公司的投资组合进行全面的检查。
  布赖特永远也忘不了奥尼尔当时的表情。奥尼尔当时像是被人狠狠地踢到了肚子想吐一样。他一遍又一遍地问布赖特这种情况怎么可能发生。为什么风险模型没有显示出这些风险呢?为什么风险管理经理没有提早察觉出问题并阻止这些交易?为什么布赖特没有采取行动阻止这种情况发生?布赖特听着奥尼尔这些话并意识到,奥尼尔完全不知道公司的风险管理部门早已遭到了排挤。
  这次会面终于结束了,布赖特和奥尼尔握手并祝他好运。“希望我们能再次交谈。”他说。
  “不知道会怎样,”奥尼尔回答说,“我可不知道自己还能在公司待多久。”
  奥尼尔回到办公桌前,思考着这场无法避免的灾难。他知道这不仅是美林的灾难,也将是整个华尔街的灾难。布赖特带着一种奇怪的感觉走出奥尼尔的办公室。作为一个与灾难不相关的中层员工,他刚刚向华尔街最有权势的人之一宣布“游戏结束了”。
  推荐序
  愤怒,不会是金融危机的终点
  巴曙松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在读完《众魔在人间》的中译本并为这本书撰写序言时,此次危机的发源地华尔街正充满了怒火,“占领华尔街”的活动一度如火如荼,并扩散到全球不少城市。恰好与这个现实形成呼应的是,《众魔在人间》最后一章的标题就是“对体制的愤怒”。愤怒当然可以作为一本书的结束,因为在详细介绍了此次次贷危机的形成与演进过程之后,对于在危机中推波助澜的金融机构,愤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从整个金融危机的应对和发展历程来说,愤怒,并不会成为金融危机的终点。
  从历次金融危机的形成与演变过程看,金融危机通常会经历几个十分典型的发展阶段。首先是危机带来的市场恐慌与大幅波动,随后是对危机的诊断,进而根据诊断对经济金融体系进行调整或者对监管体系改革完善,最为关键的阶段则是在不同主体之间分配损失,最后才可能促使金融体系实现再平衡。目前看来,次贷危机发展到现在,应当说大致处于损失分配的阶段,而这个阶段最容易引发争端和愤怒。损失者会愤怒,因为财富的缩水和经济利益的损失,例如目前占领华尔街的部分美国公众;需要承担损失者也会愤怒,因为这些人和机构认为自己是无辜被卷入危机并且不愿意分担损失,例如当前的德国。
  也许,金融危机的价值,就是在金融市场的冲击下促使不同利益主体的反思。这种反思可能表现为监管体系的完善,也可能表现为不同人群的愤怒。愤怒如果指向危机的真正病灶,应当说对危机之后的再平衡是有积极作用的。这样,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深入了解危机的形成与演变,就成为应对危机、总结危机的重要内容了。
  《众魔在人间》一书对2007年爆发于美国随后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起源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背后的故事”。该书的作者是两位财经记者:贝萨妮·麦克莱恩和乔·诺塞拉。麦克莱恩女士曾就职于高盛,现在是《名利场》的特约编辑。她和彼得·艾尔金德合著的《房间里最精明的那帮人》(The Smartest Guys in the Room)一书,曾剖析了安然公司的丑闻。诺塞拉先生目前是《纽约时报》商业版的专栏作家,他和麦克莱恩女士都曾长期任职于《财富》杂志。
  本书将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特别是其背后的故事生动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因此该书在美国一上市,便从众多相关著述之中脱颖而出。其英文版于2010年刚上市就登上了美国亚马逊总排行榜的第一名,并获得了当年《纽约时报》最佳畅销书奖;而且,该书受到了美国很多媒体,包括《纽约时报》、《商业周刊》、《今日美国》、《时代》等的强烈推荐。
  该书依编年体例展开,提供了大量素材,描绘了此次金融危机的起源:美联储为刺激经济而采取极端货币政策所造成的资产泡沫膨胀,及缺乏严格统一监管的金融机构的不可遏制的贪婪。该书名借用了莎士比亚剧作《暴风雨》中的一句台词“地狱空荡荡,众魔在人间”(Hell is empty, and all the devils are here)来作为书名。
  在该书中,被作者批判的恶魔比比皆是:金融危机中的那些卑劣人物、追逐金钱与地位的华尔街富豪们,还有曾被尊崇为全球经济增长大师而现在声誉日渐扫地的前美联储主席艾伦·格林斯潘。作者认为格林斯潘所信奉的自由市场可自动调节的看法,实际上助长了金融市场上规避监管的种种鲁莽行为,而这最终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在该书中,作者也对所谓“每个家庭都应该拥有自己的住房”这个美国神话进行了深刻的审视和反思。也许在初期,基于此信念建立且发展起来的住房信贷市场运行良好;但不可否认的是,随后充斥于住房信贷市场的种种欺骗行为皆以这个信念为掩饰,并使一些美国人住进了自己本来负担不起的住房里。同时,大量形形色色的相关金融机构应运而生,这些金融机构不仅依赖次级贷款市场生存,更借此大发横财。而这一切都建立在一个虚妄而且贪婪的假设之上:所有这些房贷还款,包括许多超过贷款人还款能力的房贷将会持续流入,从而支撑这个游戏一直持续下去,而房价也会一直处于上升的趋势。使得危机的风险不断扩散的是,华尔街内外的很多人也同样有意或者无意地强调这个假设,包括政客、投资银行家、金融投机者以及房地产投机者。他们虽怀着不同的动机,却不约而同地认同“房地产价格不会下跌,而且房贷再融资可永远持续下去”这一假定。当风险累积进而爆发为金融危机时,当数百万贷款违约者的住房被银行收回时,金融危机的事实严酷地告诫所有的参与者,金融市场不可能永远构建于假设和错觉之上,只有当潮水退去时,我们才知道谁在裸泳。
  在阅读本书之前,二位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系列触发此次金融危机的重要的有价值的细节。例如,放贷银行在试图收回贷款违约者的房屋时,甚至无法找到相关的房贷文件;即使找到相关的房贷文件,但很多明显系虚假编造而成。在本书中,沿着作者梳理的线索我们可以看到,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初,银行向贷款购房者收取每月房贷还款的这个简单交易开始逐渐复杂化,在华尔街的大力助推之下,最终发展成为一个“证券化”的多环节游戏。这个游戏实际上意味着华尔街金融机构的商业模式出现了重大的转变:放贷银行不再把这些房贷留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而是将其出售给贷款打包者;然后,这些贷款打包者将这些个人房贷打包成按风险分层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在收取相关费用之后,贷款打包者通过金融市场将这些证券推向全球。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证券越发复杂且风险随之增大。与此同时,相关的房贷也经历了同样的变化。在此过程中,由于美联储长期采取低利率的货币政策,房贷市场的规模激增,这个游戏的规模亦随之膨胀。没有人担心房贷违约的风险,因为房贷债务的所有权一直在不断换手,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一直有“下家”在“接手”。为了使这个游戏一直保持“活力”,就需要更多的房贷。所有这些因素互相强化,这个游戏似乎可以一直玩下去。
  不幸的是,狂欢总有结束的时候。当负债过度的住房拥有者停止支付房贷还款时,所有这些证券的价值开始下跌,这个游戏走向结束。随之而来的恐慌迅速蔓延并演变为金融危机,造成的直接结果是:美国两大房贷巨头“房地美”和“房利美”被政府接管;华尔街的五大投资银行,一个破产,一个被合并,剩余三个改组为银行控股公司。更为糟糕的是,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迅速传导到欧洲乃至全球,至今还冲击着全球经济金融体系。
  在本书中,作者描述了银行、华尔街和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微妙关系。根据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提供的证据,银行对其推出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存在严重问题一事,早就了然于胸;华尔街出于利益考虑对此亦保持沉默;而曾经大量持有此类证券并获利颇丰的机构投资者,一直要等到危机爆发后,才开始指责银行并诉诸法律。
  本书也试图对美联储的货币政策进行反思。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相当长的时期内,时任美联储主席的格林斯潘一直采取低利率的货币政策,以图减缓自2000年网络泡沫破灭之后的经济衰退。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为了设法刺激经济增长并降低目前仍徘徊在10%左右的失业率,亦将利率压低到零水平附近。伯南克是否正在重复他的前任格林斯潘曾犯下的错误,现今仍然存在争议。
  对危机进行反思,对危机中的贪婪爆发出愤怒,说明危机还处于演进过程中。只有从愤怒中找到危机改进的方向,落实为体制改进的措施和行动,才是真正结束危机的关键。因此,我认为,通过阅读本书在内的一系列关于美国次贷危机的著作,有助于更为深入了解这场正在演进中的危机,并且把我们对华尔街的愤怒转化为理性的应对措施,促进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善。
  是为序。
  2011年11月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结 尾
  对体制的愤怒
  引诱人们接受劣质抵押贷款的经纪人、知道贷款质量低劣却仍然包装这些贷款的华尔街银行家,他们最能代表这个市场的堕落。但是,他们却隐藏在暗处,他们像是美利凯斯特、新世纪、美林、高盛等公司前进的车轮中的小齿轮。我们甚至都不知道这些人的名字。
  2010年7月10日,奥巴马总统签署通过了《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Wall Street Reform and Consumer Protection Act)。该法案共2 300页。毫无疑问,它标志着大萧条时期以来金融业监管的巨大变化。这个法案的准备长达两年,大部分内容是从各个方面对金融危机中过分行为的回应。
  美联储获得了宏观检查整个金融体系的权力。由财政部部长带领的联邦监管委员会将帮助找出系统风险。一个新的消费者机构将帮助终止掠夺性放贷并阻止人们接受无力偿还的贷款。依照这个新法案的规定,衍生品交易应在交易所进行,这意味着交易将光明磊落地进行,其价格和利润都将是透明的。新法案制定了一个清算破产公司的流程,该流程为政府在紧急救援外提供了另一个选择;它还限制了那些接受被担保存款的金融机构中的自营交易,这部分被称为“沃克法则”(Volcker Rule)。“有了这个规定,美国人民再也不用为华尔街的错误埋单了。”奥巴马总统这样说道。好吧,他可能说得没错。
  然而,自从2008年9月开始,美国的纳税人确确实实在为华尔街的错误埋单,方式可能有成百上千种。美国人民对此感到非常愤怒。很典型的例子:美国国际集团在破产前要求联邦政府提供1 820亿美元的救助。美联储担保了货币市场基金,它还购买了数百亿美元的恶性资产(金融危机后,“恶性资产”变成了证券化次贷的简称)来帮助银行重新振作。同时,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担保了由银行控股公司发行的所有新贷款。如果不这样做的话,这些银行控股公司将无法在债务市场获得资本。让我们面对现实吧:它们都是政府支持企业。尽管政府的声明与之相反,但是事实就是事实。大家能从房利美和房地美的教训中明白,不管政府担保是国会给出的特许,还是市场对于政府将扶持破产企业的信任,要完全消除隐性的政府担保非常难。
  雷曼破产之后的恐慌很久才平息。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差点也破产了,可是现在很多人也许已经想不起这些事了。摩根士丹利因在最后一刻成功地和日本大型银行三菱日联(Mitsubishi UFJ)进行了一笔交易而获救。高盛和摩根士丹利一样被允许变成银行控股公司因此能获得政府许可。迪克·富尔德则没有为雷曼兄弟争取到该项政府许可。华盛顿互惠银行被减价卖给摩根大通。在富国银行于2008年12月出手购买美联银行之前,美林银行已经濒临倒闭。花旗集团则需要联邦资本多种形式的注入。
  只要对于黑洞有多大的不确定性不消失,只要那种没人知道金融产品价值的恐惧依然存在,金融危机便没有减缓。“我对这次金融危机的看法是,它发生的原因在于资本市场系统性的滥用信用现象。”澳大利亚金融分析师和历史学家约翰·汉普顿说,“次贷危机爆发,然后是贝尔斯登、房利美,这些事情揭穿了很多谎言。对安全稳健的集体崇信变成了对破产的集体崇信。”
  毫无疑问的是,美国政府将运用它的财务实力来为破产止血。保尔森在金融危机期间做过的最著名的事情:和伯南克一起请求国会给美联储提供7 000亿美元的资本来支持金融体系。这笔资金被用在了“问题资产救助计划”(Troubled Asset Relief Program,简称TARP)上。2008年10月13日,在财政部的一间会议室里,保尔森拿着7 000亿美元在手和前八大银行的首席执行官们进行了会面。保尔森对他们说,不管愿不愿意,他们都将接受政府救助。虽然其中有几位慢慢开始后悔拿了政府的钱,但是当时他们无人敢反抗保尔森。
  问题资产救助计划带来了公众怒火的第一次爆发。尽管很多预见性的观点都表示金融体系处于危机之中,但你还得说服自己发自内心地去相信这些观点。证明这些观点的唯一方法就是不让此计划生效,并等着看金融体系是否会垮掉。纽约的一家大型银行进行着信贷衍生品交易,而该银行倒闭的话,俄亥俄州的某个家庭将买不起房子,这两件事之间的联系实在难以建立起来。但是,每个人都知道纳税者的钱将被用来资助那些因自身贪婪和错误导致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公司。
  危险已过去,但怒火并未平息。而且,它变得更强,形成了一股浪潮,而浪峰打向了另一个目标。
  人们对美国银行与美林的那笔交易感到非常生气。交易达成的前几天,塞恩提前支付36亿美元的奖金给交易员,这让人们愤怒。当然,刘易斯将视线从该交易移开,人们更加愤怒。并且,刘易斯在最后一刻临阵退缩的时候,伯南克和保尔森推动、恫吓刘易斯让他完成美林的交易,这更是火上浇油。这个交易让美林避免了破产。但是,破产了也不要紧,人们想要看到牺牲和鲜血。国会为美国银行的美林交易案召开了三次听证会,这主要是给那些国会议员机会来为他们的选民出一口气。
  3月,公众的怒火又找到了另一个发泄的对象:美国国际集团。2009年3月,新闻报道美国国际集团金融产品公司将给公司的交易员和高管提供1.65亿美元的奖金。尽管这些交易员和高管们与市场的混乱并无多大关系,但是这笔支付仍然成了丑闻。众议院立刻通过法案向所有的奖金征税,税率高达90%,而征税对象是所有年收入高于25万美元的家庭。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互相竞争来超过对方。“真是骇人听闻。”参议院少数党领袖米奇·麦康奈尔说。“这就相当于不仅要拿走美国人民辛苦挣来的税款,走之前还要用这些钱扇他们的耳光。”马里兰州的民主党国会议员以利亚·卡明斯这样形容。“过去的18个月中确实发生了很多糟糕的事情,但是美国国际集团的做法让人忍无可忍。”萨默斯说,他当时已成为奥巴马的高层经济顾问之一。美国国际集团的高管们收到了死亡威胁的通知。一些高管甚至雇用了私人保安并把他们安置在家门前。康涅狄格州工人家庭党甚至组织起来到美国国际集团高管住处进行巴士游行。
  最后遭受公众怒火的是高盛。作为对美国国际集团援救的一部分,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决定向美国国际集团多层债务抵押债券业务中的交易对方按票面价值支付金额。3月中旬,在有关美国国际集团奖金的新闻被报道的第二天,美国国际集团揭露高盛接受了129亿美元,这高于其他任何一家公司接受的金额。高盛一直以来都宣称它对美国国际集团投资的风险已得到对冲。 难道这不说明了高盛在撒谎?“这种不必要的遮掩行为只会让美国人民更愤怒,因为这使他们怀疑华尔街是不是在紧急救援计划上欺骗了他们。”《华尔街日报》社论版中提出这样的看法。难道这不正说明了保尔森在通过向高盛注入资金来保护曾属于他的公司吗?另外,其他地方的高盛前老板们是什么情况呢?
  到2009年仲夏,高盛开始因新股畅销获得巨额利润,它偿还了问题资产救助计划基金100亿美元,并且还额外留出了114亿美元(这是最高纪录)来给员工发奖金。高盛的高管们开始觉得他们也许不再需要帮助了。尽管公司里还有劳埃德·布兰克费恩不那么坦诚地表达对纳税人的感激之情,公司的奖金表明高盛似乎认为它和那些导致危机出现的恶劣行为没有关系。然而,实际上,高盛正处在危机的正中央。情况越来越令人恼火。高盛的高管也许曾经技高一筹,但是现在他们不再优于其他公司了。
  第二年春天,高盛表现出来的傲气使得参议院常设调查委员会单独为它召开了一次听证会。在此次听证会上,高盛因欺骗客户并进一步加重了危机而遭到了抨击。这就是高盛,它在曼哈顿的总部没有任何标志,它在美国各个地方也没有店面,它甚至从没有把贷款卖给普通消费者。但是,在公众眼中,高盛成为了恶人。
  人们最大的愤怒是感到严重的不公正。获得政府救助的公司进行放贷和筹资的目的应是帮助国家实现经济繁荣,然而,政府对公司实行紧急救援在实际上却变成在下巨额的边注,这样做唯一的目的竟是中饱私囊。抵押贷款成为了这些边注的原材料。然而,房主却没有得到任何帮助。“我甚至都没有反对紧急救援,”普伦蒂斯·考克斯说,“我们必须这样做。但是,监管者总担心我们没有向未来的房主传达一个信息,让他们相信自己不会经历这些。监管者应该让贷款者清楚后果是什么。现在,钱都去了贷款者那里,感到羞愧的反而是房主。”
  人们还感觉好像是有人犯了严重的罪,但是却没人因此受到惩罚。至今为止,仅有拉尔夫·乔菲和马特·坦宁因金融危机被起诉,他们最终却被宣判无罪。政府决定不对乔·卡萨诺提起诉讼。证券交易委员会对美国国家金融的安杰洛·莫兹罗、戴维·山姆博尔和埃里克·西拉齐提起了民事诉讼,这个案件在2010年秋天开审。证券交易委员会和高盛达成了和解并收取了它5.5亿美元,而很多人认为这相当于宽恕高盛。比如在与乔菲和坦宁相关的案件中,人们非常难分清欺骗、腐败和堕落之间的界线。金融危机中发生的大部分事情很不道德、不公平、卑劣,并且具有欺骗性,可这些事情算不上罪行。
  引诱人们接受劣质抵押贷款的经纪人、知道贷款质量低劣却仍然包装这些贷款的华尔街银行家,他们最能代表这个市场的堕落。但是,他们却隐藏在暗处,他们像是美利凯斯特、新世纪、美林、高盛等公司前进的车轮中的小齿轮。我们甚至都不知道这些人的名字。
  这些事情到底说明了什么?2007年春天,也就是在危机真正爆发之前,责任贷款中心公布的数据表明,从1998年到2006年间仅有140万首次购房者使用次贷购房。这占次贷的9%,其余部分全是再融资和二次购房。责任贷款中心估计240万接受次贷的借款者将会失去或已经失去了房屋的赎回权。到2010年第二季度,房屋置业率降到了66.9%,这个数值恰好和房地产泡沫出现前的数值相等。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危机发生后取消赎回权的浪潮冲走了过去10年间上涨的房屋置业率。换句话说,次贷纯粹是对房屋置业率下手的吸血鬼。这整个过程带来了多少的伤痛!
  金融创新?债务抵押债券?合成证券?这些创新的意义是什么?“金融行业对于国家发展、繁荣、竞争和创新等能力来说极其重要。”奥巴马总统在签署新法案生效的时候这样说。在泡沫经济期间,金融行业完全没做到这点。2009年底,保罗·沃克尔在《华尔街日报》的一次会议上发言说,“我发现很少有证据证明近年金融市场中大量的金融创新对经济生产率的提高起到了明显的作用。”
  《华尔街改革与消费者保护法案》不能也不会消除市场中的不公平现象。它甚至无法让华尔街上的公司开始拥有道德准则。这部法律最多是保护美国人民不受泡沫经济中最恶劣行为的伤害,能不能做到这点都难以想象。其中一个问题是,拥有一个系统风险监管者固然很好,但是这个机构或个人知道该怎样检查系统风险吗?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很多人都认为像美联储、证券交易委员会和美国货币监理署这样的机构拥有很多方法去控制银行体系中的恶劣行为。它们只是没有想过要这么做,新的系统监管者也许和它们将没有两样。
  新法律中让人惊讶的地方是,它完全没有提到房利美和房地美。尽管在金融危机发生后的两年间发生了那么多的事情,政府和国会竟然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来改变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地位。现在,它们也不敢作出改变了:到2010年为止,房利美和房地美(以及联邦住宅管理局)担保了超过95%的抵押贷款。现在,没有人能在没有政府批准通过的情况下购置房屋。曾经,私营市场最想要的就是将政府支持企业边缘化,而现在,私营市场反而被边缘化了,它已经不敢再发放没有政府担保的贷款。
  房利美和房地美持续出现亏损,政府注入了1 500亿美元来帮助它们摆脱债务。(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亏损并不是抵押贷款的实际现金流失。随着房价摇摆不定,真实数值可高可低。)房利美和房地美中还是充满了争议。曾有一部分人在他们最有权力的时候便憎恨政府支持企业,而现在他们则宣称房利美和房地美是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原因是它们为实现购买住房的目标,将资本导入了次贷市场。这种说法简直就是颠倒黑白。房利美和房地美争先进入次贷市场,完全是因为害怕自己被非政府竞争公司甩在后面。可是,同时它们又处在中间地带。房利美和房地美受到政府的保护,并同时支撑着房地产市场。失去了它们,房地产市场便无法正常运转。
  新法律没有提到房利美和房地美的原因,是没人知道该拿它们怎么办。美国能真正拥有一个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化的私营市场吗?市场总是需要政府参与?金融体系重新获得人们的信任后,房利美和房地美的作用会不会最终变小?它们能被私营化吗?它们能被彻底废除吗?或者干脆成为政府机构?这些问题的答案中没有一个令人满意。2010年春天,财政部就调整抵押贷款市场和政府支持企业改革问题请求公众提出意见和建议。财政部获得了570多封意见函,其意见却大相径庭。
  多年前,在抵押贷款支持证券业务刚开始的时候,刘易斯·拉涅里抓住了当今危机中矛盾的核心。他问道:“真正的问题在于,政府应该怎么做?政府应该赢在哪方面?”2010年夏天,美国政府就房地产金融未来发展走向问题召开了一次仅受邀才能参加的会议。拉涅里接到了邀请。他和我们一起见证了抵押贷款市场在这30年间的发展,并看到了最终出现的极具毁灭性的可怕后果。也许,在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化被发明30年后的今天,我们能够让它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众魔在人间:华尔街的风云传奇PDF
众魔在人间:华尔街的风云传奇MOBI
众魔在人间:华尔街的风云传奇EPUB
众魔在人间:华尔街的风云传奇AZW3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上一篇:克罗谈投资策略:神奇的墨菲法则Kroll on profitable investment strategies
下一篇:如何看懂技术指标 麻道明 著 11种经典常用的技术指标
回复

举报

QQ|

GMT+8, 2024-11-11 06:52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