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资源-股票学习站-学炒股-股票课程-炒股教程-分析选股指标-入门基础知识

 找回密码
 注册昵称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发新帖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经济的律动:读懂中国宏观经济与市场 徐远 著

 
    [-----复制链接-----]

22万

主题

22万

帖子

14

精华

积分
11042
楼主
2020-4-15 02:54:58
【资料名称】:经济的律动    
【资料描述】:

  编辑推荐
  好的理论从重大的现象中来,许多重要的经济现象,已经开始围绕中国发生。脱离这个“*重大现象”的中国经济研究,都有缘木求鱼的危险。
  作者徐远长年研究中国宏观经济,善于以直观简洁的方式,对经济的走向做出一针见血的分析。从以往的分析来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分析和预测比较精准,对走向的把握也很准确,这对我们了解未来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向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
  本书穿插了很多学习经济学和观察经济的方法和心得,对经济学大师的介绍和点评,不仅让你知道,更让你学到如何知道,有助于加强我们自身的知识储备。
  汪丁丁做序,林毅夫、宋国青、刘世锦、高善文等人推荐。
  内容简介
  所有的经济理论,都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所有的分析工具,都隐含地假设过去的规律会重复。然而,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历史是不断演进的过程,因此,对于事件场景和边界条件的认定,是一切分析的前提。好在,很多时候,把场景和边界界定清楚之后,事情的症结就已经找到了。事情演化的方向,常常也已经清楚了。
  这或许就是徐远教授能够屡次对中国的宏观经济走向做出异于常人的把握和预测的原因。他用自己理解和总结的经济分析工具,深入浅出地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分析宏观经济的具体问题,其结论不断在现实中得到验证。
  这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作者在治学道路上的挣扎和思考,是他对于经济学的学习心得、对于经济学大师思想的理解,“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些学习心得和理解,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工具。
  下篇是作者运用自己的分析工具,针对具体问题的分析笔记,主要涉及宏观经济和金融领域,包括长期经济增长、短期经济波动、利率、汇率、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形势、人民币加入SDR、互联网金融、IPO改革等。这对我们如何使用这些分析工具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前行的路径。
  作者简介
  徐远,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金融学教授,北京大学数字金融中心高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美国杜克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宏观经济、金融市场、中国经济改革,对中国宏观经济形势、金融投资、汇率波动、房地产、城市化等问题有系统研究。
  著有《人?地?城》《深圳新土改》《中国经济增长的效率与结构问题研究》,在Journal of Finance、Review of Finance、《经济研究》、《管理世界》等国际国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多篇,在FT中文网、澎湃新闻、第一财经等财经类媒体发表经济评论 100多篇。
  个人公众号“徐远观察”
  精彩书评
  徐远的这本书主要收集的是随笔、评论,但思维并非碎片化的,而是致力于对演化中的经济体系分析框架的追求。他以个性化的口语,深入浅出地叙述了对转型期诸多宏观金融现象的经济学解释。这些特点无疑成为不同类型读者阅读本书的理由。 刘世锦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经济的律动》收录了一位充满家国情怀的优秀青年经济学家的所学所思,既有个人从学的轶事,又有充满时代脉动的长短期宏观、金融、股市、科技挑战的睿智观察和条理清晰的剖析,文字隽永,充满智慧,读来令人不忍掩卷。
  林毅夫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
  徐远和香帅伉俪在北大经济学圏子里可谓金童玉女,神雕侠侣,既有内功扎实的学术背景和专业追求,又有致君尧舜的家国情怀和现实关切。这本文集记录了作者多年来在这些方面的思考和求索,文字晓畅明白,议论引人入胜,值得关注学术、心忧时事的读者品茗静读。
  高善文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生活是自己的,知识过程是自己的。而知识过程的极限,是信仰。关于信仰,我能说的只是:当你意识到知识过程的极限时,你便获得了信仰。
  汪丁丁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徐远这本文集,对经济学方法做了深入讨论,对重要现象做了系统分析,已然形成一个分析框架。
  宋国青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目录
  推荐序 再谈知识过程与人生感悟 / 汪丁丁
  自序
  上篇 经济学的修行
  第一章 一个人的游学-- 经济学到底是什么?
  未名湖的海洋
  杜克的森林
  第二章 那些美丽的灵魂——诺奖们在说什么?
  纳什:市场在博弈中存在
  科斯:市场是有成本的
  罗宾逊:被遗忘的世纪之争
  诺斯:从历史出发
  契约理论:从“资本雇佣劳动”到“劳动雇佣资本”
  回报率预测:贴现率那点事儿
  萨金特和西蒙斯:因实证政策研究而获奖
  第三章 学派的悖论
  百姓日用即道——金融学和经济学的视角区别
  禀赋约束下的经济变迁 ——读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
  凯恩斯:天然容易被滥用
  新古典:市场原教旨主义,还是干预市场的智库?
  下篇 宏观金融笔记
  第四章 利率是车
  杠杆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越降越高的杠杆
  孤军深入,船行浅滩——中国利率市场化接近尾声金融创新的陷阱
  降息之后:实际利率依然很高
  第五章 汇率是马
  2016年人民币汇率预测:不会破7
  2017年人民币汇率走势:波动加大,企稳回升
  为什么不用担心资本外逃?
  汇率市场化改革之“叶公好龙”
  央妈管理预期:一个伪命题
  藏汇于民绕不开人民币升值
  人民币贬值与服务业停滞
  第六章 SDR是个花架子
  SDR:玩的就是花架子
  “美国式”让步
  “可自由使用货币”的由来
  小小怀特,为何大败凯恩斯?
  屌丝的逆袭:漫漫美元封王路
  第七章 增长是个长期问题
  索洛说对了什么?经济增长是需要投入的
  索洛没有说什么?要素积累和技术进步是如何发生的全要素生产率的苛求:物理学的“测不准”和经济学的“偏要测”
  潜在增长率:高深莫测,还是装神弄鬼?
  保持经济增长:超越小学算术,考验政治智慧
  供给侧是改革,需求侧是调控
  技术进步“嵌入”资本积累——从克鲁格曼的预言说起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
  没有愿想的快,没有诟病的慢————中国改革这10年人口城市化将换来20年高增长
  中国不缺经济增长点
  保增长保的是什么?
  第八章 波动是个短期问题
  简单的幸福:2016 宏观预测回测
  宏观、房价、汇率:2016宏观形势回顾与2017年展望洪峰已过,景气中继:2017年2季度宏观形势预测吃出来的通胀?
  黄金价格大起大落
  黄金封印与通胀魔鬼
  通货紧缩难言是趋势
  2012,会是又一个1997吗?
  降息的效果:都是预期惹的祸
  第九章 美国和日本——他山之石
  加息的狼,又没有来
  加还是不加:耶伦的难题
  美国低利率冲击全球资本市场
  日本:等不来的结构改革
  G20,你不必太在意
  第十章 有中国特色的互联网金融
  互联网金融为什么在中国这么火?
  “高科技”外衣下的民间金融
  金融改革,“倒逼”能走多远?
  互联网是增强还是取代金融中介?
  理财产品会推高企业融资成本吗?
  第十一章 过于勤政的IPO改革
  注册制改革:不会一蹴而就
  注册制改革之二:诚信有价,有奖有罚
  “市场”机构的“计划基因”
  IPO改革疲于奔命,因未抓住要点
  放开IPO价格会怎样?被浪费的“破发”经验
  打新收益到底有多高?
  收起全部↑
  精彩书摘
  那人不在灯火阑珊处
  ——开放社会的经济分析
  学人讨论治学,经常引用王国维的“三重境界”。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无数学人心有戚戚。尤其是“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话让人潸然泪下。伊人依依,从未走远,楚楚立在街角,回眸可见。
  可是,那人真的在灯火阑珊处吗?夜半惊起,拍案叫绝,是大彻大悟,还是一种幻觉?
  大彻大悟的意思,是心如明镜,洞察了人世间的真理。可是,人类社会的演进,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无时不在变化当中,并没有所谓的终极真理的。明清的士大夫们可能“大彻大悟”了,可是到了鸦片战争以后,国人睁眼看世界,又哪有什么大彻大悟?
  我们无数次的顿悟,不过是往前或者往后走了一点点而已。总体来说,我们依然处于知识的黑暗之中。比如说,迄今我们对人脑的规律知之甚少,依然在摸索的阶段。既然连认知的载体都不明白,谈什么终极真理?故步自封而已。
  想清楚了这些,我对经济分析,就愈发谨慎。
  所有的经济理论,都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所有的分析工具,都隐含地假设过去的规律会重复。然而,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历史是不断演进的过程,我们并不处于静止的、重复的世界当中。因此,对于事件场景和边界条件的认定,是一切分析的前提。好在,很多时候,把场景和边界界定清楚之后,事情的症结就已经找到了。事情演化的方向,常常也已经清楚了。
  比如说,我国企业杠杆率的上升,一定要放在2009年4万亿财政刺激的背景下看。很多企业在2009—2010年借到了钱,杠杆率已经上升了,这时候又来了宏观调控,结果只能是加重企业的利息负担,同时压缩了企业的营销和盈利,所以才有“越降越高的杠杆”。最后的解决方案,只能是时间换空间,撑不下去的企业慢慢退出。市场差不多出清之后,也就是宏观调控可以放松之时,这是2016年宏观松动、经济反弹的基本逻辑。
  人民币汇率,是2015年汇率改革,也就是人民币不再盯住美元以来争论最热烈的一个问题。看空人民币,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大多数人的主流观点,直到2017年下半年人民币的强势反转。看空方所依据的,无非是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困境。其实,这一短期的、局部的分析没有抓住长期汇率变化的基本趋势。
  第一,当今世界处于从单极世界到多极世界的转型中,美国地位的下降和美元的贬值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伴随的是欧元、日元和其他货币的相对升值。第二,中国经济的相对崛起,和美国经济的相对下降一样不可避免,随之而来的是人民币在中长期的相对升值趋势。第三,人民币不再盯住美元,使得短期内国内外居民有货币重新配置的动机,这是2015—2016年人民币短期贬值的原因,这一短期动机不改长期趋势。
  基于这些基本判断,我一直看多人民币,在2016年、2017年初两次发文,写下白纸黑字的预测。幸运的是,两次都侥幸说对。
  在这两个例子中,你可以清楚看到分析的思路,是把问题置于长期的趋势和短期的约束之下。分析的时候,做了点简单的加减乘除,做了点数据趋势的滤波分析,做了点弹性和稳健性分析,除此以外,并没有用到太多的量化分析,更没有复杂的模型。
  相反,有时候用了复杂的量化方法,结果出来了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解读。其实不奇怪,复杂的量化工具往往要做结构化的假设,而这些假设背后的隐含假设,都是某种形式的稳态。说白了,都需要那人立在灯火阑珊处。只可惜,在经济分析中,并没有楚楚伊人,默默站立,等待你去发现。你试图追逐理解的,是一个变化的世界。这句话意味着,一切基于稳态的经济分析,可能都是在刻舟求剑。
  最后对本书的上、下两篇做一个简单说明。
  上篇是对经济学本身的一些反思,你可以看到我在治学道路上的挣扎和思考。一鳞片爪,不成体系,于我而言,这些文字加深了我对经济分析的理解,避免了盲人摸象,减轻了每次出手时的恐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希望我的这些反思,对你理解经济方法,使用经济分析工具有所帮助。
  在对于经济开放体系的理解上,我受波普尔的影响很大。波普尔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说,我们不能依据过去的知识预测未来。波普尔的论证过程非常简单,其实就是三句话。第一句,人类社会的演进,是由知识的增长驱动的。第二句,知识的增长是不可预知的。第三句,因此人类社会的演进也是不可预测的。
  波普尔的论证过程如此简单,几乎不可能错。如果波普尔是正确的,那么人类社会的演进就是一个开放体系,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并不包含对未来社会的所谓终极真理。如此,“大彻大悟”就只能解读为一种心理状态,一种自我心理满足,一种类似于“古寺青灯”的心态,而不是对社会变迁的终极理解,因为这个终极理解并不存在。
  关于经济学的未来,我相信真正对于经济变迁有解释力的经济学,一定是基于进化论而不是决定论的。基于此,我看好带有演化思想的经济分析,而对带有稳态、封闭性质的模型和方法,抱谨慎的态度。在边界不变的情况下,这些方法有价值。对这些方法的使用正确与否,考较的不仅是对这些方法本身的了解,而且是对边界条件的把握。
  下篇是一些具体问题的分析笔记,我尝试着使用自己理解的经济分析工具,去分析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主要是宏观和金融领域。具体而言,这些问题包括长期经济增长、短期经济波动、利率、汇率、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形势、人民币加入SDR、互联网金融、IPO改革。选题并没有特别的重心,往往是当时重要,自己也有兴趣。对各方面问题的涉猎,也增加了我对全局问题的理解。
  这些笔记是一些零散的分析,谈不上系统的研究,写作的时间大多在2015—2017年。侥幸的是,几年之后回头看,这些小文章大都还立得住。当初写的时候,都是尝试着下笔,是准备好被打脸的。
  有句话是这么讲的。治学就像在漫长的隧道里穿行,大部分时间你身边只有黑暗,偶尔才会见到亮光。短暂的欣喜之后,你又重新走进黑暗。
  其实,不仅是系统的研究,连写豆腐块小文章也是这样的。问题拿在手里,千头万绪,从哪里下手?好不容易找到思路,搜集证据又是很繁重的工作,找到的证据也不一定支持当初的猜测,很可能要推倒重来。很多时候,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想的对不对。文章写完了,也往往是战战兢兢。最深的感受,是并没有想得很清楚,文章也并没有写完。
  偶尔也有想得很清楚的问题,这时候你又想放下,因为已经想清楚了,不想再说了。所以,大部分时间,你都在黑暗中摸索,这就是学人的命运。
  倘若有来生,不做学者,只想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那人不在灯火阑珊处
  ——开放社会的经济分析
  学人讨论治学,经常引用王国维的“三重境界”。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再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无数学人心有戚戚。尤其是“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句话让人潸然泪下。伊人依依,从未走远,楚楚立在街角,回眸可见。
  可是,那人真的在灯火阑珊处吗?夜半惊起,拍案叫绝,是大彻大悟,还是一种幻觉?
  大彻大悟的意思,是心如明镜,洞察了人世间的真理。可是,人类社会的演进,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无时不在变化当中,并没有所谓的终极真理的。明清的士大夫们可能“大彻大悟”了,可是到了鸦片战争以后,国人睁眼看世界,又哪有什么大彻大悟?
  我们无数次的顿悟,不过是往前或者往后走了一点点而已。总体来说,我们依然处于知识的黑暗之中。比如说,迄今我们对人脑的规律知之甚少,依然在摸索的阶段。既然连认知的载体都不明白,谈什么终极真理?故步自封而已。
  想清楚了这些,我对经济分析,就愈发谨慎。
  所有的经济理论,都是对过去经验的总结。所有的分析工具,都隐含地假设过去的规律会重复。然而,世界是不断变化的,历史是不断演进的过程,我们并不处于静止的、重复的世界当中。因此,对于事件场景和边界条件的认定,是一切分析的前提。好在,很多时候,把场景和边界界定清楚之后,事情的症结就已经找到了。事情演化的方向,常常也已经清楚了。
  比如说,我国企业杠杆率的上升,一定要放在2009年4万亿财政刺激的背景下看。很多企业在2009—2010年借到了钱,杠杆率已经上升了,这时候又来了宏观调控,结果只能是加重企业的利息负担,同时压缩了企业的营销和盈利,所以才有“越降越高的杠杆”。最后的解决方案,只能是时间换空间,撑不下去的企业慢慢退出。市场差不多出清之后,也就是宏观调控可以放松之时,这是2016年宏观松动、经济反弹的基本逻辑。
  人民币汇率,是2015年汇率改革,也就是人民币不再盯住美元以来争论最热烈的一个问题。看空人民币,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大多数人的主流观点,直到2017年下半年人民币的强势反转。看空方所依据的,无非是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的困境。其实,这一短期的、局部的分析没有抓住长期汇率变化的基本趋势。
  第一,当今世界处于从单极世界到多极世界的转型中,美国地位的下降和美元的贬值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伴随的是欧元、日元和其他货币的相对升值。第二,中国经济的相对崛起,和美国经济的相对下降一样不可避免,随之而来的是人民币在中长期的相对升值趋势。第三,人民币不再盯住美元,使得短期内国内外居民有货币重新配置的动机,这是2015—2016年人民币短期贬值的原因,这一短期动机不改长期趋势。
  基于这些基本判断,我一直看多人民币,在2016年、2017年初两次发文,写下白纸黑字的预测。幸运的是,两次都侥幸说对。
  在这两个例子中,你可以清楚看到分析的思路,是把问题置于长期的趋势和短期的约束之下。分析的时候,做了点简单的加减乘除,做了点数据趋势的滤波分析,做了点弹性和稳健性分析,除此以外,并没有用到太多的量化分析,更没有复杂的模型。
  相反,有时候用了复杂的量化方法,结果出来了自己也不知道怎么解读。其实不奇怪,复杂的量化工具往往要做结构化的假设,而这些假设背后的隐含假设,都是某种形式的稳态。说白了,都需要那人立在灯火阑珊处。只可惜,在经济分析中,并没有楚楚伊人,默默站立,等待你去发现。你试图追逐理解的,是一个变化的世界。这句话意味着,一切基于稳态的经济分析,可能都是在刻舟求剑。
  最后对本书的上、下两篇做一个简单说明。
  上篇是对经济学本身的一些反思,你可以看到我在治学道路上的挣扎和思考。一鳞片爪,不成体系,于我而言,这些文字加深了我对经济分析的理解,避免了盲人摸象,减轻了每次出手时的恐惧。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希望我的这些反思,对你理解经济方法,使用经济分析工具有所帮助。
  在对于经济开放体系的理解上,我受波普尔的影响很大。波普尔在《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中说,我们不能依据过去的知识预测未来。波普尔的论证过程非常简单,其实就是三句话。第一句,人类社会的演进,是由知识的增长驱动的。第二句,知识的增长是不可预知的。第三句,因此人类社会的演进也是不可预测的。
  波普尔的论证过程如此简单,几乎不可能错。如果波普尔是正确的,那么人类社会的演进就是一个开放体系,过去的知识和经验,并不包含对未来社会的所谓终极真理。如此,“大彻大悟”就只能解读为一种心理状态,一种自我心理满足,一种类似于“古寺青灯”的心态,而不是对社会变迁的终极理解,因为这个终极理解并不存在。
  关于经济学的未来,我相信真正对于经济变迁有解释力的经济学,一定是基于进化论而不是决定论的。基于此,我看好带有演化思想的经济分析,而对带有稳态、封闭性质的模型和方法,抱谨慎的态度。在边界不变的情况下,这些方法有价值。对这些方法的使用正确与否,考较的不仅是对这些方法本身的了解,而且是对边界条件的把握。
  下篇是一些具体问题的分析笔记,我尝试着使用自己理解的经济分析工具,去分析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主要是宏观和金融领域。具体而言,这些问题包括长期经济增长、短期经济波动、利率、汇率、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形势、人民币加入SDR、互联网金融、IPO改革。选题并没有特别的重心,往往是当时重要,自己也有兴趣。对各方面问题的涉猎,也增加了我对全局问题的理解。
  这些笔记是一些零散的分析,谈不上系统的研究,写作的时间大多在2015—2017年。侥幸的是,几年之后回头看,这些小文章大都还立得住。当初写的时候,都是尝试着下笔,是准备好被打脸的。
  有句话是这么讲的。治学就像在漫长的隧道里穿行,大部分时间你身边只有黑暗,偶尔才会见到亮光。短暂的欣喜之后,你又重新走进黑暗。
  其实,不仅是系统的研究,连写豆腐块小文章也是这样的。问题拿在手里,千头万绪,从哪里下手?好不容易找到思路,搜集证据又是很繁重的工作,找到的证据也不一定支持当初的猜测,很可能要推倒重来。很多时候,其实并不知道自己想的对不对。文章写完了,也往往是战战兢兢。最深的感受,是并没有想得很清楚,文章也并没有写完。
  偶尔也有想得很清楚的问题,这时候你又想放下,因为已经想清楚了,不想再说了。所以,大部分时间,你都在黑暗中摸索,这就是学人的命运。
  倘若有来生,不做学者,只想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下载地址隐藏】:                    点:回复可见地址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上一篇:对冲基金风云录3:王者私语 [Diary of a Hedgehog: Biggs' Final Words on the Mar...
下一篇:浪潮之巅(第4版)吴军 著 人民邮电出版
回复

举报

QQ|

GMT+8, 2024-11-25 17:20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